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紅
摘要:地理是初中階段的基礎學科,通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可幫助初中生更好地認識、欣賞這個世界,促使他們在地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暢游。但是在目前的教學中,很多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初中生學習的興致不高,難以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偏低。因此,教師應該通過優化教學設計的方式認真規劃課堂中的每一個環節內容,在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下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全面的眼光來看待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激發學生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實現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
關鍵詞:教學設計;初中地理;高效課堂
引言:
由于現行考試制度和傳統偏見等因素的影響,地理在初中課程中的地位較為尷尬,不受教師和初中生的重視,所安排課時數較少,初中生在書寫課后作業時,也常常把地理安排在最后,這導致他們地理綜合水平偏低[1]。為此,隨著高效課堂的構建,教師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有限的時間內,促使初中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以使他們體會到地理課程學習的樂趣,進而幫助他們建構起完整的地理知識體系。
一、提升教學觀念,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入理解新課改的基本要求,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2]。在地理實際教學活動中,地理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地理教學有效性提高奠定基礎。首先,地理教師應積極參與必要的學習和培訓,豐富自身專業知識,提升自身職業素養,以新課改為指導,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其次,地理教師要將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滲透給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從而實現地理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最后,地理教師要科學地設計教學流程,使之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而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地理知識體系的建構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于中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3]。只有中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具有濃厚的興趣以后,才會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這是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基礎,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前提。初中地理教師可以通過科學地設計教學內容,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其對于地理知識進行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例如,初中地理教師在給學生講“走進國家”的相關內容時,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一章內容進行大致瀏覽和閱讀,促使學生對于各個國家的概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其次,初中地理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關于各個國家獨有的習俗和標志性建筑等方面的圖片,以及其他的大自然中新奇的景色,這樣可以極大程度上吸引中學生的注意力,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拓展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對于地理知識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三、構建區域認知結構,增強學生對區域的認知能力
就初中生而言,本身缺乏學習的經驗,認知水平也不夠,在對某個地理區域學習時也存在片面的認知。這就需要教師巧設懸疑,引導學生分析區域的不同的特點,在分析和探究過程中,逐步構建區域認知結構,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如《認識——亞洲》這一內容,其是初中階段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知識的第一節課程。教師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構建區域認知結構顯得很有必要。學生并沒有形成明確的思路。在開展該節課程時,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設置課堂的導入環節,比如在課堂開始前向學生展示亞洲的名勝古跡以及自然風光,喚醒對亞洲的自豪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如何描述一個大洲的位置?”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隨之總結,通常從三個方面描述大洲的位置,如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學生學會了描述大洲的方法,即使有一個陌生的大洲,學生也能夠自主地完成對大洲位置的描述。再比如:如何分析地理要素特征和相互關系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亞洲的自然環境特征時,強調初中階段的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有地形、氣候、河流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響、互相作用。如地形影響河流的流向、流速等,所以受地形的影響亞洲大部分河流發源于中部的高原和山地,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復雜多樣的地形又影響到氣候的復雜程度,氣候也會影響到河流的流量、汛期等。從而引導學生構建分析區域自然環境特征的一般思路,有效增強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四、教學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初中階段的地理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像地形、氣候等知識內容既是課本教學的重點,又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實用知識。因此,地理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活動時,一定要注意把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相結合,這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例如,在講解“氣候”相關的知識時,地理教師既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保障基礎知識教學的順利完成,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并嘗試運用所學課本知識總結出本地區的氣候特征。首先,教師通過對“氣候”相關基礎知識的講解,使學生可以充分了解我國大陸性和季風性氣候較為突出,其中又包含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氣候。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明確自己所處的氣候帶,再對應氣候帶說出相應的氣候特征。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圍繞這一關鍵點進行知識的延伸和拓展,熟記各個類似地區的氣候特征。由此,學生將所學的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相互聯系起來,其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際應用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從而全面提高了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結束語
總之,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對于教師的專業能力水平提出較高的要求,需要從課堂的方方面面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探索地理知識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在保持高效思維運轉的情況下提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孫璐.探微構建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有效措施[J].當代家庭教育,2020(35):82-83.
[2]李慶潔.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20(12):70-71.
[3]劉修偉.初中地理教學中高效課堂的構建[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