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產出導向法的理論價值及混合式教學的實踐意義,分析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混合式教學價值,論述基于產出導向法重構高職英語混合式教學的策略,提出關注課前準備的充分性和多樣性、重視課中交流的有效性和促成性、發揮課后評價的鞏固性和導向性等做法。
【關鍵詞】高職英語 產出導向法 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5-0137-03
產出導向法是指通過強化語言輸入的渠道和方式,有效促進學習者個體發展的一種方法。其是中國人學習外語的一種基本理論,這種理論為當代教學提供了明確的導向。教師在研習這一理論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把握心理學、認知思維和腦科學等理論知識給英語教學帶來的影響。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更是將這種理論引向了實踐之中。教師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將產出導向法作為開展教學的理論基礎,結合混合式教學,重新解構課堂內容,創新教學手段,能夠讓學生獲得更清晰更深刻的認知,從而提升英語教學效果。
一、基本理論解讀
(一)產出導向法的理論價值
產出導向法是順應時代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針對中國英語學習者。個體學習者在這一教學方法的引導下,能夠被科學地驅動與評價,從而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在中外語言文化研究過程中,教育學者重視探討不同語言間的聯系與區別,只有豐富語言輸入的技能和形式,才能夠有效踐行語言學習的理論知識,增強個體的語言應用和交流能力。隨著中外交流的日益密切,我國針對外語教學的基本特點和目標提出了不同的學說,這些學說能夠有效地檢驗理論知識的學習情況,為外語教學提供有效的支撐。產出導向法是在輸出、驅動假設基礎上提出的,在使用中通常將這一理論簡稱為POA。POA理論主要包括教學的基本理念和教學假設以及教師的角色特征。產出導向法可以將學習和實踐進行有效銜接,充分體現全面教育和綜合育人的思想。
將產出導向法引入高職英語教學有深刻的理論根基。POA理論體系主要包括驅動、輸入、選擇等不同假設,而這些假設所演化為的教學階段也符合理論認知的要求,學習者在驅動和評價的過程中,凸顯自身的主體地位。教師雖然參與教學,但是卻承擔著“中介”的職能,這種理論的價值值得大眾肯定。產出導向法一般應用在中高級外語學習者身上,其能夠讓外語學習者獲得聽、說、讀、寫、翻譯等多種能力。不同于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要求,產出導向法更多地關注“學習”這一過程,而并非學生本身。可以說產出導向法提倡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活動都是圍繞學習展開的。POA理論的核心包括學說、假設和不同的實踐階段。這一理論體系為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具體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支撐和借鑒。由此可見,作為以學習為中心的POA理論體系,是實現我國外語課堂教學目標的關鍵,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產出導向法的關鍵是將體驗式教學應用在常規的實踐中,讓學生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下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POA理論的應用在于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有效結合上,在教育發展中微課、翻轉課堂、合作探究等學習模式給這一理論提供了落地生根的平臺。
(二)混合式教學的實踐意義
混合式教學是結合線上和線下、傳統和未來新型學習理念和策略的一種教學模式。隨著網絡學習途徑的增多,個體學習英語的途徑有了更多的選擇。混合式教學以確定的目標為教學導向,通過多種學習理論的研究,選擇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通常將課堂教學、網絡教學與自主實踐相結合,將抽象的學習內容化作具象的表現形式。旨在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實現個體發展。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體現以學為主的特點,更重視使用啟發式的教學手段,借助適當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最關鍵的是,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讓網絡資訊成為輔助英語學習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見,混合式教學模式更適合新時代高職學生的要求。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也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思考途徑。在傳統教學中,多媒體網絡技術只能作為輔助的工具。教師在強調學習系統性的同時,并不愿意將課堂放權給學生,學生仍處在被動學習的地位。而混合式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與他人進行交流,針對不同問題的難度進行科學的評估,并積極地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維護學生和教師間的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混合式教學價值
第一,從知識傳播和能力發展的角度出發,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混合式教學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落實國家的教育政策,實現國民素質的提升。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育也獲得了快速的提升。無論是教育水平還是教育手段,已經明顯優于過去的發展水平。在高職英語教育改革過程中,教育部提出了滿足階段性教育目的的具體手段,旨在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教學服務。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熟練地使用語言進行具體的表達和交流,是高職英語的教學目標。隨著主體意識的逐漸凸顯,英語教學更重視自主學習對學生的幫助,尤其對那些思想懶惰、行動力不足的學生,更要以有效的方式激發他們的興趣,讓英語學習成為成就其未來人生的知識武器。而英語已經成為國際交流的必備語言,要想更好地促進中外經濟、文化和習俗的交流,就需要加大英語學習的力度,培養更多的英語人才。由此可見,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混合式教學更利于高職學生的發展,能夠讓學生在適應素質教育的同時,具備更開闊的眼界。
第二,產出導向法的理論應用更利于提高高職英語教學的整體水平。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授語言的時候,仍會將教學的關鍵放在學生的應試能力培養上,過多地滲透解題和考試的技巧,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英語和漢語存在明顯的區別,這種區別不僅體現在發音、拼寫方面,還體現在閱讀習慣、語言特征等方面。從根源上看,學習不同語言的差別在于要學習不同的思維,作為漢語母語學習者,學生很容易將漢語思維應用到英語學習中。對此,教師要將關注點放在扭轉學生的思維習慣上,強化學生的英語表達思維。產出導向法強調驅動、促成和評價,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和特點,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這種理念與混合式教學的融匯能極大地豐富英語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站在更高的水平上應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而積極參與教學實踐,轉變思維習慣,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
第三,混合式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有別于傳統的灌注式教學法,混合式教學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讓教師的教學行為成為帶動學生發展的導火索,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將語言輸入的信息充分整理、消化,最終成為一種語言表達能力和習慣被輸出。這一認知過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將學習這件事情看成主動獲取知識的渠道,而不是被動地、消極地接受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學生作為語言學習的主體,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這些困難一旦得不到解決,就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阻礙。在語言學習中,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化石化,指的是學生在學習時所犯的錯誤沒有被及時糾正,在學生的頭腦中就會認為自己的發音或書寫是正確的,以致很難被糾正過來。這種化石化的現象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有些甚至會伴隨語言學習者的終生。混合式教學能夠指導學生進行系統和深入的學習,使其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有效避免這一問題的發生。
三、基于產出導向法重構高職英語混合式教學的策略
基于產出導向法的理論指導,教師要特別重視驅動、促成和評價的作用,在豐富理論認知的基礎上重構教學。這一重構的過程,不僅能考查教師的教學水平,還能幫助教師深化對產出導向法的理解,增強教學的有效性。為了便于說明,以驅動為目標,將教學的重構分為三個階段,即課前、課中和課后。
(一)關注課前準備的充分性和多樣性
1.充分性。教師要利用課前研討和學習的機會,判定自身的教學目標是否偏離教學要求。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的基礎,常見的三維目標已經為課堂教學指出了明確的方向。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技能的培養,教師能夠從知識、能力和情感三個角度,綜合考慮教學目標的合理性,便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基于產出導向法教學理念的教學,教師必須結合課本的內容和各單元的要素來制訂和考查學習目標,精準預判達成學習目標所要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材料。例如,在準備一節英語教學課程的時候,教師先要梳理出本課教學的重點,然后依據重點知識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再圍繞教學目標列出任務清單以及完成各個任務所要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常見的材料有教學音視頻、圖片、背景材料和教學課件等。這些材料作為基礎性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他輔助性的材料,教師也要根據本堂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增補。有了這些清單,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因此,課前準備環節是十分重要的。
2.多樣性。聯系線上線下做好學用一體。知識的學習不能僅憑課堂上有限的教學,還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時候積累必要的知識,以便于在課堂交流中進行產出。知識的輸入和產出是一個相互聯系的過程。只有吸納大量的知識并能進行深刻的理解,才可以將這些知識進行有效的遷移和轉換。因此,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適當的教學任務,讓學生提前進行學習和實踐。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實踐結果,有些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可能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的知識,只有一些難點需要突破;而基礎較差、學習力不足的學生,可能會存在更多的問題。教師在總結問題的時候,便可以輕易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針對所了解的情況,制訂針對性的教學計劃,突出學生需要攻破的學習重點和難點,精簡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重視課中交流的有效性和促成性
1.有效性。課堂教學是實現學生發展的基礎。在前文中已經提及產出導向法對課前準備提出的具體要求以及教師應采用的做法。教師便可以根據課前檢測中存在的問題細化課程教學方案,在課堂教學中針對線上答疑所發現的問題與學生進行對談,了解哪些學生已經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解決了這些問題、哪些問題還沒有達成共識,而學生可以再一次明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重點內容。在教學中,教師遵循講解要精準、形式要多樣、引導要耐心的標準,引導學生在互動和理解中循序漸進地掌握相應的知識和內容。在此,要進一步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從教師角度出發,為了迎合學生的需要、滿足教學的要求,教師必須設定多樣化的訓練形式,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此外,教師還要了解每一名學生的不同情況及問題所在,在提問的時候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針對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教師應搭建上升的臺階,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這樣學生便可以在學習中發現自己在不斷提高,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從學生角度來說,要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緊跟教師的講解思路,積極參與課堂問答和語言實踐。
2.促成性。談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還要重視學生個體與生生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確保課堂教學有序的基本要素。學生的發展離不開合作。在合作交流中,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與他人分享,通過集體討論的形式判定個別學生思想和知識的準確性。自我糾正能力強的學生則可以從他人的評價中明確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而積極地解決這些問題。并且,有些學習內容只有通過合作才可以完成。在合作中學生之間的交流方式、配合程度都能夠考驗個體在團隊中的作用,這也是為什么合作學習始終是影響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除了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個體表達也是十分重要的。學生作為獨立的學習個體,必然會對學習的知識和內容產生獨特的理解。這個時候教師就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身的想法,將自己的思想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
(三)發揮課后評價的鞏固性和導向性
1.鞏固性。在課后,教師可以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鞏固課前學習的內容。通過評估和總結,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具體的情況對課程教學進行有效的調整。無論是哪種形式,只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就能夠在驅動學生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將輸入的語言知識轉化為交際的基礎。基于英語學習的基本學情,教師能夠快速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缺陷,從而強化課堂教學的針對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2.導向性。要想上好一堂課,教師必須做好評價和總結工作。這種總結既包括對教材的二次研讀,又包括對學生和課本內容的分析,只有充分掌握課堂教學因素的多樣性和具體性,才能夠結合教學實際對癥下藥,使教學達成良性循環。這些學習內容的布置,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已有的測試內容,也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或是自身的教學需要,通過微信、QQ等程序發布給學生。解題形式不限,學生可以自主學習,也可以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教師布置的內容。總之,這種方法可以在課后達到總結的效果,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有效結合,讓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綜上所述,產出導向法的指導作用為高職英語教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教師通過這一理論能夠發現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重構教學設計的思路和內容,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學的生命在于創新,只有理論扎實、勤于鉆研,才能夠在時代發展中找到教書育人的有效方式,為語言學科的發展筑牢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姜仕倩,李慧,胡安軍.基于“產出導向法”的高職《綜合英語》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研究[J].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學報,2019(3).
[2]孫小孟.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0(6).
[3]張淑芳,劉恩華.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中外交流,2020(9).
[4]王莎莉.基于產出導向教學法的高職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例探:以建筑類專業為例[J].文教資料,2020(28).
[5]王書艷.基于“產出導向法”的獨立學院大學英語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設計研究:以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2019級藝術類空乘專業為研究對象[J].景德鎮學院學報,2020(1).
[6]李鍵.“產出導向法”視域下英語文化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J].新東方英語·中學生,2019(12).
[7]劉滿蘭,李建輝,關成斌.基于OBE理念的《Python程序設計語言》課程混合式教學方法探索[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9(z1).
[8]金美辰.基于“產出導向法”+BOPPPS模型的生態化英語教學[J].中國冶金教育,2019(3).
[9]冷文雪.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混合課堂設計與實踐[J].中國冶金教育,2020(6).
[10]白蕓.基于云班課的大學英語聽說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J].文存閱刊,2020(11).
[11]李淑飛,江務學,葉廣仔.論成果導向理念下的交互設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J].荊楚學刊,2020(6).
[12]葉招蓮,馬帥帥,屠遠,等.基于OBE理念的“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設計[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20(6).
注:柳州市職業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上半年立項課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英語的研究與實踐”(2021ZJ-C26)
【作者簡介】孔雪飛(1980— ),女,廣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