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環
摘要:數學是考量人邏輯思維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的綜合學科,在學生們的學習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學科地位。特別是在高中階段,數學課程學習在學生中出現嚴重的斷層現象,有的同學能夠緊跟數學老師的思維步伐甚至舉一反三,而部分同學投入大量時間卻不能取得成績的有效提升。隨著精力地不斷投入回報卻見效甚微,卻沒有什么成效,學生們對高中數學的學習熱情受到了打擊,甚至對數學選擇避而不談。對此,高中數學教師應運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方法,來激活數學課堂,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關鍵詞:多元化教學策略;激活;高中數學;課堂
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數學對人類實現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它也奠定了數學在我國教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課程地位,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新課改的具體要求下,傳統的數學教學已不能滿足新時代高中生對數學學習的需求,教師要改變學生被動地吸收知識的現狀,實現教學模式的更新,打造高效率的數學課堂。本文將從創設趣味情境、開展團隊合作、連接生活實際三個維度,分析高中數學課堂中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具體路徑。
一、創設趣味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教師在課堂上運用情境教學,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自我驅動力,實現素質教育目標,更好地鍛煉學生動腦思維、創新能力。所以,高中數學教師應站在學生立場上,深刻理解學生學習興趣的心理特點,建立趣味情境,活躍課堂氣氛,使數學教學變得有趣有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透徹理解和合理應用。
例如,在教授必然性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和對立事件這一部分知識模塊時,單靠空洞的數學概念學生是很難理解且極易混淆的,許多相似的、專有的數學名詞給學生的判斷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學生難以形成清晰的認知與理解。數學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在講解“概率”這一章的知識過程中,教師可以把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引入課堂教學,加深學生對不同事件概念的理解。如,以籃球為例,設定趣味情境,引入課堂學習,假設學生在遠投投時每次預估進籃概率是2/3,并且每一次投球的結果都互相獨立,那么該同學在5次投籃中至少3次連續投中概率是多少呢?如此,通過把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引入數學教學,二者地有機結合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
二、開展團隊合作,活躍學生數學思維
長時間的學習過程中,學習大多表現為個人能力的發揮和體現,而互相幫助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也適應了新時代對數學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斷嘗試團隊合作。但是教師合理安排學習小組后,部分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小組學習、參與度低、合作意識不強,這都是因為學生對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高中數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進行小組分工和合作,讓學生在團隊合作過程中體現個人學科核心素養,鼓勵學生之間展開深度交流,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迅速成長與提升。
例如,在教授“等差數列”這部分知識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將班級學生分成三組,平均十人一組,使學生能更好的進行組內相互學習、組外相關競爭。課堂教學開始后,教師可以將等差數列劃分為三塊知識內容,如等差數列的概念、等差數列的公式、等差數列公式的推導過程和具體應用。在精煉、細化學習內容的基礎上,三個小組再根據對應內容作出分段學習,如第一組理解等差列的實際概念,當第一組概念被充分理解之后,能發散思維,得到“等差數列的公差都表現為由前后相減所得”。最后,各組完成相應討論后,由小組成員進行總結,教師要給予肯定性評價并及時補充、改正,使學生對等差數列學習加深了解,在小組探討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極大鍛煉。
三、連接生活實際,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同時重在培育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這一點恰如其分地符合了新高考背景下的全面發展理念。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結合實際生活,開拓教育新思路,使學生更靈活、靈敏地運用知識,并能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有效率、更高質量。
比如,在講授“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感悟進行講解,并據此來設定教育活動。第一,組織同學們做好課前預習,以小組前調查的方式,使學生了解“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并能做好課堂活動匯報。這樣,更多的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了表現的機會,同時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考來匯報。而且課堂講解、知識串聯等都能有序地進行,這樣就可以繼續深入的關聯,讓學生們基于重難點知識探究和思辨來探討這部分的內容。
總之,在新的教育形勢下,高中數學教師積需要從實際教學內容、學生的具體學習能力、個人特質等方面入手,在教學情境、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進行思考、創新。要使學生盡快進入真正的數學學習環節,從而實現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桂芳.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數學多元化教學策略芻議[J].當代教研論叢,2019(03):60-61.
[2]楊徽.高中數學多元化教學的嘗試與探索[J].家長,2019(0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