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玲
摘要:根據現階段教改的相關要求,教師應當積極尋找提升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辦法,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新型教學模式想要契合學生興趣和學習特點,教師要合理設置教學辦法,核定學生現階段的學習狀態,利用分層教學的辦法,引導學生參與到實際教學中。本文將重點闡釋在初中化學的教學活動中,如何利用分層教學的方式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化學;分層教學;策略
引言:
分層遞進教學這一詞的含義理解最初來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說,即教師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并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以使他們提高學習質量,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我國現代教學中,初中是化學學習的基礎階段,掌握這一階段的化學知識是學好化學的基本要求。初中化學知識的難度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而增加,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由于分層遞進教學恰好符合這一學習規律,所以將這一教學策略有效地運用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已成為一種必要。
一、現狀分析
初中化學是化學學習的基礎階段,教師在這一階段采用什么樣的教學策略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能否讓學生在一定時期內根據有效的學習方法學好化學知識,是教師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初中學生自我意識開始形成,個性開始彰顯,如果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良好的吸收和收獲,會很容易降低學習這門學科的興趣,學習自然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之間在智力方面是存在差異的,結合一些教師的教學經驗來看,學生的學習領域不是全面的,是有優劣之分,那么想要實現學生的整體性發展就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二、分層教學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學生層面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個體學習行為中不同層次的思維導致了學生的學習障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總是被視為一個整體,并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對于一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很容易跟不上課堂進度,從而削弱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針對這種情況,采取了分層教學的方法,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將其分為不同的類別。對于基礎不好的同學,可以放慢他們的學習進度,集中控制基礎知識,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提高自信心,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二)教師層面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為了提高每個學生的成績,教師需要從各個方面了解學生學到了什么,根據學生的情況做出合理、高效的課堂教學。教師依托分層教學法,通過科學分析學生真實學習能力,根據學生不同情況制定相應教學方法,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多個層次,從根源上解決學生學習能力差的問題。繼續學習進步、學習效率低等問題。
(三)教學層面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學時,他們會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教學。這對于不熟悉化學新學科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這很容易影響他們的學習動機。選擇分層教學方法,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差異,為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層次。從而協調和提高學生的學習進度,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不平等問題,使教師能夠始終如一地堅持教學。
三、保證初中化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成功開展的具體策略
(一)課堂練習要具有針對性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前,應當細致了解此部分知識內容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順應科學的發展。教學的目標是為社會建設輸送具有時代價值的人才,化學中含有多樣化的理論內容,涉及的社會層面較廣,教師要能通過設置課堂練習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社會發展與化學學習之間關系。習題的分層特性要適應不同層級的學生,對于C層級的學生,習題的解答目標應當是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和理論,提升他們對化學知識的感悟程度;而B層級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理論,還要結合理論解決實際問題;A層級的學生能力較強,過多的簡單題目只會使其失去深度探究的興趣和欲望,教師可為這部分的學生設置開放性的探究問題,激發其創新意識。例如,在講解有關海水制堿的內容時,學生已經基本了解了常見的酸堿,明確其對應的理化性質以及復分解反應的定義和條件,教師設定海水制堿的探究活動,可深化學生對鹽的概念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方式。首先,設置教學目標。對于A層級的學生而言,其要明確氨堿法的原理,了解小蘇打和純堿在生活中的用途,明確二者的區別,掌握碳酸鈉的化學性質,通過觀看和查閱資料樹立愛護環境的信念。B層級的學生要在A層級學生的指導下,明確侯氏制堿法的基本流程,可以準確寫出Na2CO3與HCl、H2SO4、NaOH、CaCl2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理解復分解反應的實質。C層級的學生僅需要掌握反應方程式即可,不做過高要求。實際講解中,教師為學生播放關于制堿的視頻,引導學生結合視頻內容,在滿足探究主題的前提下開展相應的探究活動。化學與實際生活間的關系較為緊密,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家中常用的堿面,拉近學生與實際生活間的距離,接著提出問題:“想要利用氯化鈉溶液制取Na2CO3還需要哪些原料?”此時為引導B、C層級的學生思考問題,要求學生將答案小聲告知教師,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在學生回答完畢后,引導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分享彼此的觀點。對沒有在一定時間內給出答案的學生,教師要結合其所處層級,啟發學生思考。例如,引導B層級學生從元素的角度分析,給C層級的學生兩個選項,CO2和H2O2,這一過程體現出教師對各個層級學生的重視。
(二)靈活運用多種課堂練習方式
所謂靈活的課堂練習方式,指的是教師所設置問題的解答方式可相應調整,將屬于某個層級的問題交由其他層級的學生解答。例如,要求處在A層級的學生研究B、C層級學生的問題,有助于提升其做題速度,使學生收獲自信心,在之后的合作交流中能夠發揮出領導者的作用,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由于B、C層級的學生在長期處理簡單題的情境下很容易喪失深度探究的欲望,教師可適當邀請該層級的學生給出探究意見,鼓勵其朝著更高層次的方向努力,可增加積分制和小禮物獎勵等激勵政策,幫助低層級的學生建立學習的信心。
(三)作業分層
課后作業是化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根據分層教學法的原則,教師需要根據課上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表現對課后作業進行分層,保證布置的作業能夠幫助優等生和中等生在原先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深化拓展;對學困生,教師布置的作業應該保證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著重于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幫助學生增加學習熱情,樹立學習自信。例如,教師在教學“溶液的形成”這一課時,作業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來分層布置,如學困生的作業內容為:溶液的定義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存在什么溶液?中等生的作業內容為:在家中進行簡易實驗,以水作為基礎溶液,觀察在融合食用油、洗潔精這兩種物質后的反應,然后觀察這三種物質混合后的反應,并且進行詳細的記錄;優等生的作業可以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化學能力。
結論:
綜上所述,在初中化學課程的開展中,教師要積極引入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細致研究學生現階段的發展情況,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表現,設定相應的發展目標,積極引入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精準定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應用方面的能力,提升對化學知識的感知力度。同時,應用合作探究和分層教學的辦法,體現出不同層級學生的價值,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度,進而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于濤.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化學分層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6):276.
[2]李樹娟.分層教學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才智,2020(16):125.[3]安玉珍.初中化學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的必要性探析[J].基礎學科,2019(7):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