陳麗霞
摘要:動手操作,是新課程中一個重要理念,《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一年級數學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小學生的學習與動手操作的活動是分不開的,通過直觀的操作可以有效地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而且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動手操作、互相交流、合作探究數學知識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動手操作;數學教學;數學思維;課堂教學
現在的教育注重素質教育,對學生各種學習技能的要求更高了。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特別是那些活潑好動,富有好奇心的學生,簡單直觀的動手操作更加能夠吸引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勝過老師對數學知識的講解,動手操作可以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因此,我覺得動手實踐,合作學習要從一年級的小學生抓起。他們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有意注意的時間很短。在課堂上能專心上課的只有十多分鐘,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專注上好40分鐘的課顯得非常重要。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動手操作既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心理需求。數學知識枯燥無味,不容易理解,致使一些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因此,上課時要設計有趣的教學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動手操作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要耐心加以引導,從學生感興趣的操作入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習知識。如何提高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的能力,成了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重要問題。
1、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
小學一年級學生一堂課的最佳學習狀態是在上課后的5-20分鐘。在這段時間里,學生是最認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段,對數學知識的信息接受快、記憶牢固、思維敏捷。為了保證新傳授的知識能夠在最好的時間段展示出來,讓學生暢通無阻地掌握新知識,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根據一年級數學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生的思維方式,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學具的時間進行合理安排,在最佳時間內突出教學重點。一年級孩子由于年齡小,自控能力較弱,所以在課堂上經常會玩學具。如在學習“認識10以內的數”的時候,教師要求學生帶小棒,在課堂上總是會時不時傳來學生擺小棒的聲音。所以我在上課之前就要對學生提出要求,先放好,老師說擺的時候再擺,老師說放好的時候就不能再動小棒了,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就能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2、動手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地激發興趣
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激發學習興趣是他們學習數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非常短。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動手操作既是一種在玩中學習的樂趣,也是一種心理的需求。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有機地組織學生動手擺一擺、說一說,讓學生在操作學具的過程中,自己主動去探究、發現知識的規律,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課堂中,《七巧板》是一節綜合實踐的動手操作課,它是學生初步認識了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幾種平面圖形之后,能直觀分辨這幾種圖形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節綜合實踐的活動課。本節課我設計為以下四個環節:復習引入,激發興趣——認識七巧板,感知它的美——動手操作,實踐創作——展現自己的個性,表現美。本節課重在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動手操作拼圖,創造出美麗的圖形,從而鞏固熟悉學過的平面圖形,初步感知組合圖形的美。使學生在有趣的拼圖活動中玩數學、用數學,體會數學的樂趣,發展空間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時就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觀察有多種說法,在這時候,可以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不斷的訓練,既可以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主動性。
3、營造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樂學
在平常的教學中,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輕松愉快、沒有學習壓力的課堂里上課,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能大膽地提出疑惑。如在課堂中教學一道思維拓展題時“芳芳做了14朵花,明明做了10朵花,芳芳給明明( )朵花,兩人的花就同樣多”。在實際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第一行用三角形代表芳芳的花,在桌子先擺出14個三角形,在第二行用圓形代表明明的花擺出10個圓,注意要一個一個對齊。觀察前部分是同樣多的部分,后面是芳芳比明明多的部分,要使兩人的花同樣多,就要把后部分的4朵花怎樣分呢?讓學生一邊操作一邊說出來,這樣學生會興奮起來。這時老師就可以運用一定的規律引導學生列出算式。這樣既鍛煉了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也拓展了他們的思維,加深理解題目的意思。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精神飽滿,營造了一個熱烈的、輕松的課堂氣氛。
4、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動腦思考、語言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
課堂上動手操作學具,可以滿足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很多學生會被操作的過程吸引注意力。因此,在操作過程中,老師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觀察的重點,觀察的順序。如我在教學5組成時,我先讓學生把小棒分成左右兩堆,想一想可以怎樣分,要求和同組的同學分的不一樣,我發現學生能夠分出四種不同的分法(1和4,2和3,3和2,4和1)。接著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這四種方法,想一想怎樣分才能夠一個不遺漏而且又有規律。
小學一年級是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因此在小學一年級時期要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老師要根據一年級學生心理特征,在這個階段對學生采取經常性的,循序漸進式的操作能力的培養。通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愉快的課堂氣氛,合理的實踐活動,以及對實際動手操作的指導,可以讓學生從一個聽眾轉變為主動探究數學知識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老師只是從旁輔導的作用,讓數學學習變得有趣、有味、學生樂學。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動手操作”有效性缺失現象芻議.2008-06-18.
[3]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