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初高中階段數學教法學法銜接的策略,提出深度鉆研教材,做好內容銜接;調研分析學情,確定育人目標;轉變教學方法,突出自主意識;合理導入舊知,科學引入新知;滲透數學思想,實現深度學習;構建專題訓練,提高解題能力等措施,以構建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
【關鍵詞】初高中 數學課堂 銜接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6-0079-02
高中數學課程的學習難度逐漸增加,再加上教師在課堂上還是沿用傳統的說教方法,導致學生的數學思維及綜合能力明顯受到壓制,嚴重影響了數學學習效果的提高,而初高中銜接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教師要深入挖掘初高中之間的知識銜接,建立有效關聯,并對數學課程中的基礎內容進行有效整合,讓學生能夠在高一階段學習新知時有效回顧初中階段所學的舊知,并在掌握已有的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對具體的數學問題及相關內容進行深入探索,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和良好的數學思維,從而全面提高學生數學自主分析與綜合探究能力,全面促進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有效內化和吸收,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一、深度鉆研教材,做好內容銜接
開展銜接教學,教師需針對具體的教材資源進行有效鉆研和整合,從而保證所構建的內容體系更具有規范性。同時,教師也要進行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讓學生在參與數學課程探索與實踐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數學基礎概念的領悟。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在知識銜接的基礎上,構建更完善、更系統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高一階段“指數函數”是比較重要的內容,其主要考查學生的函數思維以及對函數知識的應用情況。而在初中階段,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函數知識,如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等,教師可以想方設法將初高中與函數有關的基礎知識進行有效銜接,讓學生通過對函數基礎要素以及圖象特征的有效分析,探索函數的數學規律,總結不同函數所具有的單調性特征,這樣學生的函數思維就能夠受到有效啟發和引導,使學生能夠更高效、更精準地掌握相關的函數知識。
二、調研分析學情,確定育人目標
教師為了將初高中階段的基礎數學知識進行有效銜接與整合,可以針對具體的學情信息進行有效調研,從而保證所構建的育人目標更加精準,也能夠全面提高數學課程整體的育人實效性。首先,在學生初入高一時,教師可以設置簡單的測驗環節,針對初中階段的數學基礎知識、定理進行測驗,以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如可以從方程、函數、幾何、概率等方面進行能力檢測,在全面了解具體的學情信息之后,規范設置育人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科學制訂教學計劃與實施方案。其次,針對高一學生數學學習基礎的不同,分層設置育人目標,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夠完成數學課的有效學習,循序漸進地提高綜合學習能力以及應用素養。在調研學情的過程中,教師需遵循生本思想,要切實分析和了解學生在初中階段的數學基礎和興趣情況,在民主溝通的過程中掌握更加全面具體的學情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制訂科學的教學和輔導方案。針對初中階段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要耐心指導,滲透正確的學法,讓學生在升入高中階段之后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并產生對數學課進行深入探索的動力。
三、轉變教學方法,突出自主意識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數學課學習上還具有一定的被動性,對教師的依賴度較高。通常是教師在課堂上圍繞基礎內容進行講授,學生則認真記筆記和對基礎定理進行背誦,然后進行習題訓練。而當學生進入高中階段之后,因為數學課程的學習難度逐漸增加,教材中所包含的內容也越發復雜,如果還是延續初中階段的學習模式,只對基礎內容進行機械背誦,會導致其學習效果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因此,教師需在初高中銜接教學思想的導向下,積極轉變育人觀念,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
例如,在教學“集合”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合理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就生活中能夠反映集合的具體案例進行有效發掘,如期中數學考試的成績分布情況,然后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預習的方式,探索與集合有關的數學規律,從而讓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集合意識。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索具體的集合案例,然后總結出交集、補集等不同集合類型的數學特征。
四、合理導入舊知,科學引入新知
教師需在課程導入方法上進行合理優化,將初中階段所學的數學知識有效納入課堂教學中,然后引導學生回顧以往所學的數學基礎知識要領,讓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有效啟發和正確引導,同時能夠讓學生對新知學習產生較強的探索欲,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對數學的深入探索中。
例如,在進行“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教學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發掘和整理以往相關的數學知識,將初中階段的“幾何圖形的三視圖”知識有效滲透到課堂中,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幾何圖形的三視圖特征,以及具體的判斷方法,培養學生的幾何意識,強化其建模思維,從而使其更好地探索幾何圖形的特征。利用舊知給予學生正確的啟發和引導,能使其對新知產生較強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了解相關的數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滲透數學思想,實現深度學習
教師需關注初高中階段數學課教學之間的銜接性特征,將經典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有效滲透到數學課中,讓學生懂得利用數學思想和有效的學習方法,對具體的數學課內容進行有效探索,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發散,實現深度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在講授“等比與等差數列”時,教師可以讓高一學生深入掌握對比思想,將兩種數列形式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思考其規律和特點。
同時,在進行“對數函數”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對數函數與指數函數進行對比,在有效銜接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和回顧兩種函數的特征,以及在函數單調性方面的具體體現,分析兩者之間存在的關聯。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數形結合等思想進行問題探索,例如在講解“lgx+lg(x+3)=1,求x的值”這一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在數形結合思想下合理繪制函數圖象,然后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對函數的數值和解進行有效分析。
六、構建專題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教師需關注初高中數學知識之間的銜接關系,并本著培養學生良好解題能力、提高整體學習效果的原則,利用所整合的初高中基礎知識點合理構建訓練專題,從而保證所構建的專題訓練和應用體系更加全面、具體,讓學生的解題思維得到有效發散,全面提高學生在數學解題方面的綜合素養。
例如,在進行“直線、圓的位置關系”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初中階段相關的基礎內容,就直線與圓的相切、相割、相離等基礎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然后將所學的函數與方程思想合理地融入高中階段專題訓練中,圍繞直線、圓的位置關系構建專題,讓學生能夠在豐富知識儲備的前提下形成更加清晰的解題思維,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的解題能力。又如,在解答“圓x2+y2-2acos[θ][?x]-2bsin[θ][?y]-a2sin[θ]=0在x軸上截得的弦長是?”這一問題時,可以讓學生回顧以往所學,并對實際的數學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從而讓學生有效掌握數學問題的解題規律。
七、進行實踐拓展,提高綜合素養
教師需切實關注數學課堂教學,深入分析初高中基礎知識之間的有效銜接,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實踐拓展,從而讓學生擁有豐富的探索空間,使其數學應用素養得以顯著提高。
比如說,教師可以將初中階段的隨機事件以及概率基礎內容與高中階段的概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在此基礎上構建綜合性的拓展探究學習任務,讓學生針對一周的天氣變化情況進行實踐調研,根據所掌握的數據進行分析,探索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其所呈現的概率特征。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調研與深入實踐的方式,就生活中的概率事件進行整理,然后分別利用古典概型和幾何概型進行有效探索,讓學生能夠在課程學習中有效內化基礎的數學知識,讓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及綜合實踐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銜接教學的必要性。要積極革新教學理念,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深入鉆研教材中的基礎內容,從而保證課程內容之間的銜接更規范;同時也可以針對具體的學情信息進行有效整理,保證所設置的育人目標更加精準;積極轉變教學方法,重點突出學生的自主意識,并通過舊知合理導入,以及科學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科學構建專題訓練體系,積極開展實踐拓展活動,從而讓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并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吳艷梅.立足核心素養,做好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J].啟迪與智慧(中),2021(6).
[2]夏金艷.初高中數學銜接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21(39).
[3]歐錦州.數學核心素養下的初高中函數銜接教學[J].新課程,2021(12).
[4]張海燕,李紅娟.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的教學設計[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6).
【作者簡介】劉克新(1970— ),男,山東菏澤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山東省成武第一中學,主要從事高中數學科教學與研究。
(責編 李書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