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勇
摘 要:走班制教學模式是適應新高考制度“選科考試”需要,由學生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來參加高考,體現了學生自主性學習與個性化成長。結合高中數學學科走班制教學現狀,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學生選科盲目性、走班制教學形式化、生涯規劃教育缺失、教學資源及管理制度脫節等困境。圍繞學生數學智力發展,就走班教學提出改進建議,促進“個性化教學”格局的形成。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數學;走班制教學
高考制度的改革,對于高中教學都是一種全新的適應過程。“選科考試”制度的推出,讓走班制教學成為大勢所趨。以高中數學走班教學為例,學生可以參加每學期開始的“數學體驗課”,來選擇相應的班級、相應的數學學習內容,根據學生所需來學習數學。走班制教學,對教師、學生、班級而言都是流動的,教學開放度更高,學生自主選擇性空間更大,讓數學教學不再“齊步走”,而是根據學生自身實際“自然走”。然而,走班制教學在打造“個性化教學”實踐中,依然面臨諸多困境。如何推進走班制教學,需要梳理走班教學問題成因,并有的放矢提出改進措施。
一、當下高中數學走班教學面臨的難題
(一)學生選課存在盲目性,自覺意識不強
走班教學為學生選課提供了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班級數學課程。看似符合學生需要的走班教學,但因存在選課盲目性,導致學生走班學習自覺意識不強。當前,一些高中根據學生成績來設置走班制教學,但成績分數具有臨時性,選課依據不充分,難以確保“長遠性”。一些學生感到焦慮,不知道如何選課。同時,根據走班教學,學生在高強度學習條件下,易對數學科目產生負面情緒,甚至抵觸心理。另外,一些學生選課走班時,隨意性強,“一時興起”成為對選課標準,認為某某教師教的好,就選擇該教師的課,但這種選課方式,難以持久,反而導致后續學習倉促混亂。
(二)走班教學形式化,無法推進“個性化教學”
相比傳統授課模式,在數學走班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施教重點多側重于學生個體,無法兼顧“吃不了”學生。一些高中數學走班教學形式化突出,對課程結構教學簡單,僅提供菜單式選課模塊,學生自主選擇空間受限。一些高中對選修課程“淺嘗輒止”,未能推進全面選課走班教學。另外,對于教師而言,走班教學反而加劇了教師的倦怠意識,特別是學生自主選擇教師的權利,讓教師感到心理壓力很大,產生消極情緒,降低了走班教學的質量。
(三)增加教學管理難度,造成德育“空檔”
從教改趨勢來看,走班教學順應新高考發展要求,對學生個性化學習有利。但走班教學,卻給高中教學管理帶來新的挑戰。如教師管理復雜化,以數學選課走班教學為例,考慮到不同學情學生授課內容的差異性,對教師集體備課、教研活動、教學評價等工作,需要進行重新優化,無疑增加了管理難度。同時,影響師生良好溝通,走班教學帶來的學生人數變化,一些教師面對“我的學生”變為“我們的學生”,導致師生對話陌生感增強,反而引發師生“不相識”問題。再者,學生學習管理更趨復雜,走班教學弱化了班級管理職能,也讓學生班集體觀念淡化,由此帶來更多班級紀律、考勤、輔導、作業等難題。另外,走班教學加劇了學生的流動性,使得班主任無法對學生進行“間斷性”德育管理,導致德育“空檔”,滋生更多難題。
二、對走班教學問題成因的梳理
走班教學強調對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滿足,讓學生選擇合適的班級上數學課,但在實施中暴露出更多地問題。其成因梳理如下。
(一)對學生缺失自我生涯規劃教育
新高考制度強調對學生個性的尊重,讓學生自己選擇與自我能力、興趣相關的課程。但對于高中生,興趣優勢如何轉換為學科優勢、人生追求,顯然,因缺失生涯規劃教育,使得高中生在走班學習時感到焦慮、茫然,反而降低了走班學習成效。高中院校對學生生涯規劃教育重視不足,或者生涯規劃教育形式單一,內容以課堂講授為主,活動課形式占比偏少,缺失生涯規劃教育師資,導致生涯規劃教育難以保障。
(二)學校教學資源不足
傳統教學模式建立在“教師”基礎上,而走班教學強調“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訴求,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但對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顯得不足。如教師隊伍不足,數學課走班教學,學生自主選擇教師,但因選課班級多,導致教師“教不過來,管不過來”。對教師的課程選擇,必然會產生“冷熱”不均問題。一些教師的課程人數過多,另一些教師的課程人數偏少,導致教、學矛盾加劇。另外,對走班教學模式下,數學課程難易程度、任課教師教學能力等,以及現有教室、教具等硬件設施不足問題,都成為制約走班教學有效性的掣肘。
(三)現有教學管理制度與走班教學存在脫節
新高考改革,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但現有高中教學管理體系,明顯與走班教學制度還不適應,存在滯后性。傳統教學管理,以控制為手段,以效率為使命,關注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走班教學制度下,學生是“中心”,讓教師教學感到無所適從。另外,在德育管理方面,走班教學讓學生流動起來,班主任很難及時了解學生狀況,導致班集體建設陷入“空檔”。
三、化解高中數學走班教學的改進措施
走班教學的實施,遵循科學分類、分層的設計要求,強調學生認知、興趣與課程教學的對等性,以實現差異化、個性化教學。但考慮到走班教學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困境,還需要因校制宜,改進并完善走班教學模式。
(一)加強學生生涯規劃教育,正確看待走班教學
生涯規劃教育是促進學生自我認識,客觀指導學生做出合理選擇決策的重要基礎任務。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了解“預期、現實、可能”,認識“自我、他人、環境”等要素。生涯規劃教育涵蓋高中生學習生活全過程,其指向目標在于指導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哪條路適合自己,哪個方向適合自己”,通過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平衡生活、學習中的角色定位,促進學生適應學習、生活。新高考背景下,對數學走班教學模式而言,學生應該了解自我的數學基礎、能力水平,確立合理的學習預期,激發自我內在學習動力,漸進提升數學綜合水平。同時,生涯規劃教育要拓展不同途徑,要優化教學資源,增強學生自我、自主意識,以積極地態度,參與走班學習。
(二)立足學校實際,優化走班教學頂層設計
走班教學的實施,對學校管理者而言,更要高度重視,深入了解自身實際,因校制宜,從宏觀層面進行科學設計,確保數學走班教學有序、有效展開。一方面,從師生管理共同體層面,構建“靈活、主動、對話”的師生溝通渠道,教師要主動去了解學生的需求,學生要積極分享自己的想法,消解師生雙方之間的“隔膜”,保持良好的師生教學氛圍。結合走班教學實際,教師和學生加強自我管理意識,學校通過設置“導師”,完成對學生點對點關懷;通過建立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分設學習、紀律、衛生等管理分會,貫穿學生晨讀、自習、上課、考試、作業等各個環節。學生擁有了能動性,對走班學習參與性更高。另一方面,學校要改進數學走班管理機制,通過制定規范,確保行政班、走班教學精準運行。結合走班教學需要,建章立制,對教師的職責、學生的學習任務、德育工作、班級考評等進行明晰,從管理機制上明確權責,精準管理。結合班級學生分層現狀,劃分若干管理小組;推進班級接力管理,促進學生良性流動;實施“誰使用誰負責”制度,將責任落實到人;推進劃區走班,緩解教室緊缺、場地局限難題;實施任課教師班級財務負責制,班內小組具體負責財務使用與維護,以及日常教師衛生、設施維護等工作。
(三)整合學校資源優勢,為走班教學夯實基礎
走班教學的推進,需要學校全面謀劃,科學調配教學資源。一方面,從學校課程資源上進行重構,激發學生走班學習熱情。圍繞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要從課程的高度選擇性,賦予學生自主選擇權,促進學生學習適合自己的課程。如在數學課型設計上,涵蓋基礎型、拓展型、特選型、銜接型等課程。同時,在走班教學理念上,積極利用現代新技術、教育新理念,充分發揮互聯網、多媒體教學優勢,促進走班課程精品化、信息化建設。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圍繞走班教學實際,強化教師教學適應力的培養。動員教師開展走班教學,加強走班教師學科教學能力的培訓與提升,優化走班教學教研活動,通過引入專家講座、組織教師參與數學培訓,來提升教師走班教學能力。同時,加強校內優秀師資的整合,每月定期組織“心連心”數學教師教研主題活動,讓教師敞開心扉,交流教學意見,共同提升。加強對走班教學設施投入與保障,特別是在硬件設施上,促進教室、多媒體設備、圖書館、信息化系統的可靠、穩定,為走班教學創造有利條件。
(四)加強走班教學評價,促進和諧教學
在數學走班教學中,創新教學評價模式,引入多元融合評價體系。確立“人本化、激勵性”教學評價指導思想,逐步構建多層次、立體化教學評價制度,規范走班教學有序開展。對教師的評價,要尊重教師個體差異,關注教師專業化成長與教學特質的形成,并引入教師自評、互評、學生評價、學校評價相結合模式,促進教師個體、教研團隊的全面提升。在學生評價方面,建立客觀、公正、公平、全面發展的評價要求,關注學生數學知識、學習態度、數學能力、個性養成。如引入觀察法、測量法、問卷法、訪談法等,對學生的學習訴求、數學綜合素質進行衡量與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結束語
高考招生改革制度的變化,催生走班教學模式的發展。以高中數學走班教學實踐來看,不同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評價手段的運用,促進不同學生獲得相應進步。不過,走班教學實施中的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各校要積極規劃,做好頂層設計,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對走班教學的參與度,提升走班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敏.淺議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走班教學中的學生分層[J].亞太教育,2019(03):44.
[2]羅上堯.高中數學分層走班教學實驗比較研究[J].福建中學數學,2017(09):32-35.
[3]苑金偉.高中數學分層走班教學實踐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7(35):169.
[4]戴舒婷.新高考化學分層走班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5]張參軍.高中數學分層走班教學的思考與建議[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