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香
摘 要:靈動的歷史課堂以學生發(fā)展為目標。教師通過開展有效教學,引發(fā)師生思維的碰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學生思想的火焰,啟發(fā)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發(fā)展。文章主要探究了如何打造高效又靈動的歷史課堂,從精預設、新立意,巧生成、多反思,精練的語言表述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從而使歷史課堂教學靈動且充滿活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情境教學;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9-0075-02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 以下簡稱《歷史課程標準》)強調歷史課堂要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發(fā)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課堂教學是教師、學生、教材等多重因素互動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教師在授課中不能拘泥于已有的教學設計,要站在生命的高度,用發(fā)展的視角關注課堂中有血有肉、有個性有思想的學生。正如葉瀾教授所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正確處理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對于構建靈動高效課堂和實現全新育人目標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精預設、新立意,打造靈動高效課堂的基石
在歷史教學中,如果教師對教學目標不清晰,教學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備課時,教師可以對課程標準總目標、單元目標進行全面分析,認真研究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歷史課程標準》對該內容的定位,考慮如何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同時,通過研究單元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發(fā)現單元各課時學習內容之間存在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和綜合特征,可以更清楚明了具體的備課目標。教師通過對課程標準總目標、單元目標進行全面的分析,明確每一課的教學目標,真正形成對教學活動的指導。
上課之前,教師要對課堂進行充分恰當的預設,針對學生之間的差異進行問題設計。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比較直觀的問題激發(fā)其學習歷史的興趣,并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啟發(fā)其思考。比如,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教學中講飛機的發(fā)明的時候,可以這樣描述:“像鳥兒一樣在藍天翱翔,是人類一直的夢想。1903年,美國人讓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是誰實現了人類的這一夢想?”這樣既有情境的幫助,問題又直觀,容易讓學生產生思考的興趣。對于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有點難度的問題,如:“美國建國以來本土遭受的第一次外來襲擊是什么,該歷史事件的影響是什么?”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培養(yǎng)思維習慣。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發(fā)散性、綜合性問題,讓他們在思考中更好地理解知識,如:“18、19世紀對美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兩件事是什么?”學生對美國的歷史知識了解不多,對這個問題要思考一下才能回答,從而把握美國獨立戰(zhàn)爭、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作用。教師可以繼續(xù)追問:“18、19世紀在生產領域對美國資本主義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兩件事是什么?”繼續(xù)調動學生思維,學生回答:“兩次工業(yè)革命推動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這樣的思考幫助學生拓展了思維,把握了美國歷史發(fā)展的主線。通過備學情,對學生的反應進行預設,為打造靈動的歷史課堂打好基礎[1]。
歷史課堂中,新穎的教學立意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是統(tǒng)領所有教學思路的總體現。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系統(tǒng)設計教學的過程,必須有教學立意。為了確定教學立意,教師教學可以重新構建知識體系,也可以跳出教材、超越教材,結合教學內容,用學術研究新成果與原始資料開闊視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如果將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比作一顆顆零散的珍珠,那么,教學立意就是串聯(lián)這些珍珠的金線。同時,教學立意還可以彌補中學教學價值觀教育的不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閱讀分析材料、得出結論的過程體現了價值觀逐漸滲透的過程。以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中的“北擊匈奴”為例,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整合,明確教學主題為戰(zhàn)爭與和平兩種方式都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統(tǒng)一,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合作成為歷史的主流。教師將教材整合為“匈奴之崛起”“漢匈之戰(zhàn)”“出塞為和平”三個主題板塊,更直觀地再現了歷史,清晰明了地體現出這段歷史的主題線索。這樣的教學立意既擺脫了教材的限制,又和教材內容有一定的聯(lián)系,顯得大氣靈動。同時確保了整個教學過程的自然流暢,又提高了學生關于戰(zhàn)爭與和平對民族融合作用評價方面的認識。
二、巧生成、多反思,構建靈動高效課堂的“利刃”
歷史是一門與情境緊密結合的學科,所有的歷史知識都是在具體情境下產生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許多歷史現象,不應只是引導學生進行邏輯分析和推理,還需要給他們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想象、感受和體驗。教學生成主要是教學中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需多關注課堂中學生對問題認識的變化。如對美國經濟危機造成的危害的認識,教師提出這樣的情境問題:“1929—1933年發(fā)生了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如果你是當時的普通一員,請任選一種職業(yè)身份描述經濟危機給你的生活帶來的困擾”這類問題不僅需要學生運用理性思維,還需要他們的感性思維,更需要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落實對所學知識的探索認識。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開展多元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開闊學生的視野,拉近歷史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事的好習慣。
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圍繞教學重難點提出一個個引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就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幫助,學生會在思考中學習歷史。在設問時,教師首先應選擇好設問切入點。通過有效設問,既可以構建知識的脈絡體系,又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歷史思維。如關于新文化運動這個知識點,教師可以問: “在中國近代史中,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思想文化的事件是什么?”再設問: “在中外歷史上屬于思想解放運動的有哪幾件事?”這樣,學生就會發(fā)現新文化運動既是中外歷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也是近代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的一個典型事例,從而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更深刻。
其次,教師要把握好設問契機。導入新課時,新奇又緊扣知識的設問能迅速抓住學生眼球;在新課結束時,有效設問也能激發(fā)學生的歷史思維,并使學生對下節(jié)課產生期盼。在結束“人類邁入‘電氣時代”這一新課前,提及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教師以問題結束新課:“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促進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得這些國家先后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這些國家的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為了爭奪更多的利益和殖民地,這些大國會怎么辦?”這樣的設問就為下節(jié)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知識點的講述提供了良好開端。
最后,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對自己的設問進行小結。教師對學生的答案要給予客觀的評價,而不是一味肯定或者是否定,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思考的方向是否正確。對于方向不明確的學生,不能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給予方法上的指引和鼓勵性評價,鼓勵學生繼續(xù)思考問題,“你的思路有點偏差 ,再考慮下,應該能找到正確的答案。”“方向是對的,答案還不完整,繼續(xù)努力。”
反思促實踐,上完每一次課之后,歷史教師要及時反思,總結課堂預設的成與敗,為下一次的歷史課堂教學做好準備。教師需要培養(yǎng)反思意識,找出備課和上課過程中的不理想環(huán)節(jié),進行改進,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同時,教師可以利用二次備課上課,以反思促實踐,繼續(xù)完善課堂教學,直到滿意為止,這可以被視為“磨課”。教師的教學反思,為以后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有效借鑒,如果能落實教學反思,不斷積累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教師就能不斷成長。
三、精練的語言表述,深化靈動高效課堂的內核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解必須用詞精確,無科學性錯誤,意思清楚,表達到位,不能出現引起歧義的詞句。教師的講解也要化難為易,特級教師陳毓秀在總結教學如何化難為易時說:“抽象的思維,可以從直觀的形象入手;復雜的頭緒可以從某一內容入手;概念化的詞語,可以用具體的史實充實;陌生的文物,可以從接觸實物做起;繁難的內容,可以用圖表來輔助;嚴肅的史實,可以用生動的故事來穿插;超越學生現階段知識水平的內容,可以從淺化教材著手。”[2]教師能將專業(yè)知識用淺顯的語言表達出來,正是課堂教學需要的基本功。教師的語言表達也需要文采,以平淡的語言敘述和以精彩的語言敘述,效果截然不同。教師教學時,不能簡單滿足于講授的流暢,需注重對詞句的錘煉,同時在講授的過程中能融入自己真摯的情感,正確表達自己對歷史史實的正確的觀點,讓講授的內容“活”起來,給學生美的享受。這樣,學生才會感到歷史值得回味,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如在對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畫的分析中,處理手法通常是介紹該畫的歷史背景,點出耶穌說出被門徒出賣后,各個門徒被刻畫得活靈活現的表情即止。但我們還可以從美術欣賞的角度出發(fā):“餐桌、墻壁門窗和天花板的處理采取平行透視,都集中地消失在耶穌的形象上,這一切很自然地把觀眾的視線首先吸引到耶穌身上。有意識地將兩側的門徒和耶穌分開,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越靠近耶穌的門徒越顯得激動。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zhèn)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后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仿佛一道光環(huán)。他的雙眼注視畫外,仿佛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初看,耶穌似乎很孤立,實際上內在情緒和感情以及整個事件都把他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講述可以大大震撼學生,讓學生經歷一次藝術賞析的洗禮,靈動課堂由內而發(fā)。
新課改、新課標、新教材無不透露著“以人為本”的理念,而這“人”就是學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和諧的師生關系至關重要。學生也只有在和諧的交往環(huán)境中,才能擁有一個自由的空間和環(huán)境,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激起思維的火花,使課堂充滿生命力。歷史因靈動而鮮活,課堂因靈動而精彩。教師教學要真正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課堂中有所得、有所獲、有所思,讓歷史課堂充滿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戴文君.充分的學情分析是實施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例談新課程背景下“學情分析”問題[J].歷史教學問題,2011(3):124-126,70.
[2]蘇壽桐.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歷史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袁 香(1982— ),女,江蘇南通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