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
摘要:傳統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更重視基礎知識教學,而忽略了高中生知識應用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目前,我國課程創新改革政策不斷推進,而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學生綜合思維越來越受到廣大一線地理教師重視。本文將根據如何培養學生地理知識實踐能力與“綜合思維”素養展開討論,希望能夠啟發更多高中地理教師,提升他們的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思維”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地理;綜合思維;綜合素養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全面深入,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確保了中學生能夠領悟到學習地理知識的意義,將地理與生活緊密地聯系到一起,以地理綜合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地理綜合思維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地理學習的小技巧;能夠幫助學生高效完成章節、小節的學習任務;并且還能夠為學生今后的所有科目學習打好基礎。因此,地理教師應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布置適量家庭作業,利用短暫的教學時間,提高中學生“綜合思維”素養??傊訌姟熬C合思維”素養培育非常重要,高中地理教師應當對此開展教學實踐。
一、加強地理知識聯系,培養知識聯想能力
不論哪一門學科、分類,都有著密切的內外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做好知識串聯,讓學生能夠完整地認識身邊事物以及廣闊的世界。由此學生才能夠認識到地理知識的內在與外在聯系,從而基于自身的理解聯想地理素材、片段。久而久之,學生的思辨能力能夠逐漸提升,從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抽絲剝繭,了解地理學科的基礎內容,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例如,在講解“地球的歷史”這一部分內容時,新生代、寒武紀、奧陶紀等年代劃分詞都是學生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內容,導致學生對復雜的地質年代表也未能區分和記憶清楚。此時,地理教師應當由遠古傳說、故事等導入課堂。這樣學生就能夠集中注意聽講,跟隨教師的節奏完成學習任務。接下來,教師應當抽絲剝繭,從大類到小類,由遠古傳說到地質年代,從而加強學生對這一部分基礎內容的理解,從而提升知識聯想能力。
二、巧妙融合地圖教學,培養思維建模能力
地圖與地理學習是分不開的,在教學中教師也應當充分發揮地圖的積極作用,讓地圖幫助學生識題、辯題、解題。在課堂中,教師可應用教學工具,如班級里的地圖、教材上的地圖冊等,通過對地圖的有效講解,降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難度,幫助學生掌握難以理解的抽象地理內容。并且,教師還可以布置讀圖、繪圖等任務,讓學生了解地圖信息,通過親手繪制地圖輔助解決地理問題。
例如,在講解“地球的圈層結構”這一部分內容時,地理教師就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圖片素材展開教學,同時可以在網絡上搜集地球圈層圖等資料,再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首先,學生預習課本,對地球內部圈層特點進行初步理解;其次應當深入挖掘其外部圈層的組成、分布情況、總體特征等。在講解地殼、地幔、地核時,教材圖片或多媒體教學素材能夠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到其界限與厚度,明確其物理現狀與物質組成。由此可見,教師應當融合地圖展開教學,它能夠提高學生空間想象力,影響學生綜合性思維能力,進而提升學生思維建模能力。
三、增加課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地理學科的實踐性非常強,它對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學生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能夠學習到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能夠開闊視野、豐富內心,進而形成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品格。地理實踐活動包括地理觀察、地理實驗、制作模型、野外實踐等,教師應當在課堂中模擬生活環境,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而在課外實踐、野外實踐等戶外活動中應當重視安全教育,保證學生安全的同時學習到新的地理概念,有更加豐富的地理認識。
例如,在講解“地球公轉”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增加實踐性較強的活動,讓大家動手制作地球公轉模型,利用乒乓球、鐵絲、塑料袋、玻璃瓶、溫度計等材料做一次大氣溫室效應模擬實驗。這樣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實踐活動中,充分展示動手實踐能力,對于大氣溫室效應這一生活課堂深入探究,從生活的角度理解溫室效應的原理及危害性。由此,高中地理教師應當注重生活實踐活動,組織策劃趣味性與教育性兼備的實踐活動,加強綜合素養培育。
四、結語
總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學應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系統性地掌握地理知識,明確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地理教師應當巧妙結合生活情境與地圖展開教學,培養學生思維建模能力和想象力;教師還應當增加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感悟中學習地理知識,提高綜合素養。長此以往,學生定能夠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完成系統性地理知識學習,針對地理問題能夠快速分析、整合已知信息,從而能夠不斷進步,在地理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汪維棟.湯起強.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鄉土資源教學案例分析——以“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為例[J].教學考試,2021.
[2]曹文莉.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地理社團建設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21.
[3]龔雙藝.基于地理綜合思維的高中地理課堂情境的創設[J].當代家庭教育,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