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寶琦
摘要:地理是初中階段的基礎學科,通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可幫助初中生更好地認識、欣賞這個世界,促使他們在地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暢游。 但是在目前的教學中,很多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初中生學習的興致不高,難以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偏低。所以需要積極地創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積極改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找到一套可以讓地理教育和學生素質教育共同發展的方法,以此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初中階段的地理課程是初中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從課程性質來說,它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性課程;從課程內容來看,它立足于初中生學習能力和特點, 側重于培養學生基本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具有區域性、綜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學好初中地理能為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所以教師要對初中地理教學予以充分重視。教師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有限的時間內,促使初中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以使他們體會到地理課程學習的樂趣,進而幫助他們建構起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
一、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不重視地理學科的學習
學生進入初中階段以后, 雖然教師反復強調任何一門學科都很重要,要求學生要立足于長遠,為高中階段或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但是現實情況下, 很多學生還是存在功利主義思想,只著眼于現實,特別是中考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習不重視,把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所謂的“重點學科”上,而在地理學習上投入的精力較少,或 者“臨陣磨槍”,學習效果較差。從學校層面看,一些學校對地理課也不太重視,師資力量得不到有效保證,很多教師課時任務較重,甚至存在“擠壓”地理課的問題,這無疑會給學生形成地理課不重要的認識,影響學生對初中地理學習的態度。
(二)教師教學的熱情不高
受學校總體情況影響, 很多學校都出現了地理教師所帶班級較多的現實情況,教師教學負擔較重,難以承受,受此影響,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只能疲于應對。 另外,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積極性不足,這勢必會打擊教師的教學熱情,影響教師的教學情緒,甚至阻礙教學進度的推進。學校評價機制對地理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 導致地理教師在學校的評優事務中機會很少,嚴重影響教師的教學熱情。 因此,很多教師對教學投入的精力和熱情嚴重不足,教學形式相對單一,針對學情缺乏有效變化和調整,導致初中地理課堂缺乏活力,自然難以吸引學生積極投入初中地理學習。
(三)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
初中地理知識和學生的生活有較為密切的聯系, 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或知識儲備, 但是現在的初中生課外知識相對比較匱乏特別是與地理有關的知識積累很少,所以在地理學習中難免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學生需要課前按照教師要求做好預習,課上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課下及時復習鞏固,不懂就問。 但是從學生角度來說,他們認為初中地理學習就是死記硬背即可,然而在沒有理解的前提下死記硬背是很難的, 再加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并沒有真正提升,所以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困難重重。
二、采取恰當措施,提升初中地理教學實效
(一)情境鋪設,激發熱情
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教學情境的創設, 有趣的情境,可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進而可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樣教師在初中地理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就可結合初中生的興趣愛好,巧妙創設各種情境,以促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翁。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學習《民族》部分內容時,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了解我國民族的構成狀況,并能借助民族分布圖分析歸納民族分布的特征,從而激發他們對祖國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熱愛之情。 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創設問題情境,即大家都知道漢族是我國最大的民族,那么漢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多大比例呢? 哪位同學能說出除漢族之外人口最多的 5 個民族呢? 不同民族的飲食、穿衣風俗有什么不同呢? 在趣味情境下,初中生的思維較為活躍,他們能把腦海中零散的民族知識串聯起來,進而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促使他們在快樂融洽的氛圍下有效學習、科學學習。
總之,借助教學情境能有效彌補傳統以教師講述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端,可強化初中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二)啟發引導,主動探究
新課改下,倡導啟發式的教學原則,鼓勵初中生自主探究,以促使他們在自主發現知識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與滿足感。 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堅持自身為主導與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不直接告訴學生地理結論、概念等,而是在他們探究時,進行積極的引導,從而真正把課堂教學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學習 《多變的天氣》部分內容時, 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進而養成在日常生活中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良好習慣。 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從生活化常識入手,引導初中生猜測對應的天氣變化情況,即燕子低飛、螞蟻搬家會怎樣呢? 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閱歷較為豐富,他們能在自主探究中得出要下雨了的答案。 有的學生表示是因為下雨之前空氣中的水汽增多,燕子的翅膀被打濕,所以導致它們只能低飛,但至于螞蟻為什么要搬家,他們并不是很清楚。 此時教師就可引導他們從螞蟻的蟻巢入手思考,蟻巢一般都建在什么地方呢? 當空氣濕度增加時,蟻巢會變得怎樣呢? 經過教師的啟發,初中生能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總之, 探究式教學可培養起初中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進而可拓展他們的知識面,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聯系生活,促進學習
初中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較為密切, 涵蓋了天氣、服飾、飲食、交通等生活化元素。 這樣教師在打造高效課堂的過程中,就可從實際生活入手,以拉近初中生與所學知識之間的距離,進而激發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他們發自內心地愛上地理課程的教學。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學習《祖國的首都—北京》部分內容時,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特征、歷史文化傳統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 這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采取生活化教學的模式,以帶領初中生全方位地認識北京。 即很多初中生都利用假期的時間外出游玩過,也去過北京,當然也有一部分同學在電視上觀看過北京的名勝古跡與風土人情等。 那么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什么選擇在北京建立首都呢? 初中生將從自己對北京的印象和已有的地理知識等入手思考,進而可促使他們自主探究北京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 當初中生掌握了與北京相關的知識之后,教師還可組織他們以同樣的方式對自己所在的城市展開研究,以滿足初中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促使他們做到學以致用。
結語:
地理教學如果不求改變,只會讓教學效率越來越低,學生對這門學科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只有積極創新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才能更好地落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趙芳芳. 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
[2]樊曉蕓. 初中地理情景化教學及案例分析[D].四川師范大學,2015.
[3]繆漢華.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