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學旅行課程是一項全新的課程,是指能夠使學生們在進行課外擴展的過程中去了解和親近大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氣,在活動的參與與自主探索實踐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和道德素養。隨著該專業課程的進一步深入貫徹和整體性的落實,其具體的教育目標也開始了轉變,更多地注重于課程化這個教學方向的構筑和發展。
關鍵詞:中學;研學旅行;課程開發
引言:隨著我國素質課改的深入和中小學教育教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推進,教育制度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課程結構及具體組織形式也在實踐中發生了巨大的調整。研學旅行課程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課程形式,在中小學階段就占據了主導地位。隨著其教學應用的范圍日益廣泛,學校也在教育載體的建設方面開始了創新,逐漸向課程化建設趨勢。
一、研學旅行的內涵
研學旅行是我國各級教育機構為了應對人才素質的革新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提出的一項嶄新的教育思想,具體是指學校可以通過按照科學的組織規律計劃與設計各種旅行性的活動,使得學生在親近社會生活、走向自然等途徑中增長和豐富自己的常識資源儲備,同時使得學生可以在充滿感受自己的風景與文化特征的過程中培養和形成良好的少數民族文化素養。研學之旅能夠使得學生們在課外實習的過程中,通過自我體力訓練的運用,實現自我身體素質的加強與建設,使得學生們培養出了善于勤勞、堅守不懈的精神。同時,在充分地實現了智育工作落實的基礎上,也有利于促進廣大學生切實地去樹立核心思想、民族觀,提高廣大學生在維護家鄉穩定、報效祖國等各個方面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中學開發研學旅行課程的原則
(一)保障研學旅行的科學化
在開展研學課程旅行的研究開發和推進相關高等教育教學體系課程建設的組織實施工作過程中,加強了大學課程標準化的體系建設,對于有效促進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化和改革發展有著重要指導意義。能夠有效地通過研究將旅行這一體育教學核心要素以更加規范的教學形式完全呈現展示出來給每一位中國學生,從而有效確保了本次教學活動的整體組織和教學實施更加科學,所有的呈現展示出來的旅行教育教學效果與之前教學相比更加優質。基于課程化與發展的原則,研學旅行專業課程教學實施了一個系統的設置,根據不同的專業主題分別設置了不同的實施方案,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
(二)保障研學旅行的規范化
開展中學教學的過程中,研學旅行活動作為新興的教學理念,其已經逐漸成為當前教學科研任務以及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其整體規范性能夠對其后續教學實踐活動開展的有效性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還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體驗產生影響,決定了研學旅行活動的整體效果。但是若研學旅行課程組合設置為具體的活動課程,充分保障學生學習活動過程中的系統性以及科學性,提升研學旅行活動教學質量。在開展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可以以當地的天氣、地方旅游景觀以及自然資源為依托,對研學旅行的具體活動課程組織時間、地點、環境進行明確,合理的挖掘學生在研學旅行活動中所需要的各種教學素材,充分保障研學旅行活動的科學性。如此,能夠確保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能夠得到社會以及學生的認可,在課程教學準則的基礎上對教學工作進行監督與指導,保障研學旅行活動的規范性以及嚴謹性,提升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三)保障研學旅行的有效性
作為新時代被進行所衍生的一種教學理念,研學旅行更是我們真正深化素質改革的重要抓手。采用正規課程的教學方式組織開展教學活動,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其能夠呈現出更加突出的教學有效性。研學旅行以課程目標為基礎和支撐,開展各種旅行活動,確保中學教師能夠更加明確自身所需要承擔的育人職責,對自身的教學態度進行端正。在研學旅行課程目標與資源系統的基礎上,保障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有秩序和有規律,提升研學旅行活動的效率,促使學生能夠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接觸和掌握更多地知識內涵。
(四)保障研學旅行的常態化
中學只有充分保障將研學旅行這一門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加入到常態化的教學體系中才能夠充分保障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培養,促使研學旅行課程與其他文化課程一樣常態化、規范化的開展,促使學生所接觸的事物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要充分實現上述的目標,無疑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以我國當下實行的素質教育要求為根本,針對研學旅行課程的開發進行深入的研究,保障研學旅行課程落實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站在活動主體、課程進行以及活動內容、師生互動和活動評估的多個方面,建設更加合理化的研學旅行課程框架,為中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領域進行拓展,充分彰顯出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的育人功能。
三、中學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目標
(一)制度強化課程開發科學性
在我們的學校教育項目中,某種活動的內容是否規范化,重要的標志就是關于該項目內容是否具備規范化的教育項目文件。比如項目計劃,課程標準。因此,研學旅行項目要真正想發展成為一所高等院校的課程,除了由于國家制定的相關優惠政策和規定之外,還必須由學校自己制訂具體的研學旅行項目和課程的實施方案,并將其納入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計劃之中,有了這樣的課程方案還就需要根據本專業和學生所掌握的特征、性質、目標等來編寫出一套相應的課程和技術標準,為該專業和課程的具體實施工作提供了規范化的基礎和依據,也才可以進一步促使研學訪游由政策性法律規定逐漸走向教育課程化的實施。同時,為了確保研學旅行的有效、順利地進行,必須制訂一套相應的研學旅行教育課程化管理的規范和標準,以便改變對研學旅行的隨意性、無序的狀態。首先是確立了研學旅游專業項目的總目標。以中央和地方有關研學旅行的相關政策要求為依托,將研學旅行的課程目標分解成為基本發展的目標與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目標,為促進大學生自身個性化發展建立多種途徑與平臺。其次是負責年級組織研學訪游旅行。根據課程教學的總體和目標,結合上一年級研究學生的不同身心健康發展需求特點,把年級研學學生旅行的兩個課程階段教學總體目標設計分解成作為上一年級的兩個課程階段性教學目標,設計與實踐研究結合制訂《年級研學旅行實施方案》《年級研學旅行序列主題活動實施方案》,做到了每一個教學階段的年級研學學生旅行課程目標的具體內容和課程教學目標組織活動實施之間的相互協調銜接。
(二)豐富課程資源提升課程有效性
為了充分保障中學研學旅行教學課程一體化得到快速的發展,中學應當對研學旅行課程教學資源的整合開發以及合理優化報以高度重視。首先,要對研學旅行活動的目標以及主題進行充分的明確,并細化到各個階段的目標與主題。其次,組織專門的研究小組共同開展本科研學生和旅行相關課程以及相關的信息資源研究開發。中學在開發研學旅行課程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嚴格遵守研學旅行課程基本原則,還應當為教學的趣味性、系統化和教學綜合性做出保障。并且必須嚴格保證所需要收集的每門課程教學素材必須具有某種一定的教學育人參考價值。在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實踐的過程中的,可以將當地風景名勝以及歷史文化遺跡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提供一定的自然資源支持保障研學旅行活動的順利開展。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民族革命教育基地、博物館、紀念碑等,確保學生能夠在真切的實踐活動中對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精神及內涵進行充分的考量,培養學生自身的愛國主義思想意識。
(三)建立學習基地確保課程常態化
為了充分保障中學研學旅行活動教學的目標得以實現,并且保障研學旅行課程教學向著常態化以及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中學應當對自身科研資金的投入力度進行進一步的強化,對怎樣創建一個更好地研學旅行活動基地進行深入的探究,相應國家的號召,借助政策的力量積極的社會力量的幫助與合作,充分保障研學旅行活動的多樣性自己有效性。例如可以投資建設旅行社以及科研室等等,保障區域內的民族文化教育資源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利用與發揮,并同時保障學校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獲取更加廣闊的空間。最后,可以建設一些基礎性質并且具備當地獨特文化的藝術資源博物館,為當地中學生學術研究活動空間以及文化載體的基地。
(四)重視監督保障規范化
為了有效推動中小研學院校旅行素質教育評估工作建設能夠盡快實現長遠的科學發展,并且進一步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在建設評估中的實際應用價值。因此,中學在旅行素質建設評估的過程中,對于這兩方面的不斷創新與高度關注還需要進一步強化。以教育活動的具體執行效果目標建立一套完善的活動監督以及績效評價考核體系,并通過建設活動教育網絡平臺的方式保障學校、家長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得到強化,充分保障所建設的活動評估和監督考核機制管理體系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其次,還應當充分保障對于研學旅行活動組織管理情況的監督與檢查,將監督貫穿在全過程中,對于一些優秀的研學旅行經驗進行總結,對研學旅行活動進行創新,為研學旅行課程體系規范化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最后,學校還可以給予企業信息網絡技術建立一個智能化的風險管理合作平臺,進而對整個研學旅行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全方位的風險評估。
結束語
總而言之,作為一項全新的教育活動系統,研學旅行教學體系在中學教學實踐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發揮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能夠充分保障發揮出研學旅行教學活動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學校應當充分保障自身課程教學革新力度得到進一步強化,全面創新傳統授課體系,站在教育監督、基地、資源以及政策等多個方面進行干預,確保在落實研學旅行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實現有序、規范的教學目標,為中學生素質的長遠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鄧仕云.紅色文化研學旅行課程開發中如何落實小學生的三維目標[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000(047):P.1-1.
[2] 曾磊、張蕊.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研究——以“雄安新區研學旅行”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v.19(22):139-140.
[3] 江秋燕.試談小學低學段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以“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家園”研學旅行課程為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9(10).
[4] 胡婕、高翔.研學旅行視角下茶文化課程設計的思考——以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為例[J].福建茶葉,2019,041(011):266.
[5] 徐軍.基于鄉土地理的研學旅行課程開發初探——以蘇州“靈天線”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22).
[6] None.“中地參”創刊紀念:走過40年(十)融合研學兩相宜——全國“地理+”融合課程暨研學實踐研討會掠影(2)[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1):F0003-F0003.
[7] 陳文新、賈彥琪.中小學課程建設深度融合的動因,困境和路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9,18(003):88-93.
[8] 張曉瑜、占曉婷.我國研學旅行研究的現狀,熱點及前沿——基于SPSS和CiteSpace文獻計量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No.480(24):6-10.
作者簡介:王彩光.出生年月:1983.3.21;性別:女;籍貫:福建永泰;最高學歷 :本科;職稱 :初級;研究方向:綜合實踐課程、研學實踐課程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