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棟吉
摘要: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教學要求。教師把“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運用于數學教學中,可以借由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基于此,本文以問題應用為切入點,闡述了運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培養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 ?問題意識?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
數學探究本身就是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問題是學生自主思維的誘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李庾南先生結合教學實踐,總結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它重視問題的設計,倡導用問題驅動學生自學、議論和探究,便于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基于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立足“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問題,使學生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問題意識。
一、有效設計數學問題
有效設計數學問題,是“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得以有效運用的基礎,也是學生形成積極思維和問題意識的保障。因此,在運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時,教師要設計有效的數學問題。
以“二元一次方程組”為例,該內容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是較為抽象難懂的,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學習。學生的思維是循序漸進發展的,所以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筆者會結合教學內容,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設計如下一系列問題:“問題一:有幾根長度為20厘米的鐵絲,可以采用怎樣的方式將它們收尾連起來,折成一個正方形呢?折出來的正方形是唯一的嗎?問題二:在問題一的條件下,是否可以折出一個長方形?折出的長方形是唯一的嗎?問題三:在問題二的條件下,如果這個長方形的臨邊長分別是x和y,它們之間存在何種關系……”這些問題有助于學生自主發散思維,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同時,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潛移默化地發展問題意識,并通過思考和解決問題,建構對新知識的初步認知,提升數學學習效率。
二、多樣運用數學問題
設計了數學問題以后,教師要立足“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將問題以多樣化的方式貫穿其中,使學生通過思考解決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發展問題意識。在運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時候,筆者會采取如下策略:
1.展現問題,引導學生自學
學生是數學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自主體驗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有效發展的保障。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問題作為引導學生自學的線索,驅動學生自主探尋數學問題。
如在教學“數軸”時,筆者立足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創設生活情境,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地展現了三個溫度計,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讀出溫度計表示的溫度。接著,筆者繼續提問:“有一條長度是10米的馬路,馬路中間有一個汽車站,在馬路東2米處栽了一棵桃樹,在馬路西3米處栽了一棵梨樹,請你們將汽車站、桃樹和梨樹的位置畫出來。”這樣的問題,不僅可以使學生自主思考,還可以使學生初步感知數軸,便于進一步探究數學知識。
2.分析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提出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思考,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受到個性差異的影響,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展現各自的解題思路。這樣,不僅可以實現思維碰撞,還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潛移默化地發展問題意識。
因此,在運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時候,筆者會引導學生討論解題思路和問題答案,并從旁進行點撥,及時幫助學生掃清障礙,驅動學生進一步探究知識。在筆者的點撥下,學生會自主地提出其他問題,推動數學教學的順利實施,發展問題意識。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善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設計問題,多樣運用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自主思考,合作討論,獲取數學知識,發展問題意識。
參考文獻:
[1]陳忠.淺析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新課程(中),2018(6).
[2]郝思新.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科普童話,2018(20).
(作者單位:蘭州市城關區二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