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革命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不僅是對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方式的新探索更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是初步培養小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感的必然要求。本文正是以小學數學課堂滲透革命傳統文化為背景,對小學數學課堂融入革命傳統文化的內涵、價值及途徑三方面內容進行探討,以期對一線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傳承紅色基因發揮借鑒作用。
關鍵詞:革命傳統;數學文化;小學數學
2021年1月8日教育部制定了《革命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該文件是第一個對中小學革命傳統教育進行專門系統規劃的文件,指出了將革命傳統全面融入課程教材,對中小學革命傳統教育目標、內容、方式等進行頂層設計,是充分發揮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鑄魂育人功能,實現革命傳統教育整體化、系列化、長效化的重要舉措①。在文件中也對學段要求、學科安排等核心內容進行了操作層面的說明,在一定程度上為一線教師和相關研究者指明了接下來的教學傾向和實施路徑。數日后教材局就本文件的頒布進行了“革命傳統”一詞核心概念的補充闡述。隨著一系列相關文件的公告,革命傳統文化的融入中小學課堂的價值內涵和行動方向越發清晰明了。
一、革命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的內涵
2021年3月8日教育局公開了教材局對革命傳統的概念界定,將革命傳統界定為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進程中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中形成的政治覺悟、革命斗爭精神、高尚品質和優良作風,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個時期,強調它的階級性、連續性和延展性,沒有把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截然分開②。這一界定對革命傳統一詞的內涵及外延進行了更加明確和綜合性的闡釋,對整體的中小學紅色教育起到了指揮棒的作用。從數學的視角來看,革命傳統文化與現在所倡導的數學文化有很強的交叉性,革命傳統文化中包含著部分典型的數學文化元素,而在悠久的數學文化歷史進程中確有一個時期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相吻合。雖然相比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等學科數學對革命傳統文化的繼承不起到主導作用,但是數學作為一門兼具抽象性、嚴謹性和廣泛性的學科,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其背后蘊含的嚴謹治學、勇于探索等精神亦與革命傳統精神相輔相成。
二、革命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的價值
(一)落實立德樹人
2017年8月教育部頒布《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對落實德育工作提出了實施要求和途徑,其中強調了“數學、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要加強對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樹立勇于創新、求真求實的思想品質。③”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黨的十九大等重大會議中,就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在政策指揮棒的引導下,近些年我國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如日方升,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突出的抽象性、嚴謹性、應用性等特征,對學生思維方式、動手能力、生活態度的培養起到重要影響作用,課程數量比重相對較大,數學課堂自然地成為了落實課程德育的重要陣地。革命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利于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啟蒙,培養小學生對國家的樸素感情,在感受數學革命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激發民族自豪感。在小學階段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教學方式和素材內容各式各樣、不勝枚舉,但是如果在德育教學之本的問題上出現偏頗則是徒勞的形式主義,而夯實兒童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基礎則是立德樹人的核心,這一核心工程主要是通過革命傳統教育進而實現和落實。
(二)聚焦數學文化
從某種程度上說,數學教育就是數學文化的教育。隨著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邁向縱深,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標準體系中已經明確出現數學文化這一詞匯。自2001年起,在課程標準中數學文化的教育理念不斷深化和具體,直至在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首次明確提出“數學文化應該作為教材的組成部分滲透到整個教材中”,同時還指出“教材可適當介紹和數學有關的背景知識,包括數學在自然社會中的應用及數學發展史,幫助學生了解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數學的作用。”④隨著數學文化教育理念受到越來越多教研員和一線數學教師的青睞,數學文化理念的發展態勢逐漸從學術研究邁向教育實施,并進行不斷地雙向互動,這也使數學文化與課堂的聯系越發緊密。數學文化覆蓋的內容十分豐富,因此在選擇上教師需要針對教學內容進行自己的思考和甄別,一些缺乏經驗的教師在數學文化資源的選擇上比較保守或是過于形式化,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數學文化教學沒有真正起到引發思考的作用。而革命傳統文化作為數學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思路,再加上革命傳統文化在數學課堂中的融入相對較少,對學生來說也是難得的學習體驗。
(三)增強文化自信
在任何一個國家,數學課堂中傳達的口頭語言和來自數學教學材料的書面語言都在呈現著一個國家在數學方面的文化積淀和精華,同時也在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整體意志。所以說數學教材不僅是數學知識的載體,總體上也是文化精神的載體。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入革命傳統文化,是正面促使小學生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在思想動態、行動路徑上做到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是強化愛黨教育導向,厚植紅色基因的必然要求。同時,革命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革命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滲透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也是數學教學傳承中華精神文明,體現國家意志的訴求。
(四)踐行學科融合
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跨學科之間的整合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學科融合能夠幫助學生利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革命傳統文化進教材以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為主,而在數學中則需要有機滲透,所以可以將革命傳統文化的素材作為學科融合的接口,將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與數學中的理性精神相融合,從數學知識的形成、數學家的艱苦卓絕等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
三、革命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的途徑
(一)注重情感體驗,實現有機滲透。
數學是人類特殊的文化活動,我國任一時期的數學家都對數學乃至時代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從宏觀上講,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入革命傳統文化是為了讓小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萌生最初的認同感,為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體認革命精神、培育優良作風等提供素材和動力。例如在學習十以內加減法時,教師在保證學生掌握這一知識的前提下,將我國數學家陳景潤耗費一生精力研究解決“1+2”的事跡以數學故事的形式講述給學生,并以此為情感入口將陳景潤先生對數學的貢獻以及他以黨、嚴師為動力而激發出的精益求精、嚴謹的治學態度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引發學生愛國和求學的共情。
(二)編寫文化讀本,拓展課外活動。
革命傳統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只有通過具象的載體——革命傳統文化素材才能真正走進課堂,革命傳統文化素材按來源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原始素材和創作素材。原始素材主要是指重要革命史實革命文物、革命紀念日等。創作素材則是指以原始素材為背景進行二次創作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基于這些素材形式及內容的特性,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過程中主要為利用直觀或顯性的方式和手段為學生厚植紅色基因,培養學生為國爭光、服務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大愛情懷。數學作為一門深刻且嚴謹的學科,其在革命時期的發展是以數學家勇攀高峰、為國爭光的革命精神為驅動力的,這也是數學課程可以被作為革命傳統文化教育載體之一的緣由。精選小學數學相關的革命文化素材并編著成冊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顯性的數學革命文化內容,幫助學生感悟革命文化的人文魅力,實現對小學生的政治啟蒙。
(三)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熒幕前后、線上線下對革命傳統文化的宣傳方式多樣,課堂外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接受到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課堂依舊是接受知識的主要場所。小學數學課堂融入革命傳統文化的形式也不應該僅限于白紙黑字的呈現以及教師單方面的邏輯表述,課堂外關于革命傳統文化多種多樣的優秀成果也可作為現有資源呈現于課堂之中,而這一過程則需要信息技術手段確保實現。事實上,利用強大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功能,構建生態型的人機互動式教學環境已經成為當前數學文化滲透課堂的有效手段,革命傳統文化的滲透大可借鑒。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革命傳統文化進入課堂的形式,更加有利于學生對內容的感悟和共情,進而產生更好的育人效果。
將革命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相融合,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以及數學知識背后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貫通數學與歷史、語文等學科之間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也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幫助學生從小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求學態度、意志品質以及民族自豪感。所以小學數學的課堂可以適當地設計故事性和人文性的環節或元素,兼具教授數學知識和厚植愛國情懷的雙重功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革命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2021.1.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革命傳統是如何界定的?[EB/OL].http://www.moe.gov.cn/jyb_hygq/hygq_zczx /moe_1346/moe_2870/202103/t20210310_518937.html,2021.3.8.
[3]林丹.班主任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的實踐路徑分析[J].班主任,2019,(第9期).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設,2011.
[5]沈江平.文化自信建構中的三種“文化傳統”[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8(10):104-109.
[6]冀曉萍.《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專家解讀[J].人民教育,2017(18):48-52.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革命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2021.1.8.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革命傳統是如何界定的?[EB/OL].http://www.moe.gov.cn/jyb_hygq/hygq_zczx/ moe_1346/moe_2870/202103/t20210310_518937.html,2021.3.8.
③林丹.班主任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的實踐路徑分析[J].班主任,2019,(第9期).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設,2011.
作者簡介
張楠(1995年—),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天津,職務/職稱:學生,學歷:研究生,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