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泉
摘要:基于新課改背景下,體育教學越來越重要,除了能對學生的身體健康加以增強之外,也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對學生綜合發展大有裨益。因此,足球作為高中體育教學中的重要項目,教師應該加強重視,能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強化對訓練過程和形式的革新,科學制定教學策略,保證在滿足教學目標的同時,學生的體育學科素養也能漸漸形成。
關鍵詞:高中體育;足球教學;策略
引言:
足球高中生非常喜愛的一項運動,但在實際教學期間,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相對較低,基于這一情況,主要是因為教師所應用的教學方式方法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削弱了學生的足球訓練積極性。對此,教師在今后的足球教學期間,應該加強對教學理念的創新,保證學生能通過足球訓練強健體魄,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
一、將興趣作為推手,強化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升
在以往高中體育教學期間,雖然足球教學是其中較為重要的內容,但由于教師所采用的方式較為單一,對理論知識的講解比較注重,只是簡單示范一些動作或者技巧,之后便讓學生自由地練習。針對這一些形式,明顯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長時間處于被動狀態。并且,課堂氛圍較為枯燥,缺乏趣味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強,不能主動參與到足球訓練中,最終導致訓練效率不高[1]。對此,在開展足球教學期間,為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一定要將學生作為核心,將興趣作為推手,能換位思考,合理制定教學計劃,明確學生對訓練內容以及方式是否感興趣,然后依照學生的具體需求,有針對性地展開訓練,確保通過足球訓練,學生的整體水平能得到提高,夯實學生的基礎。
比如:教師在對“顛球”教學期間,可以借助提問的方式來對知識點加以導入,諸如誰能將足球像踢毽子一樣顛起來呢?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鼓勵,學生會紛紛參與到練習中,一分鐘之內自由地進行顛球,顛球方式不固定。之后,教師要對顛球的要領進行講解和示范,學生要注意觀看,并要求學生模仿練習。當學生掌握到技術要領后,讓學生進行集體訓練,用球網將球網住,通過自拋自顛的方式來進行自由鍛煉,以便顛球的次數能增加,讓學生可以深刻感受到觸球部位以及發力的方式。同時,教師要讓學生一人一球進行一拋一顛,以便在脫離球網的情況下,也能將球穩住。最后,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練習,確保學生能熟練地掌握到顛球技巧。
二、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強化對足球教學形式的優化
教師在讓學生練習足球技術動作過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輔助展開,為學生播放足球比賽,保證學生能體會到足球運動的魅力。當然,通過動畫等,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直觀了解到足球的各個動作,借助慢放或者循環播放的方式對足球動作進行分解,確保學生能在短時間內對足球的技巧加以掌握,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2]。
比如:教師講解“腳背正面射門技術”期間,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看C羅、梅西等比賽的視頻。在講解技術動作時,采取放慢或者循環播放的形式,讓學生能清楚地掌握動作要領。并且,教師要對技術動作認真且詳細的講解,以便學生能了解到技術技巧,從而靈活地進行利用。最后,教師要利用親自釋放與動畫演示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練習中,并引導學生兩人一組展開訓練,對學生基礎進行鞏固。通過的這種方式的利用,學生的學習有效性不僅會得到提升,還能快速掌握到技術動作。
三、不斷豐富足球訓練方式,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
在具體的高中體育足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足球訓練方式方法進行創新和優化,將教學內容作為基礎,強化對傳統單一的方式的創新,激發學生對足球技巧技能的學習欲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設施設備以及學生的具體現狀,設計多樣化的足球訓練方式,包括分層教學,分組比賽等,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訓練模式,以便學生的基礎能得到鞏固,可以掌握到更多技能技巧。
比如:教師在進行傳球、接球等足球技巧教學階段,應該高效利用小場地訓練模式,對足球場進行劃分,以多個小場地的形式出現,當理論知識講解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對抗,保證通過練習,理論知識與足球訓練能高度銜接。在訓練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小障礙物讓學生穿越,保證訓練能有一定難度,讓學生可以快速提升自身能力。當然,教師也可以對分層教學模式進行利用,結合學生的能力及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層次劃分,以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通過對多元化教學方式高效運用,學生可以對足球產生濃厚興趣,增強學生課堂參與主動性。
結束語:
綜合而言,在素質教育深入推進的當下,足球運動的重要性越來越大,所以教師要強化重視,能結合教學內容,并在明確學生水平以及能力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利用,合理地開展教學活動,保證學生在快速掌握足球運動技能的同時,綜合素質也能越來越強,進而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崔曉麗,王雄鹿.當前高中體育足球教學的改革路徑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29):13-15.
[2]趙向丹.新課改下高中體育足球教學開展必要性和路徑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1]師通訊),2020(1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