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誠
摘要: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有效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全面地掌握文章的大致信息,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其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從不同的教學方面入手,探析有效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問題;核心素養
語文閱讀跟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水平的提升有直接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隨之提升。作為所有學科的學習基礎,教師關注語文有效閱讀,能夠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和思維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理念,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措施。
一、引入以讀代講,把握文章內在含義
小學語文低年級課文的文章篇幅短,內容簡單,沒有深奧難懂的知識點,學生易于理解。據此,倘若教師在教學中,只是機械地對文章進行解讀,讓學生朗誦一遍,再將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這樣學生就會對課堂內容感到缺乏新意,使學生缺乏對學習的積極性。而教師采取以讀代講的方式,將課文富有感情地帶領學生進行朗讀和有意地訓練學生的口語閱讀能力,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積累字句,提升語文素養。
例如:在《靜夜思》這篇古詩的教學中,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古詩晦澀難懂,學習起來有點難度。而教師在教學中,先為學生朗讀一遍古詩,讓學生在教師閱讀時仔細觀察教師在哪些字進行了停頓,重讀,在讀哪些字的時候感情發生了變化。接著,教師在讀完后,請學生進行朗讀,并體會其中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多次朗讀訓練后,教師會發現學生在讀到最后一句“低頭思故鄉”時,聲音不自覺地變小,讓人產生一股思鄉的情緒。這時,教師可肯定學生對該句的朗讀,這說明學生已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學生在朗讀這首古詩時,已形成了語感,語感是在朗讀中形成的,學生會不自覺地將文字讀出情感。最后,教師將這首古詩進行主旨的升華,教師為學生解釋這首詩的意思,并讓學生想象以后離開父母后的情感,通過情感的帶入加之學生的訓練朗誦,學生的閱讀效果得到明顯的提高。
二、培養自學習慣,凸顯教師教學成果
良好習慣的養成會終身受益,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苯處熜柚匾晫πW低年級的學生的閱讀習慣的培養,教師需改善學生閱讀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如,閱讀姿勢、閱讀環境等。不僅如此,教師還需提醒學生在閱讀中對一些生詞和句子進行摘抄和做批注,以形成良好且有效率的閱讀習慣。徐特立先生曾言:“不動筆墨不讀書?!睂W生在進行閱讀時,教師要特別強調學生的思考和記錄的過程,這有利于學生閱讀思維的培養,這樣一來,學生在復習時,便能直接關注重點,提高復習的效率。如,教師可要求學生在預習文章時,在每個自然段前用1、2、3進行編號,接著,圈出生僻字,畫出成語,如果有不懂的句子可在旁邊標問號以便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的做法能使學生在上課時快速抓住重點,課后復習又有條理和效率。
例如:學生在預習或者閱讀中可能會碰到許多的生詞,因此,教師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字典。在預習或者閱讀中,學生如果有不認識的字詞,學生可以查字典進行標注。字典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學習工具書,學生在字典的幫助下能明白生詞的讀法和意思以及該詞的使用。教師應幫助學生養成遇到不懂的生詞查字典的習慣,而不是等著教師來解答生詞,這樣一來,學生就會逐漸意識到查字典的重要性,以促進自學良好習慣的養成。
三、注重學習拓展,提升自主閱讀能力
如何讓學生增強對學習的信心,促進主動學習的養成,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當學生對閱讀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后,學生就會主動地進行閱讀,這從學生長期發展來看,這有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日常的學習中,教師需準備好上課的教學方案,在上課前可要求學生進行預習工作,在課后,可進行一些實踐性的作業,鞏固閱讀知識,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熱情。課后的時間作業可靈活多樣,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畫家》這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前可布置學生一項預習工作,就是尋找冬天進行冬眠的動物。教師在講完《雪地里的小畫家》這一課后,可布置幾個作業,如,讓學生在課后思考“雪孩子還能回來嗎?為什么?”以及了解水的三種形態,以及相互變化的條件,這樣,知識不僅局限于書本,還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在假期中,教師可提前布置假期閱讀作業,讓學生在閱讀中摘抄自己喜愛的句子。像這樣滾雪球的方式,將知識越積越多,學生對知識收集得也越多,進而提高了語文素養,也培養了自主閱讀的習慣。
四、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良好的閱讀環境能促使學生更輕松、愉悅地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主動探究知識,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語文閱讀氛圍變得更加融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創設良好閱讀環境,教師可以借助多種形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高效理解閱讀課文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將課前準備的趣味素材或有趣視頻呈現出來,同時針對所要講授的閱讀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做好閱讀鋪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整個課堂教學優化過程中,教師還要盡可能地拓展課外趣味素材,選擇生活化場景,喚醒學生的生活認知,以此有效增強課堂閱讀趣味性,給學生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總而言之,教師要能夠依照新課程改革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要能夠更新教育教學方法,創新多種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閱讀課堂中進行知識的有效探索,為構建高效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不斷提出新的教學方式,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專注于學生閱讀習慣的有效養成,以此實現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霍淑梅.小學語文低年級有效閱讀教學策略探討[J].讀書文摘,2020(16):209.
[2]孫艷.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芻議[J].甘肅教育,201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