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
摘要: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意識為例,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現課程思政立徳樹人,正確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目標,完成這一目標的核心要素就是,按照對分課堂教學中講授、內化吸收、討論、三個環節進行設計,增強學生接納度、參與度、獲得感,從而提高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對分課堂;心理健康課程;課程思政
一、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思政建設
各大高校展開了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探討在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達成立德樹人目標。但在如何挖掘思政元素,思政元素如何融入課堂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包括課程與思政元素的結合較為生硬、教學方式多為灌輸式等。
對分課堂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注重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化吸收,其核心在于將課程安排時間分為兩部分,一是傳授知識部分,一是討論內化知識部分,這兩個部分可以穿插進行也可以按照順序進行,其出發點是讓學生參與進課堂多種活動中,讓學生可以對內心理解、所學內容建立有目的、有意義的討論。簡單來說,“對分”理念倡導課堂是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課堂是師生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融入課堂,才能讓思政元素內化于心,提高教學效果。
對分課堂形式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空間,一方面對教師傳授知識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此環節中加強提煉重難點、契合思政元素、確定獨學內容等工作。在對分教學過程中,講授環節教師帶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獨學,討論這一環節使學生對知識點與思政元素融為一體、內化于心,讓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能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因此,結合對分課堂教學的優勢與課程思政立徳樹人的理念宗旨,通過“講授”“獨學”和“討論”三環節的教學內容,既充分發揮教師引導,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內化性。最終增強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于學生內心。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思政建設的應用
首先確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思政元素目標;提煉精講內容,解決重點、難點。同時要求教師創設既有基礎又能提升學生能力的任務、學生獨學任務,記錄問題和啟發,最后經過概括歸納總結、分析思考回答問題。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把控時間,將講授、獨學和討論的三部分交叉執行,以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一)課前準備
分析教材,挖掘思政元素:教材內容作為教師與學生溝通的中介,是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主要來源,準確把握教材主題、重難點,真正做到運用教材。本章主題是大學生自我意識,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特點與不足,建立內心自信心。在此過程中可以分析如何改變自身缺點,如何戰勝內心自卑情緒,可以通過談國家自卑、地區自卑如何逐漸走向了國家自信、區域自信給予自我自信的建立提供借鑒。
學情分析:學生的經驗,是教學的起點。建立在學生的需要和經驗的基礎上的教學,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剛進入大學,面對多才多藝的同學們,同學們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對自我產生懷疑,急需提升對自我的認識。同時自卑心理便會趁機萌生。
獨學任務設計:在對分課堂的教學中,任務不僅是學生自主內化的依據,也是銜接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環節的鏈接。任務設置水平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在討論環節的參與積極性和思考深度。因此,教師創設任務時,考慮任務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或學習需求聯系起來,如: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處于迷茫期,容易出現自卑,獨學任務除了對自卑的了解,如何超越自卑才能激發學生完成任務的興趣和學習的內在動力。
(二)對分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教學環節清晰地分為講授、內化吸收、討論三個環節,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1.講授。在大學自我意識章節,講授大學生自我意識及自我意識的結構,對自我意識有初步了解。
2.獨學——內化吸收。在教師課堂講授后,利用課堂剩余時間獨學,獨學任務是鏈接講授與討論的核心環節。獨學任務包括對基本知識的理解的和提升知識運用能力兩個方面。首先,通過課堂講授,學生了解到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等,讓學生完成基本知識理解的任務,寫下20個我是誰?其次是增強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提升學生能力的獨學任務,事實案例: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人民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信和自豪感,貴州從“窮山惡水”到發展“大數據”、大旅游、大生態,逐漸建立了貴州自信,那么面對個體,我們應該如何超越自卑,建立自信?
3.小組討論。要求學生圍繞任務,針對獨學階段的困惑,疑難討論,共同解決問題,按照“亮、考、幫”三個層面進行準備,按照分好的小組進行討論,每個小組中的成員輪流發言。
最后由教師抽查、總結。教師抽查,起到監督學生討論的的作用,同時也是分享小組討論的精華和未解決的問題。最后教師做總結,提升知識的講解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2]范艷達.對分課堂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推廣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0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