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朗讀在小學各個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書聲瑯瑯應當成為一堂好課的首要特征。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性
(一)朗讀可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首先,朗讀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對于一篇課文,想要理解它的中心思想和內容,首先要做的就是朗讀,能過有感悟的朗讀,使文章的內容在人的頭腦中產生印象,學生對課文有感情的朗讀,也能對文章中較深的內容和語句有進一步的了解。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讀得多了,其中的意義也就顯現出來了,學生只有經過反復朗讀,方能理解其中的韻味,領悟文章的含義和所要表達的主旨。朗讀對加深學生的記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老師單純講解的話學生很容易忘記,而學生能過朗讀,無論是集體朗讀還是個人朗讀,都可以把學生帶入情境,融入情境后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更容易些。
(二)朗讀有利于激發學生在語文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知識的趣味性與學生接受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說,新知識點的趣味性越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越高,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也會越好。[1]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充分關注教學趣味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能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缺陷,幫助學生消除厭學情結,從而達到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朗讀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
朗讀不僅是對語言能力的訓練,也是對思維能力的訓練。朗讀的停頓、輕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據上下文的意義關系及時做出符合原文含義的表達反應,這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度性等。朗讀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進行藝術再創造,這又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其實就是在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相信大家也有這種經驗:班級內那些談鋒犀利、語言縝密、妙語連珠的學生,絕大多數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那些說話口齒不清、詞不達意、甚至經常顛三倒四的學生,極少不是反應遲鈍智力較低的后進生。
二、促進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
(一)制造教學氛圍,刺激學生主動閱讀
在教學的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激發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每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有其不同的生活經歷和認知程度,教師應該以這些學生不同的特點為出必點,結合課堂中的教學內容,設置真實有趣,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放松身心,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課堂學習當中,逐步引導其思維,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主要是指在不需要他人監督的情況下,自行積極地進行閱讀的所有行為。閱讀習慣需要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慢慢培養。而閱讀習慣的形成需要堅持以下幾點:(1)每天堅持閱讀;(2)閱讀時集中注意力;(3)閱讀的同時學會思考與牢記;(4)養成查閱工具書的習慣;(5)有目的性以及計劃性地進行閱讀。
(三)采取多種教學模式展開多元化閱讀教學活動
小學階段學生由于年齡原因正處于對任何事情都很好奇的階段,小學生性格更加開朗活潑,并且喜歡參加各種活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模式展開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活動,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在展開的閱讀活動中,學生的情結能夠得到釋放,并且會積極地參與到教師開展的閱讀教學活動中。
(四)指導正確的閱讀方法
英國一位文學家曾經說過:有些書閱讀一部分就可以,有些書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而對于一些經典著作來說,則需要反復誦讀,并深入理解。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閱讀文章只需要讀懂文章內容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即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重點句子、文章主旨以及疑問之處需要進行批注,并做好課堂記錄,便于學生有序地開展語文閱讀的學習,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
[結語]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教師要先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使學生可以具有閱讀學習的興趣,這樣才可以使學生具有創新性閱讀的能力,當然還必須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地進行閱讀教學。這樣學生才會逐漸擁有較高的閱讀能力,為以后的學習、生活、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薛海蓮,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朗讀能力的培養[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4:46-47
[2]蔡文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6,15: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