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人類通過閱讀這一方式來獲得知識、認識世界,通過閱讀,作者與讀者能夠展開交流,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能夠獲得多方面的提升。在學生自身個性的基礎上,開發了國學“閱讀微課程”以便激發學生的國學閱讀興趣,陶冶學生情操,開拓學生的閱讀視角,使得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學習國學讀本,提升語文核心素養,進而提高自身素養。本文首先展開學生的閱讀調查,從而為開發國學“閱讀微課程”奠定基礎,并明確實現路徑,最后進行總結。
關鍵詞:國學經典 閱讀微課程 提升素養 實現路徑
國學“閱讀微課程”,是針對在目前教學中學生雖作為閱讀主要對象,但實際上卻沒有實現主導性這一現象而設置的課程。目的是想通過國學閱讀微課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感興趣去主動學習豐富自己的閱讀視界,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和國學的熏陶,逐步提升自身的閱讀素養和傳統文化素養。
一.當前學生閱讀情況的調查分析
對135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調查,統計結果分析如下:
(一)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閱讀興趣,就有了自覺閱讀的內驅力。選取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分析發現,特別喜歡閱讀的學生有84人,占63%,對閱讀感興趣的學生有42人,所以對閱讀感興趣的學生還是很多的。
(二)閱讀的時間
讀書要有恒心有毅力,要坐得住,靜得下,保得住時間。沒有時間保證,何談閱讀質量?實際對135名學生調查發現,每天閱讀時間,在二十到三十分鐘的有43人,約占32%;而閱讀時長超過四十分鐘的學生總計有56人,占總數的41%。由此看來,每天閱讀時間在二十到三十分鐘的學生占大部分,堅持在四十分鐘以上的學生人數也比較多,證明大部分學生愿意花時間閱讀。
(三)閱讀的地點
學生閱讀往往喜歡自己的閱讀地點。對135名學生調查發現,最喜歡的閱讀場所是圖書館,有65個學生選擇了喜歡在圖書館閱讀,占總人數的48%,而喜歡在課堂上閱讀的學生人數最少,有28人,約占21%。這說明我們開發國學“閱讀微課程”的必要性,因為喜歡課堂閱讀的人數較少,所以針對學生的個性開發的課程更能夠吸引他們進行課堂閱讀。
(四)閱讀的數量
閱讀量是判斷一個學生獲取知識多少的重要指標之一。學生在一個學期內,閱讀量有6-10本的人數則為30人,約占25%;閱讀量能夠達到10本以上的有68人,約占50%。這說明學生學習能夠兼顧閱讀,而且閱讀量還很高。
二.國學“閱讀微課程”實施路徑
通過以上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國學“閱讀微課程”很有實施的必要,那么如何來實施國學“閱讀微課程”呢?
(一)確立個性化的閱讀教學目標
在開展“國學微課程”之前,一定要設立好相應的教學目標,適度的學習目標,能夠推動學生更加自主的學習,產生正面積極的心態,實現學習的目標,不僅學習到知識,還能獲得成就感。
中華國學經典書目豐富多彩。我們可以選取《中華文化經典研讀》《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等作為選讀內容,再廣泛吸收“四書”、《壇經》《人間詞話》等優秀作品;開設古代散文品讀、《論語》選讀、《弟子規》等系列特色校本課程并編寫進國學“閱讀微課程”。此外,國學“閱讀微課程”中十分重視文化的學習,重視將其同傳統節日相結合,關聯節日有關聯的文化背景,引導學生更加主動自覺地去探究開發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了解節日相關知識。這樣讓學生獲得閱讀主導權,成為閱讀的主體,自行去尋找感興趣的知識,那么探究的欲望就十分強烈,所獲得的節日閱讀感受更加深刻、節日文化體驗也就更加豐富。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會把自己假想為學生,會考慮學生如何讀,讀完文本之后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同時,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會自動地劃定哪些是重點內容,哪些是難點內容,但是教師并不是學生,并不知道學生到底想要讀什么。因此本設計中,學生自行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以學習主導者來展開閱讀,從而獲得更大的收獲,這也符合個性化閱讀、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二)運用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方法
1.施展個性所長,以個性培養個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講究科學性,同時要考慮到教學的藝術性,為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積極地引導和啟發,通過榜樣作用,言傳身教,改善學生的閱讀態度。俗話說,身教勝于言教。教師自身閱讀習慣越好,就越能帶動好學生閱讀,因為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特別是國學閱讀課程,國學內容博大精深,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進入國學的世界,以教師自身閱讀的良好素養,優秀的閱讀風采,以及高雅的國學魅力,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儒雅之風。
2.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個性閱讀。國學“閱讀微課程”合理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能產生卓越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借鑒其他優秀教師的創新的教學模式,將其優秀的教學環節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上,尤其是國學“閱讀微課程”上。比如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用媒體課件或者動畫營造生動的教學情境,或應用有聲語言開展專題研究性閱讀,還可以通過說書、戲劇表演等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充分體驗古代文化的真實魅力等等。教師還要對優秀教學模式背后優秀教學理論進行總結和細化,不斷地提高自我的教學理論素養,將理論化為實踐能力,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長,融合新穎的教學方式,將國學“閱讀微課程”推廣到每一個學生的心中,讓學生從心底里喜歡國學閱讀。然而教學是一種靈活的動態的過程,不要設固定的程式,學生的差異性會影響到授課的內容,這時,教師使用的教學模式也會存在差異。所以要不斷推陳出新。
3.研究學生個性化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才可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為了使國學“閱讀微課程”在閱讀中符合每個學生的個性喜好和個性發展,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有所研究。國學“閱讀微課程”的核心任務就是促進要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對于學生信息的收集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從不同的方向和角度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在國學“閱讀微課程”中設置出學生們都喜歡的、感興趣的、有助于提升學生素養的學習內容。
教師在教學中,把不同的學生大概分成幾類,在國學“閱讀微課程”中,對不同個性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啟發和指導。例如,給文學愛好者以文學資料,給歷史愛好者以歷史資料。尤其是在閱讀后,進行問題討論的時候,教師要把這種分類運用到實際教學中。當遇到個別的學生,無法分類的時候,教師就要個別輔導,單獨溝通,理解學生的不同見解,同時再給予正向性引導。
4.定期開閱讀交流會,分享閱讀收獲快樂。學生通過國學“閱讀微課程”,可以更廣泛地了解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等等,又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閱讀后交流,交流中質疑問題,再反思閱讀再交流,會分享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分享時可以分內容分享,也可以按自我興趣分享。比如有的學生在讀到自己喜歡的唐詩宋詞時,拿出來與同學分享,相互之間探討作者的意圖和詩歌的時代背景和藝術的魅力。分享可以多角度思考發言,評價也是多元的。本著對文化的弘揚精神去鼓勵學生發表見解,同時引導學生善于總結國學閱讀的方法和閱讀中深度思維的技巧,享受閱讀過程的愉悅。
三.國學“閱讀微課程”的應用總結
國學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國學閱讀微課程不僅能夠幫助提升學生文學素養,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首先,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在國學“閱讀微課程”中能夠選用自己喜歡的書本材料,集中注意力認真閱讀,更懂得文章內涵,理解作者的思想,獲得不同的閱讀體驗,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久之,個人素養和文化素養,良好閱讀習慣和專注力,都會在閱讀中逐步形成。
在這種閱讀中學生也能夠克服在平日里的急躁和缺乏耐心等性格特點,能夠真正投入到書本里,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而且,閱讀能夠豐富人的知識,拓展人的事業,大量的閱讀書籍,能夠讓學生在書籍中獲得相應的精華,尤其是國學帶給學生的傳統精華。學生在閱讀中成長,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取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更加自信、自立、善于思考、喜愛閱讀的性格特點。
另外,學生閱讀過程中,也會被書中的內容和文學風格所感染,同時,這種影響也會體現在個性發展上面。比如文學作品里面融進了作者本人的個性,愛好和審美等特征,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內容。學生閱讀到與自己三觀相符的書時更容易和書中人物和讀者產生共鳴,所以這類作品,就會讓他們個性與之相同的地方得到強化。因此,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一定要選取正向價值觀的國學書籍,以此來強化提升學生性格中的良好素養。
總之,閱讀的選擇是與學生自身個性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學生個性的差異會導致他們做出不同的閱讀選擇。而在書本的選擇上,也會給學生素養的培養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國學“閱讀微課程”的課堂上,教學內容和活動的選擇都要在充分研究學生性格的基礎上進行設置。充分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在學習上,在閱讀上,實現以學生為主的課程模式,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實現學生的多方面共同發展。因此,在國學內容的選擇上,也要充分的考慮學生的個體的不同,學習內容上由淺入深,不斷提升知識的難度,引導學生從接觸國學、理解國學到消化國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文亮.關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適當進行國學教育的新思考[J].課外語文2017年24期.
[2]王曉宇.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國學經典教育[J].河北教育(綜合版)2015(09).
[3]戴華.品讀國學經典 濃郁書香校園[J].中華少年2015(25).
[4]王國嶺.特色教研助推高效課堂 國學經典浸潤書香校園[J].基礎教育論壇2015(02).
此文系葉婷、徐沛主持的2020年度江蘇省“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多元‘閱讀微課程促進學生個性成長的實踐研究”(立項號D/2020/02/161)的階段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東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