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摘要:初中地理知識與人類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按理來說學生應該能夠對地理知識有深入、直觀的了解。但是從實際來看,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并且缺乏對地理知識進行靈活應用的素養能力,導致初中地理教學出現了“低效”的現象。而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實現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為此,本文將基于核心素顏培養要求,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探索,旨在促進初中地理高效化教學。
關鍵詞: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生活化教學;探究;策略
前言:
初中地理課程教學目標在新課改的深入下發生了明顯的改變,不僅僅要重視學生地理知識學習,幫助學生增加地理知識儲備量,還要加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地理素養能力。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實現初中地理生活花教學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還能讓地理教學散發教育光芒,使學生愛上初地理學習。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高效化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的好壞將直接體現在教學質量上,只有具有趣味化、生活化的導入才能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積極參與到相應的教學活動中,進而促進教育功能的發揮。因此,教師要結合初中生對生活事物充滿好奇的性格特點,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以此縮短地理和生活之間的溝壑,讓學生滿懷期待的加入到學習活動過程中。例如,在實施“ 世界的語言與宗教”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日常對話的視頻,以此引出新課內容:該視頻中的人物是使用的什么語言進行交流溝通的?除了這一語言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語言呢?以此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列舉出已知的語言種類,使得課堂學習氛圍被快速烘托起來。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活動中:閱讀教材P73頁和P74頁的圖,并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世界大概有多少種語言?2.哪些語言的使用者是最多的?3.哪些語言使用范圍是最廣的,也就是國際通用語言有哪些?通過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和知識經驗,對問題進行探索,使學生在問題的促進下對世界語言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還能促進學生提取關鍵信息能力的發展。
二、引入生活化素材,豐富化教學內容
想要讓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得到實質性的發展,僅依靠教材上的知識、問題是很難達成的。所以,地理教師必須要引入一些具有實用性、適宜性特點的生活資源,以此作為地理教學內容,不僅能夠實現增加學生地理知識儲備量的教學目標,還能幫助學生對地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知識內容,并將其引入到實際教學過程中,以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為學生素養能力發展提供支持。例如,“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對南北地域差異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加入當地地理環境、生活飲食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化圖片、視頻等等素材,這樣既能夠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生活實際對知識內容進行分析,使其理解能力得到提升,還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得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然后,教師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對當地的地理環境特點、人文差異、氣候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從而加深學生對南北區域差異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生活實際問題強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荔枝為什么只有南方才種?這些問題與生活實際貼切的問題,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地理問題,從而使得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組織生活化活動,深化學生素養能力
積極組織生活化活動,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的地理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同時幫助學生鞏固已掌握的知識內容,并促進學生地理知識生活化意思的形成。因此,教師要結合地理教學的需要和教學內容,組織與教學相關的生活化活動,以此促進教與學的高效發展。例如,在教學“貴州省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之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個以“環境保護、資源利用,你我在行動”的生活化活動,讓學生深入日常生活中,去了解現實生活中人們對環境、資源的態度,并記錄下實際現象,再結合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這樣的生活化活動不但能夠促進學生發現、分析問題的能力。如:了解人們對環境、資源的態度,并通過人們浪費水、電等資源現象,分析存在的問題。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采用什么樣的措施和手段去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以及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實現資源的有效應用等等,這些都能夠給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素養能力起到培養作用,從而促進初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實現。
總之,生活化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現,對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認識到地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優劣勢,并積極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地理素養能力的發展,以此突顯地理教學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林少燕.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9):289.
[2]張志慧. 有效運用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資源[J]. 華夏教師,2019(07):79-80.
[3]何亮偉.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 西部素質教育,2019,5(17):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