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棟
摘要:中職院校擔負著為社會培育高素質、實用性人才的重任,然而就目前而言中職生的成長與發展狀況不容樂觀,在學習、生活以及心理等層面都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可以說這些消極的心理品質對中職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開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如何培養中職生積極心理品質展開探究,以期能夠有效解決中職生存在的各種問題與負面情緒,幫助他們實現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中職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策略
現如今,隨著中職教育在教育領域中所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社會對于中職生的健康發展也投入了更好的關注。有部分學者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探究如何幫助中職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培養中職生積極健康的態度,進而推動中職生實現全面的成長與發展。
一、聯合家庭教育,為積極心理品質培育打下基礎
家庭教育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進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日常行為習慣以及教育方式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對于中職院校而言需要加強同家長的聯系與溝通,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積極推動作用,幫助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首先,父母需要注重對和諧家庭氛圍的營造,讓孩子們可以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與愛護,進而為學生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奠定基礎;其次家長努力構建起平等、包容以及民族的家庭關系,同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與交流,并且發揮自身的榜樣帶動作用,促使學生可以養成樂觀健康的心態;再次,父母要注意在家庭中保持積極的情緒,用良好的心態去教育孩子,促使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實現長遠的發展;最后家長還需要同學校積極配合,參與各種形式的家校聯合活動,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課、家長會等等,通過家校聯動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幫助學生克服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礙。
二、發揮育人功能,多方面開展積極心理品質培育
學校作為中職學生養成積極心理品質的主要場所,學校方面必須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重要的育人職能,積極探索多種有效的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措施。首先中職院校要從校園文化建設入手,開展形式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進而可以積極主動參與到文化活動中。比如說學校可以組織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校園歌手比賽,同時還可以邀請專家學者到校內開辦德育講座等等,以此來達到凈化學生心靈,滲透正能量教育的目的;其次中職院校可以利用已有的教育資源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且以積極心理學以及積極組織行為學理論為主要內容來增進學生對健康心理的認知,除此之外還可以實施案例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等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此來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提升;再次學校方面還需要加大對學生心理素質培育的力度,切實增強學生的身心綜合素養,為學生日后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增添助力;最后中職院校可以借助周六日等課余時間開辦心理健康講座,為學生們宣傳與普及科學的心理健康知識,及時為學生解決心理層面上的困惑與問題,讓學生可以正確看待自身的心理障礙,進而為養成積極心理品質提供堅實的保障。
三、構建和諧社會,為學生建設積極輿論環境
溫馨和諧的社會氛圍能夠為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同時也能夠從輿論的視角出發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積極心理品質。大量的社會實踐表明,良好的輿論環境能夠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這也就要求中職院校必須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通過優化與完善校園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方式,讓學生可以無時無刻都能夠受到良好的熏陶。只有這樣,中職學生才能養成更加積極的心理品質。隨著當前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信息在網絡中得以迅猛發展,雖然中職學生還沒有真正走向社會,但是他們依然可以接觸到各型各色的信息,其中就包括一些不良的信息,這對于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造成了極為消極的影響。因此社會方面必須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環境的治理與凈化,讓中職生能夠在健康的環境中上網。學校方面可以聯合社會做好網絡環境的監管工作,在網上多去宣傳一些正能量的內容,將網絡信息的正確宣傳作用發揮到最大。其次社會還可以再網絡渠道上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與弘揚,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去了解與傳承優秀文化,切實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總而言之,加強對中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能夠切實提升他們的道德水平,促使學生可以在積極樂觀心態的推動下實現健康的成長與發展。不容忽視的是,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現階段的中職學生普遍存在著負面情緒嚴重、抗挫抗壓能力較差等心理問題。中職院校必須要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重要職能,加強同家庭與社會的聯系,積極探索科學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推動中職學生能夠充分調動自身的潛能,在積極的社會輿論大環境下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成長為對社會、對國家有利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候冉,余欣欣,溫小珍.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流動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4):129-131.
[2]涂魏,林靜.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回顧與展望[J].校園心理,2020(6):3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