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摘 要:伴隨新課程教學體系改革不斷完善和深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育教學指標,納入了對教育工作者的考核范圍。為了更快、更有效地達成上述要求,構建高中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成為當下教育工作者的首要教育方式,被應用于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高中數學是高中階段的基礎性學科,對其他課程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文章主要依據高中數學教師多年來的授課經驗以及對高中數學核心素養理論的理解,闡述了自主學習的意義及構建流程。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數學;自主學習模式;構建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7-00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28
一、核心素養旨歸下高中數學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意義
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布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已經從傳統的應試教育逐漸走進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主的素質教育新時代,其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學生的數學能力、數學積累、數學知識、學習方法、認識能力和人文素養。
簡單來講,所謂的自主學習其實主要指的是在日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通過有意識地去創設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鍛煉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的同時,給予他們一定的點撥、輔導,從而幫助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形成一種自身具備的基本能力的教育模式。自主學習可以是個體獨立學習,也可以是群體合作探究。
二、現階段高中數學課程自主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當前新課改不斷完善和深化的教育背景下,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確保自身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是現階段教育工作者課程教學的重中之重。但縱觀當前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被激發過程,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受傳統應試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根深蒂固,課程教學始終停留在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度,忽視了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以及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引導,自主教學工作成效與預期教學目標之間始終存在一定差距。據調查,造成現階段教學問題的原因還有:
(一)教學內容落后,教學手段陳舊
在當前素質教育時代背景下,教育部門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任務和教育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部分教育機構由于受各種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在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沿用傳統的教學內容,采取“灌輸式”及“填鴨式”的教學手段等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改善,不僅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對學生未來的成長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二)自主性學習機能培養途徑不合理
在高中數學新課改教學環境下,自主性學習機能的有效培養是增強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其培養途徑的科學性、合理性對其教學效益的發揮具有重要影響。由于教育工作者受傳統應試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根深蒂固,因此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采取的培養途徑不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致使學生數學信息輸入量明顯不足,學生自主性難以被激發,最終極大地影響了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三)課程教學目標設置的不合理
新課程教育體系改革下,部分教育工作者受傳統應試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根深蒂固,“重理論、輕能力”仍是當下高中數學教育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在進行課程教育目標設置過程中,受“升學率”的重壓,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仍將教育重心集中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不僅導致學生主體作用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學習積極性也將受到一定影響,最終對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三、核心素養旨歸下高中數學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措施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民主的教育方法不僅要激發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探索性,同時還要能夠啟發他們的自覺性、科學性和客觀性,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加強科目與生活的聯系,在加強學生對知識內容記憶和理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一)通過教師輔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從某方面講,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將精力過度放在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上,不僅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教育工作者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還過分依賴課本,忽視了知識橫向聯系和綜合運用,也是導致學生主觀能動性較低的重要原因。根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在當前素質教育時代背景下,高中數學教材雖然幾經改革,但現編教材對自主學習來說并不完全合適,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想有效地提高高中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行教材整合優化資源是很有必要的,即一方面教師應該在正式上課前讓學生自主學習本文內容,同時根據文中的典故或事物,自主學習并記錄課外文本,從而在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給予他們一定自由空間的同時,讓他們有足夠的思維。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靈活且有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從而在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理解的基礎上,提高他們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二)加強課堂討論進行取長補短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后,大抵對課程內容有了一定的認知和理解,但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每個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度和理解度不同,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關于本節課自身的所思所想所感,讓每位學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時也讓其他學生取他人之所長,補自己之所短,不斷完善和補充自我。除此之外,當每位學生在進行演說的過程中,其他學生可與自己所理解的含義相比較,對于不同見解提出質疑,相互探討,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增進了學生間的團結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