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珊珊
摘要:數學在中職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通過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在數學課堂上學習和探究,能夠有效的提高整體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同時加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在實際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首先要通過為學生建立一個可以輕松學習的氛圍,加強學生在情景學習中的體驗感。其次通過以數學競賽的形式,讓學生提高對數學知識學習的注意力。最后通過以生活為中心擴展數學知識的方式,提高學生對數學內容學習的認知,幫助學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教學內容。
關鍵詞:興趣化教學;中職數學;策略研究
在中職數學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想要更多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對學生數學成績的提升有著正面的影響力。但是中職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的基礎比較差,學習興致不高,同時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方式比較枯燥和單一,嚴重降低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基于此,中職數學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對現有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革,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數學學習情景中,改變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認知,重新建立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自信心。
一、創建數學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興趣和動機是學生在數學課堂進行高效學習的關鍵因素,可以有效的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探究的內在動力,讓學生為了滿足自身的學習需求加強在數學課堂上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數學教師要秉持學生在課堂學習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和性格愛好,為學生創建合理的數學情景,讓數學知識和情景緊密的融合在一起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的教學可以讓數學課堂變得不再乏味,激發出學生對數學學科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柱、錐、球及其簡單組合體”的課堂內容時,數學教師結合多媒體教學設備有機的將本節課堂教學內容轉移成動態的教學形式,讓數學知識以學生喜愛的方式呈現出來,化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為直觀的講解模式。學生在動態的學習情景下,能夠提高對空間幾何體的學習興趣,更加容易的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建立形象的空間幾何學習思維。數學情景教學形式,真正的順應了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需求,提高學生在數學課堂中主動參與的程度。
二、開展競賽活動,提高學習熱情
學生在這個年齡階段有著強烈的勝負心,在競賽的過程中希望取得勝利,得到教師和其他學生的贊賞。數學教師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在數學課堂的教學中設置興趣化的數學競賽活動,會讓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游戲活動當中,在親自探究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吸收和學習大量的數學知識。數學教師要把握競賽游戲和數學知識的契合度,以便讓數學知識通過競賽的方式巧妙的傳達出來,幫助學生更加簡單的吸收和理解,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科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知識教學中,數學教師帶領學生在掌握基本的“直線的方程”的基本理論知識、解法以及運用以后,在復習環節通過開展數學競賽活動,有機的為學生設置幾個題目讓學生進行解答,每答對一題學生便可以在教室后面前進一步,以最先到達講臺的學生獲勝,數學教師對取得勝利的學生加以表揚和肯定,鼓勵起在以后的課堂學習中更加積極的表現。同時教師對競賽落后的學生有針對性的加以指導,強化這些學生對本節課堂知識學習的效果。
三、結合生活教學,加強學習興趣
中職學生的數學基礎比較差,教師采用傳統循規蹈矩的教學方法不能夠讓學生容易理解教學內容,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漸喪失對數學課堂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學生高效的進行課堂知識學習。因此,數學教師為了改變這一教學現狀,從學生個體的興趣和學習能力為出發點,將教材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對學生進行教授,極大的提高了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學生在有趣的學習環境中能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感受到數學學科的魅力,從而提高對數學課堂學習的參與程度。
例如,在教學“用樣本估計總體”的課堂內容時,數學教師為了方便學生理解和探究,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實際環境污染數據,讓學生以實際案例為中心,對本節數學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學生在結合教師給出的樣本數據來探究整體環境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加以完善課堂知識傳遞形式和內容,幫助學生建立整體的學習該概念。生活化的教學形式極大的提升了學生對本節課堂知識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運用開放性的眼光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加強學生的創新學習意識。
總而言之,在中職數學課堂上想要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需要教師嚴格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結合自身以往專業的教學經驗,優化現有的教學方式以便適應學生的綜合心理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數學教師通過為學生構建高效的教學場景,給學生創造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學習空間。通過競賽的方式,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的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活動中。通過結合生活教學,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的準確性,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寧春梅.中職數學“樂趣教學”的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20):140.
[2]陳國濤.如何激發中職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芻議[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0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