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紅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著不朽的真理和經過無數人總結的智慧,值得現在的我們傳承并弘揚下去,并且幾乎都是以文章的方式被記錄下來,而我們語文學科恰恰就是涉及文章寫作最多的科目。但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始終處于初學涂鴉的階段,并且長時間看不到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這一直是我們老師心中的一根刺,如何對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提高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核心素養;寫作教學;銜接
引言: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們語文科目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也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教師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學生的學習成績上,而更多地關注于對孩子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這是因為當同學具備了核心素養,在升學后就不會在面對新知識時顯得手足無措,而是會氣定神閑的找到初高中知識的關聯,將二者合理的銜接起來,降低升學后對知識的陌生感。
一、核心素養的概念
核心素養是指在學生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的過程中,逐步養成能夠適應社會變化和個人終身發展需要的必備素質。簡單來說,核心素養具有發展性和包容性,是我們所具有的各種素養的集合體,其中包括人文素養、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自主學習的等等良好的個人素養;它也是個人所具備的能力、創造力、知識底蘊的集合體。
綜上,核心素養是一個伴隨終生可持續發展、與時俱進的動態優化過程,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
二、初高中寫作教學銜接現狀
在我國現代教育的課本上,大部分知識日常生活的關聯性很小,這就導致難在寫作中將生活實際將寫作結合在一起,大部分同學在作文寫作中處于“無話可說”的境地,并且寫作能力也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
在初中階段中,由于作文的要求還相對簡單,部分同學在苦思冥想后能夠寫出一篇相對完整的作文,但是在升入高中之后,在作文寫作中往往面對著不著從何處落筆、不知如何開頭的局面。這是因為高中階段的作文文體多樣并且題目中的內涵深遠,不具備文學素養的同學在看到題目后往往是一頭霧水,面對題目要求束手無策。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學生缺乏良好的核心素養,初中所學的知識只會應用于初中階段,找不到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知識的共通性,這就導致在初高中的作文寫作中不能夠很好地進行知識的銜接。
而核心素養就是一種能夠讓自身適應環境變化并且不斷發展的一種能力,在同學們具備這種素養之后,不受外界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他都能在困境中迅速地找到突破口,讓自己快速的適應新環境,短時間內超越不具備核心素養的學生,然而核心素養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進行耐心的誘導。所以說,在現代教育中我們教育工作者要謹記我國素質教育的初衷,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應當在日常生活和課堂上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育,讓其具備這種能夠適應社會變化和個人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為其今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下面,以我們語文科目的初高中寫作教學銜接為例,談談我在這方面的教學經驗,只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三、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來讓其快速適應初高中寫作銜接
核心素養的涵蓋范圍很廣泛,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著重培養同學們以下幾個方面的素養:1.人文素養。也就是人文底蘊,這是指學生對人文學科的研究能力、獨立的思維能力等;2.培養其學習上的自主能動性,讓其能夠自主學習,并且可以對自己日常生活學習進行合理的安排,在自主學習中發掘自身潛力,獲得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的能力;3.培養其創新意識,鼓勵同學對問題質疑并從多角度解讀題目。
(一)如何培育同學們核心素養中的人文素養
在初中的語文教材中經常涉及同學們并不熟悉的歷史事件、名人傳記、國家英雄、民族斗士等內容,教育局之所以將其編入課本當中就是為了通過這些背景知識的學習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培育他們的人文素養。基于這種情況,我們語文老師在講解課文時,應當同時為同學們講解清楚課文的歷史背景和相關人物的人生歷程,有利于同學們對文章中的人物與事件有一個深入的了解,促使同學們對課文的內容真正地做到掌握。長此以往,同學們對每一篇的課文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他們在腦海中就會自然而然地將相似的知識歸為一類,從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知識體系框架。這個時候同學們在進行作文寫作的時候就會變得沉著冷靜,因為他們可以根據作文題目要求來在自己的腦海內找到相應的知識框架,將其中內容結合自己的語言寫出來就是一篇優秀的作文了,徹底改善其“啞口無言”的局面。
這就是人文素養在作文寫作中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同學有了文化底蘊,無論面對什么文章,不管是初中的還是高中的作文,都能夠依據自己的人文底蘊對題目進行深入解讀并理解其中內涵,從而寫出一篇優良的文章。
(二)如何培育同學們核心素養中學習的自主能動性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托爾斯泰
興趣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如果能將孩子的興趣發揮于作文寫作學習上,那么便可以大大提升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激發同學進行自主學習,進而提升同學的寫作水平。我國學校教師的傳統授課方式是老師站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妙語連珠,并且在學生身后拿著教鞭“趕”著他們學習,但每節課只用少數的課堂時間對同學進行互動和對課堂知識進行提問,老師在課堂上始終占據著主體地位,學生能夠自由學習的時間可以忽略不計,這樣的教學方式十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作文水平。我們應探究出一個能激發同學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將大部分時間交給同學進行自主的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同學自身的寫作能力。比方說,將同學們學習合作小組,老師就一個作文題目讓同學們開展小組討論,讓同學們就作文寫作思路展開探討,讓各小組對組內討論得到的種種想法和思路進行總結,然后小組代表站起來發表本組探討出的寫作思路,最終有老師進行歸納,提煉出其中的優質觀點分享給全班同學。以這種方式不僅能激發同學們對作文寫作學習的熱情,還能使同學進行主動的探索學習,使同學們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得到培養。
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可謂核心素養的重中之重,學生掌握這種能力后會主動去學習新的知識,擴大自己知識的覆蓋面級,并且能夠養成長久的自主學習習慣。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們的學習意識、學習的方法和技巧等等都會得到提高,同時還能促進同學們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做出合理安排,在學習中發掘自身潛力,為自己明確人生的方向,使各項素質都能得到有效地提高。這個時候在進行作文寫作,不管是初中還是高中的作文,我相信同學們都會做到文思泉涌、下筆如有神。
(三)如何培育同學們核心素養中創新意識
“問題是接生婆,他能協助新思想的誕生”,蘇格拉底對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應敢于提出疑問早已給予肯定回答。這對于我們語文寫作課堂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作文題目內涵豐富,很多同學做不到充分地理解題目的內涵并且心中會有疑問。如果老師在課堂上不鼓勵同學們質疑,那就很可能導致學生對作文題目理解不通透,這樣的情況下肯定寫不出合格的作文,所以任課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同學們對題目中疑惑的地方提出看法和疑問,對問題有懷疑才會進行深入的思考,學會對問題提出之以質疑會使同學的思維更加寬闊、思路更加敏捷、對問題的思考更加深入,十分有利于對其創新思維的培育。而當同學具有這種發散思維的能力后,他就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作文題目進行解讀,這樣才有可能寫出一篇獨樹一幟的作文,從而避免寫出與其他同學相似的作文,讓閱讀者眼前一亮。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多多鼓勵同學們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疑問,并鼓勵其從不同的角度角度對作文題目進行思考,老師要對同學們提出的不同思維進行耐心的解答,從而促進同學在質疑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創新意識的提高,進而拓寬其寫作思路,在初高中作文寫作銜接中降低不適感,從而使其再進入高中后能夠在“起跑線”上超過其余的同學。
綜上,我們教育工作者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導者,在日常的課堂和生活中就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各項核心素質,真正充當好“園丁”的角色,為培養好祖國的“花朵”增肥施水,為祖國培養出一批具有核心素養的青年人才。
結束語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學習這條道路上,不經歷辛勤的耕耘注定無法收獲到滿意的成果。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評價不再如以前一般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開始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時刻秉持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初衷,將培育學生綜合素質的工作真正落實到課堂活動中。其中不僅需要同學們自身的努力,老師的作用同樣是不可忽視的。教師首先做到自身的素質提高從而更好地對同學開展教學活動,當發現傳統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現代學生的時候,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理論及時進行升級,現代我國教育事業飛速的發展,各種先進的教學設備、理論方法層出不窮,教師要及時吸收先進的理論方法,總結出一套適合現代教育目標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貫徹落實素質教育中核心素養的培育工作,促使學生素質能夠得到全面發展,讓學生在具備核心素養的同時能夠成為社會所需要的綜合型人才,進而為國家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志榮.淺談初高中寫作教學的銜接與過渡[J].學園:教育科研,2011,1000(011):121-121.
[2]路良效.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作文教學銜接策略初探[J].新一代月刊,2017,34(2):56-57.
[3]呂曉娟.淺談初高中作文教學銜接不和諧的因素及改進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線(中),2016,1000(004):19-19.
[4]宋繼源.做好初高中作文教學銜接,助力語文學習[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6,34(67):56-57.
[5]王亞鳳.用心耕耘,靜待花開——關于初高中作文教學銜接的思考[J].散文百家,2019,45(8):67-68.
[6]楊驥良.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作文教學銜接策略初探[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34(1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