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冰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模式的三級綜合醫院護士科研能力培養的效果。方法:采用文獻分析的方法,構建基于工作坊模式的三級綜合醫院護士科研能力培訓體系(包括40個課程內容,27學時;培訓人員包括臨床護理專家、醫學醫生、統計學醫生、護理研究生和護理教育專家;選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某三級醫院臨床護士50名。采用培訓模式。采用護理科研能力自評量表和科研創新能力量表對培訓效果進行評價。結果:臨床護士培訓后的護理科研能力總分明顯高于培訓前(P < 0.01)。培訓后,臨床護士發表論文數、專利數、新服務和技術數、科研項目立項數均高于培訓前。結論:基于車間模式的三級綜合醫院護士科研能力培養體系是可行的。將其應用于臨床護士培訓中,可以提高臨床護士的科研能力,提高其科研創新能力。
關鍵詞:三級綜合醫院; 臨床護士; 科研能力; 工作坊; 科研創新; 在職培訓
引言
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頒布注冊護士在醫院的管理辦法(試行)2011年,要求醫院將根據工作要求,制定培訓計劃實際專業水平和職業發展的注冊護士在自己的單位,并確保護士接受培訓按照計劃。我院護理部積極探索在職護理人員的培訓方法,改革培訓方法和考核形式,逐步構建三級綜合醫院護理人員在職繼續教育分層培訓模式。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選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湖北省某三級綜合醫院N0、N1、N2、N3、N4名護士50名進行培訓,每級10名。入選標準:①具備護士執業資格,從事一線臨床工作;②工作時間> 6個月;③自愿參加這項研究。排除標準:
①護士培訓;②培訓期間因工作或產假不能上班。其中,男6例,女44例;年齡24 ~ 51歲(34.46±7.37)歲;學歷:中專生2人,專科生19人,本科生28人,碩士1人。
1.2方法
1.2.1培訓方法
以工作坊模式組織實訓教學,組長主持臨床護士科研能力培訓研討會。訓練時間為2017年11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每周1次,每次約80分鐘,共14次。考慮到護士工作的性質,一節課教兩次,同一門課連續教2周,每個內容所有護士至少要參加一次講座。將50名護士按抽簽方式隨機分為5組,每組10人。具體模式如下。
(1)訓人員工作坊小組成員包括主任護師
護士長1人,副護士長1人,護理專業研究生2人,工作坊成員4人,本科及以上學歷,護士長以上職稱,申請科研項目或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護士長是項目的主要負責人,負責項目的總體安排。副護士長擔任車間組長,負責協調車間實施計劃和質量控制;2名研究生負責查閱國內外文獻,建立基于工作模式的三級綜合醫院護士科研能力培養體系。四名工作坊成員負責培訓現場的布置、現場主持、調研完成、培訓點評等實施工作。培訓前,組長向參與研究的科室主任和護士長說明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獲得他們的同意和支持;工作坊團隊成員將接受為期一周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項目實施的目的和意義、實施方法、評價指標等,并需經過嚴格考核后方可實施。
(2)培訓內容
調查發現,低職稱護士對疾病護理、護理技能、應急救援知識和知識技能的要求較高。另一方面,中、初級護士對常用器械、新技術、文獻檢索和科學研究方法的使用有更高的要求。護理管理者在保證護理質量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護理管理者應科學認識護理質量知識豐富,品德優良,并具備管、溝等綜合能力。69.4%的護理管理人員未受過管理教育。目前,很多護理管理者認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達到預期,參與繼續管理教育尤為重要。在對不同級別護士培訓需求的調查中指出,不同年資護士的培訓需求不僅包括緊急救援、應急管理,還包括溝通技能、危重護理知識、護理教學、科研等。并且由于護士工作的特殊性,對護士的自我修養和心理咨詢有普遍的培訓需求。由此可見,不同層次的護士培訓需要存在不同,不僅有共性,也有個別性。而高質量的培訓不僅可以提高護士的學術水平,還可以提高護士的自信心、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因此,在培訓中應保質保量,培養更多實用型護理人才,從而減少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各種隱患,保證護理服務質量。
1.3資料收集方法
使用問卷星制作問卷,生成二維碼。護士通過掃描代碼回答問題,并在培訓前后現場回答問題。不能對每個電話號碼重復問題,每次回答時間不超過15分鐘。培訓前后共發放問卷50份,培訓前后共回收有效問卷50份,有效率為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t檢驗,檢驗水平α= 0.05。
2.結果
2.1培訓前后臨床護士護理科研能力得分比較見表1。
2.2培訓前后臨床護士科研創新情況 見表2。
3.討論
科學研究工作本身既枯燥又費時。臨床護理工作任務繁重,用于研究和學習的時間有限。因此,采用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尤為重要。近年來,對臨床護士進行了科研能力培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還缺乏系統、完整的臨床護士科研能力培訓體系。本研究中護理研究與培訓部的課程設置是由護理研究課程衍生而來,可以填補臨床護士科研知識的空白,為護士的繼續教育提供保障。本研究臨床一線的教師和教育專家,包括臨床護理專家,醫學博士,博士統計,研究生護理教育和護理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從擅長的角度不同專業護理科研內容,不僅使培訓的內容更全面,可以滿足臨床護士的實際需要。工作坊模式的應用強調理論與實踐技能的結合,通過教師的教學幫助臨床護士梳理護理科研的理論知識。通過全景案例引導護士吸收內容;通過小組討論,促進護士之間的交流,激發護士的創造力;通過上一節的總結和分享,護士可以根據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實踐。強調護士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重要性,避免培訓后知識與實踐的分離。四名工作坊成員的意見可以讓護士認識到實踐中的不足,從而糾正護士推理能力差的問題。結果表明,護士科研能力的總分顯著提高(P < 0.01),這表明,構建培訓體系可以提高護士護理部門的科學研究能力,提高護理部門的研究和創新能力,并能有效地應用于臨床實踐。但護士科研能力訓練后總分是76.72 ±9.517,整體仍處于中等水平,改善范圍不大,但可以薄弱因為護士科學研究基礎上,增加一個更有限,提到在護理管理是把重點放在科研基礎薄弱,加強理論研究的人群護理實踐操作的頻率和強度,從整體上提高護士科研能力水平。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習班模式下的科研能力培養體系能夠提高護士的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但是,舉辦講習班需要更多的時間和人力資源。在未來,研究人員將不斷完善培訓形式,利用網絡平臺,使護士能夠按需實時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提高護士的學習能力
自主高效的知識轉移,進而保證培訓的質量和效果,提高護士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對促進臨床護理質量的持續提高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白姍,楊巧芳,董 方 方.醫用粘膠相關性皮膚損傷現況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7,32(18):14-17
2.呂娟,張雪梅,楊璐.老年患者發生醫用黏膠相關性皮膚損傷的相關因素分析[J].華西醫學,2016,31(6):1104-1107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省濟南市 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