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升斗
【摘要】? ? 在我國當前的發展中,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教育行業也在不斷地發展與完善,尤其是在當前生產力發展的背景與環境下,教育行業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當前教育的改革中教育模式與教育手段都在不斷發生變化,素質教育的理念提出,有助于打造出和社會發展相契合的人才,推進學生整體能力提升。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將信息化教學引入其中,能夠獲取較好的效果,也能夠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起到輔助作用。
【關鍵詞】? ? 核心素養? ? 高中數學? ? 信息化教學
引言:
作為高中課程中的一門基本學習科目,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需要大量注意力投入其中的科目,數學知識具有非常強的結構性。在當前的高中數學學習中大量學生都感到學習十分艱難。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核心素養成了當前高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
數學作為高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門學科,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運算能力、基本框架構建能力等,且當前我國數學教育中的內容大部分與生活有著較為直接的聯系,通過數學能夠更加高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因此在高中學生的信息化教學之中,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是當前教師的主要工作。
一、核心素養下高中數學信息化教學現狀
1.1高中教育盲目追求信息技術應用
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部分教師為了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與教育水平,對當前教育中的高中課堂進行改革與創新,力求教育上的突破,給予學生更好的數學學習體驗,進而提升班級內部學生的整體水平,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中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思維與能力[1]。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雖然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當前學習中的問題能力,但是也存在諸多弊端,學生在學習中面對海量的教育資源輔助,有了更多選擇性的同時,有了更多的選擇成本,這將會導致學生犧牲大量練習與提升實際技能的時間。同時,在實際教學中,長時間的輔助手段應用可能導致教師與學生產生依賴性。教師在應用的過程中發現信息化教學的好處會一味地應用信息化教育資源進行教學實踐。在使用的同時,收集的信息資源整合程度不夠尚未達到課程教育的標準,直接應用可能會因為僵硬刻板等問題影響學生理解,學生在此種換了一種形式的照本宣科中,失去學習興趣,在長時間過于被動的教學情境中,選擇放棄高中數學的學習。其中,此種教育形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學生知識的儲備量,但是并不能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的注意力在教育中受其他事物吸引而轉移,造成學生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情況[2]。
1.2對信息化教學的理解存在誤區
在信息化教學中,若想對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進行培養,不但需要在教學中設立綜合能力下的分支教學目標,還需要將各種教育理念、教育思維、引導方式、成功經驗都放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3]。同時,在教學中將信息化教學的實際作用進行定義,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切不可喧賓奪主,以避免信息化教學影響學生的教育體驗。信息化教學在當前的教學主要特征就是具有交互性,旨在幫助教師與學生加強在課堂中的溝通與交流,給予學生更多思考與想象的空間,在實際教學中提出自己的想法。除此之外,教師在與學生不斷地交流中,幫助學生形成自身對于此方面知識的判斷,進而能夠用自身經驗針對此類知識進行解決。因此,在信息化數學教育模式下的教師對于此種創新教學模式的認識與判斷至關重要。
1.3高中信息化教學對核心素養的理解誤區
傳統的教育中,教師在進行學生數學學習能力進行評估的過程中,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與之前的考試結果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總結,此種評價結果較為直觀,但是認識相對較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并沒有更加深入地制定教學策略的依據[4]。因此,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案中缺少更多的針對性,以至于學生在實際教學中發現自身的需求與教師教育的內容相背離,產生對于教師教學方式不認可的想法。因此重視學生的想法與感受是當前數學教育中教師需要重視的問題。如果加強對于學生感受的重視,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改變傳統教育課堂方面都有著積極意義,但是,顯然我國當前的信息化數學教學仍需不斷發展。
二、核心素養下利用信息化教學培養高中學生學習能力的策略
2.1加強高中學生在核心素養下學習能力提升的理解
學科核心素養在新課改的理念提出后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來源為在國外的教育經驗中進行總結與創新并不斷提出的教育教學理念。對于高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過程中,可以從兩個方面推進[5]。首先,數學的基礎運算能力是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反映。因此,在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培養中學生的運算能力培養是不可缺失的。其次,在對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升方面,通過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認知能力。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的基本綜合能力并不屬于數學類技能,而是學生在提升自身認知方面必不可少的要素。總的來說,若想培養學生數學的綜合能力,需要教師在認知層面加強研究與實踐。在當前我國的高中數學教育中,高中數學的習題計算對于學生的運算考察較多,此種題目具有層次性與綜合性等特征。這主要是指數學的能力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簡單到復雜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學生呈進階式進步,在提升數學的基本運算能力的同時,綜合數學的邏輯思維以及構架思維等進行能力提升。
2.2基于核心素養對于信息化教學的引導效果,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
在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生的數學能力提升是信息化教學中最中心的目的所在,通過教師的實際教學經驗與當前的教育理論中表明,學生數學能力欠缺一部分是因為學生缺少運算能力,教師與學生的關注度都呈現不斷加強的狀態[6]。在當前的高中數學教育中,許多學生將學習數學的重點放在了理論知識層面上,對于自身的解決問題能力呈現有待探索的狀態,且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畏難心理。
為提升學生的高中數學核心素養,首先需要對學生的基本能力進行開發,即運算能力的培養。在具體的實踐探索中,部分教師發現,此項能力的提升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推進[7]。首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學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反思,尤其是學生在獲得良好的教育成績的同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的形式推進教育反思。通常情況下,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會因為獲得良好的成績而產生優勝心理,進而放松對于該類習題的學習與探索,教師則需要采用信息化教學的形式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學生意識到自身的不足進行查缺補漏。
例:在進行人教版高中數學《函數與方程、不等式之間的關系》此節課,可以采用借助信息化技術對于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的圖像進行還原,讓學生在動態的環境下觀察二者之間的區別,了解x軸與圖像的焦點作表語方程的解及不等式的解之間的關系,還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對于函數進行解答,同時在其他函數的教學也可以采用此種形式,尤其是在高中的數學教育中,函數中的重點內容,三角函數、導數等都是考驗學生學習能力與運算能力的主要知識點。在對于信息化教學合理的應用中有利于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在提升學生運算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與邏輯思維。為提升教育的互動性,教師可以在此處加入交互環節,改變傳統教育課堂對于學生數學課堂教學中嚴肅的教育氛圍,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中心,教師與信息化教學系統在此中充當輔助教學的部分[8]。
2.3加強教師在高中信息化教學中對核心素養的理解
教師應該加強對于數學核心素養的認識,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加強學生對于數學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內容的認知。從其他角度可以看出,數算能力其實就是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在高中教學時期,數學知識是整個中學中最復雜和煩瑣的階段,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與直覺思維能力,才能使學生在進行解題的過程中快速地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并準確地應用,提升運算后結果的準確率。因此,在信息化教學中對于高中數學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中,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夠用更多的途徑與思路進行數學難題的攻克,使學生在能夠解決所遇到難題的同時提升感官能力與思維能力。與此同時加強對于信息化技術的引入與實踐,通過創新課堂的形式加強教師對于高中數學信息化教學的認識與應用,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激發學生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結束語
本文主要針對核心素養下高中數學信息化教學進行研究,了解在當前教育中數學課堂進行的狀態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與措施,使教師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數學基本能力、運算能力、邏輯思維、框架構建能力以及概括能力等方面的培養。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于綜合能力提升的過程中,教師仍舊需要重視對于學生專項能力的培養,在不斷提升與平衡中,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整體提升,在對于信息技術引進方面,教師要重視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形式,將其視為輔助課堂教學的工具,切不可使其喧賓奪主,影響實際教學課堂氛圍。
參? 考? 文? 獻
[1] 曾霞. 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數學信息化教學探究[J]. 成長, 2020(4):132-132.
[2] 蘇麗敏. 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信息化探究[J]. 中國新通信, 2020, v.22(16):166-166.
[3] 代遠波[1]. 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數學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探究[J]. 新絲路:中旬, 2019(3):0140-0140.
[4] 張海英. 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探究[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 2020, No.709(10):221-221.
[5] 王惠文.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數學教學探究[J]. 數學大世界, 2020, 000(001):P.11-12.
[6] 汪建軍. 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數學教學策略探究[J]. 考試周刊, 2020, 000(035):75-76.
[7] 蘇明珠. 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 新智慧, 2019, 000(003):100.
[8] 王秋菊. 核心素養理念引領下的高中數學概念教學探討[J]. 新智慧, 2019, 000(026):P.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