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云飛
摘要:認知與情感是兩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將其有機融合是培養學生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中職語文情感教育包括宏觀與微觀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辨析能力、對物質變化與平衡的認知思維、以證據與模型展開推理與認知的能力、具備設計實驗與創新的意識以及具有科研精神與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可以說,情感教育點亮了中職語文課堂,實現了認知與情感的統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熠熠發光。本文就中職語文教學中學生情感教育的培養展開論述,僅供參考。
關鍵詞:認知情感;中職語文;情感教育;培養策略
情感猶如一根無形的牽引線,連接了學生與學科,使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逐步引領其步入語文的殿堂。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能夠喚醒學生內心對語文的渴望,點燃學習激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語文教學的本質是促進學生認知能力提升,使其深入語文中探索更多的知識。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將認知與情感融入中職語文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情感教育成為每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問題,其能使語文教學步入新的階段,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情趣,強化創新意識,解決當代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本文重點論述認知與情感有機融合培育學生情感教育,以期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一、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重要原因
現如今的社會經濟發展逐步提速,擁有專業素質的高技術性職業人才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火爆局面,在此背景下,各大職業院校都開始了“內卷”,爭相提升自身人才產出率。中職學生在從第一只腳踏入學校大門開始,就已經走上了職業之路。其在此刻的學習目標與規劃得到了有效實施和應用,但是在此過程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又逐漸成為了最為棘手的問題。
在當前社會競爭壓力加大的情況之下,單單看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水平是不夠的。不可置否的是職業水平很重要,但是情感教育的缺失并不能給學生帶來職業發展的進步,甚至還會阻礙其進一步的發展。由此看來,對于重視情感、道德、素質培養的語文學科來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有充分論據的。
二、現階段的中職語文教育當中出現的問題
(一)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情感的培養
中職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教”和學生在課堂上的“學”,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都沒有較為全面地傾注感情進去,致使中職語文教學情感環節缺失嚴重。
(二)中職學生對于語文課堂中的情感重視不足
中職學校當中,在前些年頭還是將絕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上面,在近幾年才開始重視學生的文化水平和素質。由于是剛起步,因此學生對于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存在缺失,更不用提素質教育課堂上學生對于情感教育的關注程度,這提升了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滲透情感的難度指數。
三、情感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的策略分析
(一)借物傳情,發散學生的思維
學習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很多學生經常抱怨,稱之為“噩夢”的東西。究其原因,還是學生無話可說、言之無物。更有甚者,學習出現了固定化的模板。從這一層面考慮,我們只有打開學生的學習思路,才能讓他們筆下生花。例如,在寫“綠葉”這一靜物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去課下搜集一些樹葉,帶到課堂上。當在講解學習教學內容時,讓學生觀察樹葉,從形狀、顏色、大小、深淺、脈絡變化等,讓他們去聯想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中,葉子有何變化。從這些內容入手,學生可寫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借物傳情,在真材實料中,學生的學習自然而然也更清晰,更飽滿。
(二)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情感培養手段
不同于以往多媒體課件的的單一式教學與傳統教學語文模式的被動化、機械化教學,在信息技術的引入過程中,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可以在立足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借助信息技術豐富的教學優勢,豐富教學內容,有效助推情感教育,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信息技術的介入下,一來豐富了學生的語文視野,更有利于吸引他們的課堂注意力;二來,在教學環節,特別是在鑒賞教學中,考慮到很多學生們的語文專業知識不足、鑒賞經驗缺乏等的客觀因素,他們往往很難把握作品的內涵,降低了語文鑒賞教學的教學效果。然而,語文鑒賞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但是考慮到中職生的學習現狀,引入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輔以情感教育,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幫助他們理解作品、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內涵,促使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信息技術在現階段的教育教學中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學習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輔助學習教學。例如,在多媒體的運用中,其聲音、圖像的結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聽覺和視覺,能夠有效引發其想象,給學生營造一個身臨其境的學習環境。這樣,不管在對何種主題的學習教學中,通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我們可以為學生創造相應的情景,讓他們展開聯想,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例如,我們在為學生播放“感動中國人物”的相關視頻時,學生們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了人世間的真情,而那些人物形象與畫面也逐漸清晰、具體,有利于調動起學生的表達欲。這樣一來,學生在進行讀后感學習時,自然而然就有情可發、有事可寫。
(三)于情感教育中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誠然,只有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調動起他們對語文學習的欲望和熱情。而在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中,在拉近學生與語文學科距離的同時,能夠有效觸發起學生對語文知識深入學習與探究的欲望。因此,從這一角度看,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帶領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中的情感教育,進而挖掘語文學科的美,順勢將語文教學與情感教育進行有效融合。此外,我們還是必須注意到,在進行語文教育時,必須要在立足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思考,讓他們可以在自身知識、經驗基礎上對知識內容進行合理想象并開展創作,以彰顯情感教育的最終目標。更為關鍵的是,我們在教學時也可以從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內容出發,靈活開展教學。據此,我們可以從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考量,在學生更為熟悉的內容中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提升教學效果。
(四)于情感教育中創設良好的語文教學氛圍
顯而易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打造語文教學氛圍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可以促使師生間產生持續性的友好交流,密切師生聯系,還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學效果。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不僅需要教師尊重學生間的個性差異、學習特點、身心發展水平,更為關鍵的是,我們還要從他們的學習需求出發設計教學內容。考慮到中職學生的文化課業緊張,我們要盡量讓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找到壓力釋放與情緒宣泄的出口,而情感教育的滲透可以助力語文教學一臂之力。而這也就要求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挖掘情感教育的本質內涵,尊重學生們的課堂主體地位,轉變教學理念,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將情感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與個體學習需求等,調動起他們對語文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五)在背景分析中感受文章主旨
不同的作家往往有著不同的思想情感、人生經歷,其寫作出來的作品也會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而這些差異與他們的創作背景是分不開的。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在做好創作背景介紹的同時,選取作者不同時期的不同文章來展開語文閱讀,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加便捷地體悟到語文的主旨內涵。另外,該環節能夠幫助教師掌握真實的教學反饋,并對學生進行正向化的學習指引,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讓學生獲得更多思維與思路的啟發。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對作者背景進行分析,以此來深化學生的語文情感認知,提高授課效果。
在講授《記念劉和珍君》時,教師可向學生講述一下魯迅的創作背景,即當時廣大群眾與知識分子在天安門掀起了“反對八國最后通牒的國民大會”的游行活動,但遭到了反動軍閥的武力鎮壓,這也直接導致了劉和珍的死亡。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魯迅由于欽佩劉和珍的無畏和英勇氣概,而創作了《記念劉和珍君》。接著教師可選取魯迅其他時期的文章,來指引學生展開語文閱讀,并要求他們對魯迅各時期的語文作品的寫作背景、文章結構以及表達特點等展開探究,以此來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會文章主旨,使他們的語文閱讀能力得以有序化提升。
(六)重視反復誦讀,強化意象體會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作為一種最常見的閱讀方式,長期以來都是高中生學習語文以及古詩詞知識點的重要方式。結合教育實踐來看,在古詩詞當中蘊含著很多意境、音韻以及文字之美,非常適合學生進行誦讀體會,特別是要引導他們反復地誦讀,這樣不但能夠深化他們對于古詩詞內涵已經的認知,而且也會激起他們的想象意識和聯想思維,讓他們能夠從中獲得更為多樣的學習體會,進而為素質教育的落實鋪路搭橋。所以,在古詩詞的意象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積極將“反復誦讀”環節引入到古詩詞課堂,讓學生能夠在反復地“咬文嚼字”當中,獲得更為深刻的意象學習體會。
例如,在講授《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從以下幾點著手來指引學生展開反復誦讀:首先,教師可采用范讀的方式來教授學生一些正確讀法和讀音,同時讓他們體會到古詩詞誦讀中的節奏感,在一頓一挫當中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其中的韻味與意象。接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理解全文后,談一談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通過此舉來幫助他們把握好作品的內涵大意。最后,教師可指引學生展開反復誦讀,一方面指引他們自己嘗試將理解融入到誦讀當中,把握其中的節奏意蘊,另一方面可挑選一些學生上臺來進行誦讀演示,期間,學生也可配上一些動作和表情等,通過此舉來進一步深化學生的古詩詞情感認知,讓意象教學效果更上層樓。
參考文獻:
[1]郭曉敏.中職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價值意義及實施策略[J].就業與保障,2019(23):16-17.
[2]解廷春.新課改下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討[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07):43-44.
[3]劉文秋.中職語文文學人物形象對學生閱讀的影響及教學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4):63-64+111.
[4]彭偉偉.淺談中職語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價值及實施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8,5(18):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