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婷
摘要:審題是提升學生數學能力的核心因素之一,若是學生沒有良好的審題能力,即使擁有在扎實的數學基礎,都無法將其靈活運用,解題的正確率與速度都極為緩慢。然而,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需要教師細水長流,逐漸提升。因此,如何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題意,解剖數學題目中所包含的關鍵信息是一個值得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師深思的問題。本文主要簡述了學生在瀏覽題目進行審閱理解時容易出現的問題,并根據教學現狀,提出審題能力培養的策略,以此來拋磚引玉,供讀者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中年級;審題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與幼兒園剛剛步入小學的學生相比,隨著年級的增加,步入三四年級的數學課程其題目的字數明顯增加,所包含的關鍵信息與混淆視聽的元素較多,學生很難從多樣化的表達中提煉出有用的部分,導致在理解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偏差從而導致錯誤的產生。數學本身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根據教學的現狀以及學生的個性,創新教學的方式,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磨練其學習意志。
一.審題能力培養價值
許多家長與學生還未意識到審題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其作為題目解析的前提,絕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夠解決該道數學問題。由此可見,審題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并且學生在審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推理、分析的過程,能夠自身將題目中的信息進行整合,將信息梳理,從而提高其解題的速度與效率,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二.審題能力培養問題分析
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在審題能力培養的方面仍然出現較多的問題,未能真正掌握到精髓。應試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師很難一下子就改變教學的方式,審題能力的培養還停留在表面,往往是“認真審題,結合數學思想去判斷問題。”一句話簡單帶過,很難形成學生對其的重視程度,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看過一邊題目之后,覺得難度較大就直接放棄了。并且小學中年級教師在審題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也缺乏一定的創新性質,僅是單調的強調題目中的關鍵信息,課堂氛圍較為呆板,導致學生審題能力提升緩慢,也無法提起學習的熱情,整整一節課下來,學生收獲的審題技巧微乎其微。
三.審題能力培養策略
(一)引導審題方向
首先,教師讓學生審題時需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該題想要你解答什么”,題目所考的核心知識點是什么,幫助學生找尋到審題的方向。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線條類型的題目進行歸納總結,有順序地將其記錄在本子上,便于學生復習時一下子知到該類型給予的關鍵信息是什么,如何辨別是否是干擾信息,從而提高解題的效率。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整理出的題目開展個性化教學,創新題目,從而幫助學生提升審題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能夠看到相同類型的題目能夠一下子反應出其考察的內容,提高學習的自信。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倍的認識》的題目講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行分析,自己在運算過程中容易被哪些干擾因素所迷惑,從而無法正確的得到最終的結構。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提出的想法進行總結,并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題目所設計的考點以及學生容易出錯的部分,及干擾信息因素,以此來加以引導,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鍛煉邏輯思維。
(二)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一個優良習慣的養成,能夠在學生審題能力提升的漫長道路上指引方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學生在粗略讀題的過程中,應該將“大約”、“各”等關鍵詞用水筆進行標注,加強自身的注意力,以此為思索的基石,提升解題的準確性。其次,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再審題的過程中,養成數形結合的習慣,將題目中的“數”標注在圖形、數軸等“形”上,以此來撥開題目的層層誤導,找尋到關鍵數據或者是信息,加深學生對于題目數量關系的認知。面對一些圖形解答題,教師也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動手,用現有的材料還原題目的文字與含義,從而更為精準地提高學生審題技巧,獲得最終答案。
(三)進行合作學習
教師在黑板上講解習題灌輸審題方法時,小學中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時興致頗高,可到了課堂的中后階段,學生學習的熱情明顯下降。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生整理出來一些貼近生活、趣味性較強并蘊含豐富干擾數據的題目進行小組探究,給予每個小組探究的任務,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其中。教師應該根據小組成員的水平,總結學生審題時容易出現的錯誤,引導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分析探究問題,解剖題目,尋找題目所要考的知識點是什么,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例如,《面積》這一課程的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共同研究,進行思考習題“一小區停車場底300米,高26米,平均一輛小轎車所占的面積為12平方米,一輛面包車所占15平方米,請問停車場能停多少輛車?”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小組成員的數學水平布置相對應的探究問題,抓住題目中出現的關鍵信息,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之后進行題目的對比,能夠區分“菜地底40米,高25米,每平方能產7千克青菜,該地能獲得青菜多少”等相似題型的異同點,從而能夠利用從“一題多解”養成“一題多變”的數學習慣,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并加強學生的審題意識。
(二)加強表達能力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也會因為自身的表達能力而限制其對于題目的理解,因此教師再關注審題能力課程設計時也需要加強中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熟悉數學語言的同時,大膽地講述自己的看法,共同理清數學習題,從多角度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加強學生對于數量關系和所考取數學原理的敏感度,減少信息誤讀的現象。
結束語
學生審題表現了學生對對題目的理解,是學生解題的前提。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審題,教師應當向學生介紹題型,以及各個題型之中的特點,用不同題型來區分審題時題眼若在之處。同時題型介紹也有助于學生區分答題時的注意點,按規定進行題目回答確保題目得分有基本保障。此外,審題訓練要求教師盡量搜集展示典型的題目和規范的題目,不易用難題偏題為主要講解對象,應當認真對照考綱和往期經典習題,支持學生審題確立一套規范流程并進行練習掌握。
參考文獻:
[1]李富春.小學中段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方法[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9(04):219+221.
[2]賈俊良.小學數學中年級學生應用題教學指導策略分析[J].新課程(上),2019(04):90.
[3]錢曉潔.小學數學中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措施[J].啟迪與智慧(中),2020(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