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松
摘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中設計群文閱讀環節,引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體裁多樣、內容豐富的文章,能夠幫助學生認識更多漢字、詞語,積累更多優美語言和閱讀、作文學習經驗,對其閱讀理解能力、作文素養的提升大有幫助。本文立足于此,先簡單闡述了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積極意義,緊接著圍繞教師應如何落實群文閱讀教學工作提出了明確目標、分析主題、激發興趣、求同存異、讀寫結合等策略,以期給廣大教師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1-00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34
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在小學階段一直備受關注,是師生共同學習的重點。但傳統模式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一般都是圍繞單篇文章展開的,學生只是對某一篇文章的創作背景、情感表達展開分析,難以在文章與文章之間建立起內容、思維方面的聯系,這無形中阻礙了學生閱讀綜合素養的提升,限制了其在語文領域的均衡發展。這就意味著,在新的教育環境下,教師必須對閱讀教學方式進行優化,由此提出群文教學理念,其以能夠開拓學生思維、促進學生自主能力發展等優勢得到了廣泛關注,值得深入實踐。
一、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優勢
(一)拓寬學生眼界、深化思維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突出優勢,就是可以拓寬學生的眼界,同時深化他們的思維。閱讀是小學生了解生活和世界的一種工具,讀的文章越豐富,他們對生活和世界的了解就會越深入,積累的知識也會越多。如此,其眼界必然更加開闊,對學生日后的成長有著不可小覷的促進意義。此外,學生在讀文章的過程中不斷對其內涵展開思考,也是思維發展的過程。這就意味著,參與群文閱讀學習活動越多,學生的思維越有機會得到深化。
(二)促進學生自主能力提升
群文閱讀在培養學生自主能力方面也有優勢。閱讀本身就是一個讀者與文本進行近距離對話的過程,要想讓閱讀效果趨于完美,必須不斷鼓勵學生自主感受文章情感。一旦學生在自主感受中發現了閱讀的魅力,就會更加主動地閱讀群文,最終提升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明確總體目標,科學設計活動
如船舵引領船舶前行的方向一般,目標是師生共同學習和成長的方向,只有明確了總體群文閱讀的目標,教師才能設計出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案并組織活動,學生也才有機會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獲得成長。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之所以會出現“重視單篇文章閱讀、忽略群文教學”的問題,就是因為沒有建立起科學的群文閱讀教學目標[1]。小學語文教學在新的教育環境中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前,必須先對教學大綱和學生學科素養等內容進行縝密分析,明確學生想要從根本上提升閱讀、語文素養需要完成不同的“群文閱讀”任務,從而確定最合適的教學目標,將其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告訴給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學生以清晰的目標為支持參與到科學的學習活動中,不斷以提升自我為目的認真閱讀“群文”并思考問題,學生的成長自然會更加積極,語文教學質量也會有所提升。
(二)分析課程主題,選擇群文內容
國家教育部門在編寫小學語文教材時,經常會把主題思想相同的文章設計在同一單元中,其目的就是通過逐層遞進的教學增強小學生分析其他同主題文章的能力,同時加深主題情感對學生思想的影響作用,這與群文教學總目標不謀而合。教師要想在小學語文教育工作中帶領學生通過群文閱讀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人素養,必須對課程主題展開分析,進而圍繞主題選擇合適的群文內容、組織活動。教師可以先對單元課程主題展開分析、準備課外學習素材,進而在明確主題思想的基礎上圍繞教材文章逐一授課,引導學生在閱讀單篇文章后總結其主題情感,帶領他們探尋并總結單元內單篇文章的主題、情感關聯。學生自行總結出文章的主題情感關聯后,就可以將準備好的同主題課外素材提供給他們,鼓勵學生按照之前讀和分析的方法學習該部分內容,深化其學習同主題文章的能力。
(三)利用媒體工具,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是他們參與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只有真正對即將學習的知識、參與的活動感興趣,他們才能積極對相關內容展開探究并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事實上,傳統模式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會出現效率低下的問題,與教師未在課前著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著不可推脫的關系。一些教師為節約課堂時間,經常選擇直接在課上帶領學生讀文章,不僅不給學生預留足夠的熟悉學習內容的時間,還會限制他們對內容的自主思考,由于學生與知識之間過于陌生、學習過于被動而產生消極體驗,導致其最終逐漸降低甚至喪失學習興趣。這再次證明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前,為保障教學效率與質量,必須先激發學生群文閱讀的興趣,媒體工具的優勢在這時就得以顯現[2]。無論是在學生讀文章之前播放專業人士朗讀文章的音頻,先讓他們根據朗讀者的語言節奏變化感受其情緒起伏,再引導其結合朗讀者情緒起伏感受文章情感變化,還是還原不同文章的創作情境,借助情境的對比呈現使學生產生置身其中之感,都能在極大程度上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促進他們分析群文內容,直觀、深入探尋文章情感。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下,還可以將媒體工具靈活加以運用,幫助學生構建一個與即將要讀的文章相對應的真實學習情境,同時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四)求同存異教學,尊重學生個性
新課標越來越尊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只有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活動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讓學生獲得更多成長和能力提高的機會,教師必須站在“求同存異”的立場上引導學生參與群文閱讀學習活動。而對傳統模式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展開分析不難發現,教師更習慣向語文知識積累不同、讀書愛好不同的學生做出同一要求,使一些學生不得不去讀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文章,嚴重影響了他們對于“群文閱讀”的參與興趣。甚至一些教師會向綜合能力略顯遜色的學生提出較高要求,布置難度較大的“群文閱讀”任務,學生無法很好地完成任務,自信心受到打擊,勢必也會影響其日后發展。在新環境下,要想讓群文閱讀為學生在語文領域的成長帶來更多幫助,教師必須給予“差異”足夠的尊重,盡可能向學生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使其能夠通過完成適合自己的任務建立更加堅定的“群文閱讀”自信[3]。同時根據學生興趣指向的不同為他們提供多樣化文章素材,以滿足他們個性化成長的需要。但是,無論如何圍繞差異進行針對性培養,都應保證教學的公平性,以同樣信任、尊重的態度對待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