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了微課的特點以及數學微課的元素構成,提出了要把高中數學微課內容與數學知識系統銜接,要把微課資源形式與其他教學資源形式銜接,以便促進高中數學高效教學。
關鍵詞:數學微課;高中數學;數學知識;高效教學
引言: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十分廣泛,其中微課制作技術以其便捷、靈活的特點在課堂中占據非常重要的比例。在高中數學授課中,微課制作技術也能起到比較明顯的效果。因此,把微課應用在高中數學中就顯得十分重要。
1、微課的特點
微課具有短小精悍和靈活性高兩個顯著特點。短小精悍體現在微課的內容集中度較高,在內容安排上專注于重點內容與難點內容的突破講解,而且講解方式往往與常規授課有所差別,會借助于視頻、動畫等形式讓內容更為簡單易理解。微課的授課時長一般為8-10分鐘,而且每一節課主題都很明確。也因為微課根據不同主題進行短時錄課,組合性強,又具有可重復播放的特點,所以微課又具有很好的靈活性,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根據自身需求把不同主題的微課進行組合搭配后應用。可見,微課的優勢十分明顯,適合在課堂中被廣泛推廣和應用。
2、數學微課的元素構成
微課最基本的元素構成就是聲音和畫面,畫面中通常有教材知識與對應的圖示或生活情境展現。但與其他學科相區別的是,數學學科的數字化與邏輯性特點明顯,因此在微課畫面元素的構成中與其他學科會存在顯著區別。數學微課的構成元素中,應當包含動態幾何圖形,組合圖表數據,思維導圖等內容。其中動態幾何圖形可用于展示幾何圖形的變化過程(比如同三角函數圖形變幻),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組合圖表數據可用于觀察數據規律(比如通過多組數據觀察規律,發現概率),用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思維導圖可用于把數學推理可視化,用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高中數學微課內容要與數學知識系統銜接
高中數學微課中的內容應當與數學知識系統鏈接,通過體現數學知識點與面的關系,方能體現微課短小精悍,見微知著的特點。比如在學習“平面向量”知識時,就與七年級數學中“幾何圖形初步”里面的直線、射線與線段的知識點有關,可以把向量的概念與線段等的概念聯系起來,通過對比讓學生了解向量與線段、射線等的不同之處,從而突出向量是“有大小并有方向”的。同時,“向量的坐標”又與七年級數學中的“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知識相關聯。在概念與知識背景都與初中時期有所重合的情況下,學生很容易就能夠把理解高中關于向量的知識內涵,在后續進行知識點的深入拓展時也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此外,微課內容制作中,數學知識點的銜接除了向前探索,還可以向后探索,只是因為后續的新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所以在向后探索時多從拓展延伸的角度出發,用于學習階段的知識以后,而向前探索則在學習本階段知識之前的導入階段。
高中數學微課內容與數學知識系統銜接,除了便于學生更容易理解現階段數學知識外,也是為了保持微課內在聯系。微課內容雖然是以8-10分鐘分主題講解,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進行適當組合補充。比如借助初中的坐標知識與幾何圖形知識導入向量知識的過程中,教師發現班上很多學生初中數學基礎較差,此時教師就可以直接在向量為主題的微課之前,直接添加對應的坐標知識與幾何圖形知識的微課講解?;蚴前殉踔须A段知識的微課視頻提前給學生復習,課堂上再引入高中新知識,這樣也能夠起到良好的授課效果,學生接觸向量知識也不會過于抵觸。
4、微課資源形式要與其他教學資源形式銜接
在微課制作過程中,微課的資源形式要與其他資源形式銜接。因為微課的主要作用是作為教學手段輔助教師授課,而不是代替教師授課。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播放微課資源的同時,會搭配以理論講授、情境構建、實踐活動等授課模式。因此,微課資源必須作為教學設計中的一個環節,能夠與其他方式的內容做到合理銜接。比如在教授“三角函數”這一章的內容時,教師在課程之初采取生活情境導入的方式,列舉了生活中的三角形,那么微課內容中就必須呈現出對應情境。比如在教授“總體特征數”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視頻展示多人跳遠的情境,并出示已知數據,最后預留問題給學生進行探索。待學生思考一定時間后,教師再通過板書的方式給學生解答,板書過程中同樣穿插微課內容以方便列出已知條件。微課與其他資源銜接也是微課內容靈活性的一種體現。
結語:總之,微課制作在高中數學中很多地方都可以應用。除了教師授課外,學生課后復習,課前預習,查漏補缺等都能夠借助微課形式實現。不過,要想借助微課收獲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對微課內容的制作上就需要花費十二萬分的心思,另外在微課使用方面也需要下功夫研究,做到適時使用,明確微課的輔助地位。
參考文獻:
[1]張偉.基于微課的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6):25-26.
[2]馬寶煒.微課在高中數學分層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21(24):131-132.
南京市臨江高級中學 江蘇省南京市?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