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霞
[摘 要]生命語文的教育觀強調語文課程既要面向學生的生命體驗,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也要契合語文核心素養的本質要求。在生命語文課堂中,教師應從文化滋養、活動育人、審美品評三個角度,引導學生展開生命體驗、理性思辨、熏陶感染,使學生對文本的內涵理解更加深刻,獲得文化修養、審美能力等方面的提高。這樣的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能有效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生命語文;核心素養;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8-0021-02
生命語文教育觀源于熊芳芳老師在2001年撰寫的一篇同題論文。熊老師基于對夸美紐斯《大教學論》一書的深度閱讀,生發了“真正有意義的教育,必須指向生命,指向心靈,指向人類的終極問題”的生命語文教育觀。這一理念恰恰契合了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目標。而語文核心素養涵蓋了語言的學習與運用、思維的提升與發展、審美的鑒賞與創造等多個層面的內容,直接指向學習個體的生命發展。筆者嘗試從文化滋養、活動育人、審美品評等方面,談談自己對生命語文課堂的一些探索與認識。
一、文化滋養:豐富學生個體生命的感性體驗
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是一門人文氣息更加濃郁的學科,語文學習的過程更能凸顯走進生活、貼近生命、深入心靈的力量。教學中,筆者重視語文教材的人文要素,尊重語文教學的根本訴求,讓人文思想潤物無聲,促進學生發現自我、提升自我。
如,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的《北京的春節》一課,作者老舍先生以時間為序,描繪了春節前后具有典型老北京民風民俗的忙碌與熱鬧、溫馨與美好的各種場景,再現了他對春節的美好追憶,同時也傳遞著老北京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先初讀課文,用結構圖梳理出課文的脈絡,整體感知全文;然后,重點圍繞老舍先生詳寫的第一個風俗——“熬臘八粥和泡臘八蒜”,體會詳細描寫的方法;最后,讓學生感情朗讀,感受人們的情感變化,學習文本語言的形象、簡潔的特點。如此,學生對春節氣氛、對傳統節日文化、對語言文字的表達就有了豐富的感性體驗。
在按照梳理脈絡—抓關鍵詞體會—感知詳寫的方法和意義這樣的思路,完成了臘八節這一部分的賞讀后,學生感悟到人們在臘八這一天的忙碌和思想上的重視,體會到人們對生活的熱愛。然后,筆者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獨立閱讀除夕、初一、元宵節這三個詳寫的部分,使學生在舉一反三中學會抓住關鍵詞對文本進行感悟、體會,最終習得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
在這樣的類似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中,學生從除夕、初一、元宵節三個詳寫的部分,深深體悟到北京春節的忙碌、熱鬧、喜慶的特點。最后,再讓學生比較:“這樣的詳寫和略寫,好處是什么?”學生體會到詳與略的安排,能讓需要重點說的內容更加突出,而略寫的部分能讓人一目了然,這樣使整篇文章更清晰、有層次。
二、活動育人: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的理性思辨
蘇霍姆林斯基將教育技巧的特點歸納為教育過程中“教師對人的精神生活的過問”。這是將對人的生命關懷視為教育的靈魂。面向人,面向人的生命體驗的閱讀與表達實踐,是對學生個體生命的尊重,對生命價值的啟蒙認識。目前,閱讀課堂倡導師生雙主體的教學理念,改變了以前教師居高傳話的教學形式,形成了師生平等、互動交流、相融相生的課堂形式。在教師的主導和鼓勵下,學生自由表達,抒發情感,生成富有個性生命色彩的文本意義。
仍以《北京的春節》一課的學習為例。本課中,老舍先生運用了不少的如“玩意兒”“雜八碎兒”等富有京味兒的語言,使全文洋溢著濃郁的地方色彩。在品讀體會這些京味兒的詞語的好處之后,筆者讓學生交流我們本地的具有形象感的方言,試著在一段話中用一用。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老舍用上這些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語言,讓讀者倍感親切。在日常寫文章時,如果能將那些不難理解的、具有畫面感的方言運用到其中,就能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形象性,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根據單元語文要素“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筆者引導學生去閱讀、思辨,發現老舍將各個節日場面寫得豐富多彩的竅門。首先,筆者出示老舍《怎樣寫文章》中“寫文章必得抓牢每篇的重點,沒有重點,就不能成為文章”這句話;然后,讓學生思考:“老舍詳寫的四個熱鬧的場面,寫法一樣嗎?”通過閱讀、交流、討論,學生發現老舍的寫法是不同的。對臘八這一天的描寫,重點圍繞煮粥用的食材多,顯示出人們祭神的用心,以表達對來年豐收的渴盼;寫除夕的熱鬧,則通過通宵達旦和不管遠近人們都趕回家團圓來體現;正月初一的描寫,則選擇了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小販和騎手這些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對象,表現出所有人的閑適和放松。同時,作者還通過不同地點、不同活動來體現處處都是一片歡樂祥和的景象。如此,學生漸漸地悟出作者抓住特點、采用多種敘述方式進行詳細介紹的語言形式。
三、審美品評:熏陶學生個體生命的人性光輝
對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承載民族優秀傳統因子的文學作品,我們唯有展開各種有效的教學活動實踐,才能發揮其內在的審美價值,才能讓學生在感知、思辨、共鳴中趨于認同。教學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就要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讓他們受到熏陶、感染,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態度。
如,教學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的沈從文先生的《臘八粥》一文,圍繞這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感受傳統風俗的特點”以及語文要素“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筆者重點從下面三個角度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情感。一是從八兒等著吃臘八粥的過程,引導學生感受節日給他帶來的快樂;二是從臘八粥的食材、熬制以及人們津津有味地品嘗,體會節日的豐富內涵;三是從母親對八兒的有求必應中體會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
與前一課《北京的春節》描述的視角相比,本文更加具體化、個性化,對重點的刻畫,更易打動人心。如,八兒在等待熬粥時的興奮,通過“快要發瘋”“進進出出”“碗盞都已預備整齊”等描寫,表達出他的喜悅心情;“眼睛可急紅了”“要到什么時候”則表現他急不可耐的心情;最讓讀者滿足的是,八兒心中對鍋內臘八粥情形的猜想,如“栗子稀爛”“飯豆腫脹”“花生仁面面的”“棗子大了三四倍”“起鍋巴”……都得到了驗證。這樣的不謀而合,與小說“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有所不同,更讓讀者有一種輕松、自然、和諧之感。
徜徉在充滿愛意的字里行間,學生收獲的不僅是字面的情感、文字的溫度,還有思維審美的提升、個體生命的同化、價值認知的發展。這樣,學生愛生活、愛語文、愛一切美的事物的情感在不經意中得到凈化、升華。
四、激勵評價:促進學生個體生命的主動發展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遍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他們思維具有多樣性,對同一文本他們會有不同的看法、見解,這樣讓文本解讀變得異彩紛呈。對學生的表達,教師要捍衛他們言說的權利,賦予他們表達的自由,從而喚醒他們的思維,激勵他們深入探究,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解讀,形成屬于自己的閱讀與表達策略。
還是以《臘八粥》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引領學生品讀課文語言,體會沈從文先生通過人物對話、心理、動作把八兒等粥的樣子寫具體的方法后,筆者讓學生遷移運用這種寫法,介紹自己熟悉、喜愛的一種美食。一開始,學生打不開思維,放不開手腳,三言兩語便介紹完了。筆者沒有指責他們,而是從他們的選材、描述、情感以及運用的對話、心理、動作描寫等角度加以肯定,引領大家共同欣賞。如,一個學生這樣介紹過橋米線:“媽媽先將一團米線放入沸騰的開水鍋里,煮上一會兒后,用漏勺撈起,倒入碗中。然后,淋上香油、生抽、辣椒油,撒上蔥花、香菜,放入牛肉片,一碗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就完成了?!?/p>
顯然,這樣的敘述是籠統的,課文中運用的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等都沒有在這里得到體現。筆者將這份習作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在“先、然后”下面畫上兩道橫線,將“沸騰、淋、撒、放、垂涎欲滴”這幾個詞語畫上波浪線,并告訴大家:“老師最欣賞他的這些詞語了。你看,‘先、然后的使用,讓表達的順序清清楚楚;‘淋、放、撒這一系列的動作不重復,有非常符合實際;‘沸騰寫出了水的特點;‘垂涎欲滴寫出人的情態。從他的描寫中,你們得到什么啟發?試著改一改,讓這段文字更加詳細、更加具體?!?/p>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2011年)》明確指出:“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表現,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苯處煙崆榈目隙ê凸膭顣寣W生思維激蕩,靈感不斷產生。在筆者的鼓勵下,學生個個躍躍欲試,嘗試修改。一個學生這樣修改:“當泡過的米線滑入沸騰的水中,那千絲萬縷的銀絲便隨著翻滾的水花上下翻騰,拱起又落下……經歷了沸水的撫摸,這一根根米線一定變得胖胖的、韌韌的了吧?我伸出一根筷子,瞄準一根浮起的米線,將它挑起。果然,煮過了的米線胖起來了,透明了……”沒有刻意的指導,沒有硬性的灌輸,學生的練筆,無論是情感上還是語言上,都變得細膩了,更能打動人心了。
總之,只有用心、有智慧去培養學生,他們的生命才會充滿靈性。在教學中,我們應時刻以飽滿的熱情去喚醒、激勵、鼓舞學生,以不斷地促進學生語用、思維、表達與審美等核心素養的發展。這樣的課堂,是煥發生命的語文課堂!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