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華 任麗蕊
摘要: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重要歷史文化,國學經典對于學生的品德養成、習慣培養以及完善學校素質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國學經典中有許多啟人心智的經典篇目,這些篇目既具有文化韻味又能夠在學生誦讀、學習的過程中增加學生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通過系統性地國學經典學習,學生能夠了解中華文化,增強自身的文化自覺以及文化自信。對此,本文分析研究如下。
關鍵詞:國學經典;國學學習;品德養成;習慣養成;培智學生
引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五千年來的旺盛生命力,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在學校基礎教育、素質教育當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學校教育而言,國學經典主要以誦讀、系統性的學習和課外延伸閱讀為主,這些學習方式能夠令學生系統性的了解中華文化,并且逐步培養起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在國學經典成為教育熱點的背景下,本文立足于學生的品德習慣養成,對于學校如何通過國學經典來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以及優秀習慣進行深入分析。
一、國學經典與品德習慣教育
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學校不僅要抓住學生的應試成績,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以及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在此背景下,國學經典逐漸進入學校的教學體系當中,成為學生習慣養成、品德培養乃至終身發展的重要資料。對于學生的品德習慣教育而言,國學經典有如下幾方面的意義:
首先,教師在選擇國學經典的內容時,一般以能夠啟迪學生思考、引發學生對自身行為思考的文章為主,這些文章本身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及學生所需的重要品德,學習的過程也是對學生自身品德培養的過程[1]。例如耳熟能詳的《三字經》、《論語》等國學經典,都著力敘述了君子應為以及君子不為,對于學生的品德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國學經典學習一般以誦讀為主要方式,這種方式更易于學生接受,能夠調動學生的不同感官,幫助學生從內心出發接受國學經典的啟蒙。
其次,國學經典是學校品德教育的重要資料之一。品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關鍵一環,但是目前學校的品德教育一般依托在以語文等文科學科為主的教學當中,其開展效果緩慢,難以直接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因此,部分認識到品德教育重要性的學校已經在校內積極開展以品德習慣教育為主的校本課程,這些課程的第一資料就是我國浩如煙海的國學經典。例如在培養學生養成自省的習慣、學會謙虛時,教師可以以《論語》當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為基礎進行教學,通過學生對《論語》的誦讀以及集中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品德以及文學素養。
二、如何通過國學經典培智學生品德習慣養成
1.誦讀經典
誦讀經典是近年來各大學校都逐漸開展并且取得良好效果的國學經典學習方式之一。首先,誦讀需要學生集中精力于經典篇目當中,并且調動自身的聽覺、視覺等多重器官,通過對不同感官的調動來完成經典誦讀,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學生思維以及學習習慣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于國學經典當中,實現誦讀經典的教育目的。其次,誦讀經典也可以分為教師帶讀、學生利用自習時間齊讀以及學生輪讀、小組合力誦讀等不同的誦讀方式,這些誦讀方式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能夠通過不同的誦讀方式實現對國學經典的反復記憶。最后,為了令學生堅持誦讀經典,將誦讀經典培養成自己的終身習慣,教師可以在誦讀經典時以獎勵的方式刺激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令學生主動開始經典誦讀,在誦讀中養成良好的品德和習慣。
2.學習經典活動
對于學生學習而言,以興趣為出發點是最持久、收效最好的一種教學方式。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經典學習時應當舉辦不同的學習經典活動,包括經典誦讀比賽、國學知識問答比賽等,并為不同的活動設置一定的獎勵,令學生主動參與到國學經典的學習當中。在學校國學經典教學中,其活動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首先是國學經典誦讀比賽、德育故事比賽等,這些比賽類型都是以國學經典為主要內容,鼓勵學生自由組合參賽,通過經典誦讀以及將國學經典中的故事內容進行演講等方式來進行經典學習。這些比賽能夠幫助學生在查找資料、誦讀的過程中了解到歷史中品德高尚的人物,進而了解該人物的生平經歷,了解君子為人處世應當方正的真正含義,完成對學生的思想啟迪[2]。為了便于不同年級的學生也能夠參與到經典誦讀比賽以及德育故事比賽中,學校教師可以為不同年級設置一定的參考書籍,如《論語》、《《弟子規》、《增廣賢文》等,并且鼓勵學生與其他學生組隊參加比賽,一起查找資料,完成比賽,這樣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寫作能力,又能夠幫助學生在比賽的過程中學會謙虛等良好品德,實現國學經典的教育意義。
其次是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的國學經典探索活動、實踐活動等。這些活動將國學經典與班級和年級聯系在一起,能夠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在真正感悟國學經典的魅力。例如學校可以組織班級或年級參加春游、博物館游覽等活動,教師可以在春游時鼓勵學生通過觀賞的景色來誦讀經典、舉辦詩詞接龍活動等,在自然中感悟經典。除此之外,為了幫助學生有更好的經典學習氛圍,教師也可以在博物館游覽前向學生布置一定的預習作業,帶領學生找到博物館內的經典館藏,并且通過館藏向學生講解文物背后的經典故事,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最后是學校與家庭合作的相關活動。對于學生品德習慣養成而言,學校教育雖然重要,但家庭教育是更加潛移默化地教學陣地。因此,教師應當積極與家長聯絡,鼓勵家長與學生一起觀看經典電視劇或綜藝,如《經典詠流傳》、《詩詞大會》等節目,并且鼓勵學生與家長討論節目中的國學經典,在交流中完成品德培養,而學生在課堂中也可以與小組同學分享自己觀看經典節目的感悟,通過與家長、教師、同學等不同主體的交流來加深自己對于國學經典的印象,培養自身良好的品德習慣。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學校對于學生的培養應當側重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國學經典作為中華文化的結晶,本身具有極強的文化底蘊,學生能夠通過國學經典的學習來強化對于良好品德、正確行為習慣的認知,進而規范自身的行為和習慣。因此,學校應當通過誦讀經典以及舉辦不同的活動等多種形式來加強學生對于國學經典的學習,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和習慣。
參考文獻:
[1] 卿芳成. 探究家庭教育對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養成的影響[J]. 當代家庭教育, 2020(5).
[2] 許有霞. 加強德育教育 促進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J]. 名師在線, 2020(1):92-93.
河北省承德市特殊教育學校 06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