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高效的課堂源自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理應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突破口。目前,全國思想政治課教師在圍繞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抬頭率、提升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方面,積極探索和推進教研教改,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基礎教育學段或者是大學學段學生為研究對象,但是以中職生作為研究對象鮮有涉及,特別是中職德育課尚未形成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有效的實踐研究。因此,基于SYB教學模式開展中職德育課教學設計研究,有針對性地解決德育課教學痛點問題,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螺旋式推進“課程診改”有著積極意義。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SYB教學模式;教學設計
該論文以中職德育課教材《職業道德與法律》(高教版,張偉主編)第八章“崇尚程序正義,依法維護權益”第三框內容為例,將“問題探究、小組合作、收獲分享”教學設計模型應用于該章節教學設計中,并開展教學實踐的情況進行闡述。
一、 教學設計準備
(一)為能順利進行信息化教學,讓被試班級學生下載“學習通”,并且告知學生今后線下學習的內容都在“學習通”平臺發布。
(二)經調查,被試班級學生從未接觸過SYB教學模式,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有必要向學生介紹SYB教學模式,同時向學生介紹今后教師講課的途徑和方法,便于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能順利開展教學。
(三)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6人組或7人組,采取自由組合的方式(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并告知小組成員上課的一些規則。
二、 教學設計內容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知我國三大訴訟程序法的基本程序和原則。
(2)理解訴訟程序在公民維權中的作用與規范。
2.情感價值目標
通過對我國三大訴訟程序法知識的學習,了解三大訴訟的基本程序,掌握程序法的基本內涵,樹立訴訟程序思維,養成通過正確訴訟程序進行維權的習慣,樹立維護公平正義的責任感。
3.學以致用目標
通過知識的學習,能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過程中,要養成崇尚和敬畏法律的習慣。同時在遭受不法侵害時,能自覺地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規范自己的行為。
設計意圖:教學目標的設計中,突出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主動地接受知識,注重對學生價值情感的培育,體現思想政治學科的特色和原則,發揮德育課立德樹人的根本。
(二)教材分析
1.教學重點
本章的主題是“增強程序正義觀念”,這不僅要求學生學習我國三大訴訟法律知識,還需要掌握訴訟程序,在實踐中有效地運用法律武器進行維護自身的權利,這既有助于公民養成尊重司法程序習慣,還有利于推動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風尚。對于受教育者而言,不僅要掌握法律程序知識,還需要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養成正確的法律思維習慣,合法合規地運用法律進行維權。
2.教學難點
法律知識邏輯性較強,對于學生特別是中職生來說,由于對知識認知能力有限,故理解起來比較抽象。另外法律知識與法律實踐有一段距離,掌握了知識,不一定就具備了這種能力。所以,這是教學難點。
3.知識結構
本章知識邏輯結構清晰,首先從“訴訟”定義進行剖析,進一步介紹我國三大訴訟法的程序,接著介紹我國判斷程序公正的原則,幫助學生明白“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從而告知學生應該樹立增強程序正義的觀念。
設計意圖:教材分析中增加“知識結構”環節,有助于教師正確剖析教材,把握教學重難點,便于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組織學生學習。
(三)學情分析
中職生由于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經驗,缺乏判斷事物的能力,認知水平有限。當一個人被非法侵犯時,他往往采取非理性甚至非法的方式來處理緊急情況,造成無法彌補的后果。
因此,通過本章的學習,一方面在于增強學生法律思維意識,能自覺地運用法律武器維權,養成良好的實踐法律意識,樹立程序正義的觀念;另一方面,法律知識邏輯思維強,訴訟程序法比較抽象,中職生理解起來需要逐步提升。
設計意圖:剖析中職學生的身心特點,分析學生學習能力和精神狀態,便于教師有針對性采用教學策略,有的放矢組織和實施教學。
(四)教學與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包括問題探究法、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情境教學法等。學習方法主要包括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歸納總結法。
設計意圖:按照“問題探究、小組合作、收獲分享”的教學設計模式,突出教學中的問題導向,小組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設置情景,問題導入。
(一)新課導入:教師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展示兩個案例,以PPT方式設置案例情景,帶動學生閱讀與思考。
案例1 侵犯勞動權,企業被罰。
周某某2019年7月畢業于某中專學校數控專業,并2019年7月參加校園招聘會與廣東深圳市某機械廠簽訂了就業協議。2019年11月,因單位體檢,周某某被檢查出患“小三陽”,即被用人單位停職解聘。周某某家境貧寒,靠助學貸款完成學業,廠家突然解聘,既讓周某某喪失工作機會,同時錯過了選擇更好企業的機會。2019年12月,周某某與該機械廠協商無果,一紙訴狀,將該機械廠告上法庭。
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法院審理認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布的《關于維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就業權利的意見》文件,明確要求應當保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平等就業的權利。被告違反上述規定,侵犯了勞動者平等就業權,故判決被告賠償原告精神慰問金1萬元。
案例2 景區亂刻亂畫,誰來行使處罰權。
江西省新余市游客李某在明月山游覽時,為紀念自己到過此地, 在一處標志性建筑物上刻上“李某到此一游”字句,致使該建筑物容貌受損。宜春市文物局經調查,立即對李某作出行政處罰的決定。
李某在接到宜春市文物局行政處罰決定書后,咨詢律師。李某承認自己的錯誤行為,但認為宜春市文物局沒有處罰權,無權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處罰。最后雙方為此訴至宜春市袁州區人民法院,經袁州區人民法院審理后,判決李某勝訴,并作出撤消宜春市文物局對李某行政處罰決定的判決。
問題思考:(師)同學們,從以上三個案例中,我們來分析以下三個問題:“一是案例中反映什么訴訟程序;二是這三種訴訟程序分別是何種訴訟程序;三是兩個案例中訴訟程序有何不同”。
設計意圖:采用一案到底的形式,減少學生對文字的重復閱讀,提高課堂閱讀和教學效率。
環節二:收獲分享,總結提高。
難點突破:學生結合案例,對照三大訴訟程序圖表,分組討論,交流分享以下兩個問題的學習體會。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清楚訴訟需要遵循法定程序,那么到底有那些法定程序呢?那么這些法定程序是不是會影響司法公正呢?下面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案例三,同學們可以分享自己的觀點。
設計意圖:教師采用一案到底,充分發揮案例的教學使用價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設置收獲分享環節,并通過參與討論訓練學生團隊協作精神和口頭表達能力。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司法程序公正的理解并給予有針對性的難點突破。
環節四:擴展延伸,升華認知。
知識延伸:(師):案例3中李某的“行為明顯違法,但是人民法院卻判決他勝訴?人民法院的判決是不是合法?”這體現了什么?
學生在教師引領下,再次分析案例3、交流研討,進一步理解程序公正、司法公正的深刻內涵。
總結升華:(師)現在請同學們觀察本課堂互動在線欄目內容,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法律規范既規范公民的行為,同時也規范執法機構的行為和司法過程,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司法公正要靠司法程序正義保障,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公平正義,而要做到司法程序正義,就需要每個公民具備程序正義觀念和法律思維。
設計意圖:以生活化問題為導向,小組合作探究,收獲分享教學模式為設計主線,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參與性,逐步深入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引導學生建構起立體的、飽滿的、更具張力的認知。達到“突出教學主題,培養學生程序正義觀念。”的教學目標。
(六)課后作業
發布作業:(教師通過學習通發布作業)同學們在網絡上尋找一條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依據本堂課所學的司法程序正義知識,以“假如我是所學案件中的主人公,需要承擔什么責任”為題,寫一篇心得體會(不少于200字)。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實踐性作業,鞏固知識,提高對司法程序的認識。
參考文獻:
[1]趙虹.基于SYB模式創業管理課程模塊化教學設計的思考[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6, 18(002):58-60.
[2]王蕊娟.中職教育德育課實踐活動教學設計微探[J].科學時代, 2015(006):230-230,231.
[3]朱靜嫣.信息化環境下中職德育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20(15).
備注:江西省基礎教育研究課題——基于SYB培訓理念下的中職德育課《哲學與人生》教學設計研究(SZZYJZH2019-1089)成果。
作者簡介:周維(1979-),江西省冶金工業學校診改辦,講師,碩士研究生,江西省新余市江西省冶金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