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本質上來講,高中美術課程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美術作品的繪畫技巧以及鑒賞方法,還需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思維認知,從多元化的角度理解美術作品的真正內涵。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并沒有基于學生的實際學情開展教學工作,或者部分教師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無法科學合理地開展鑒賞活動。因此,文章重點分析高中美術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高中美術;審美能力;教學;策略;提升
作者簡介:夏正忠(1979—),男,連云港市海濱中學。
高中美術課程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要想科學合理地開展高中美術教學活動,教師首先需要把控好美術教學課堂的全過程,引導學生重構審美心理結構,根據實際教學現狀分析原有教學方式的不足。
一、審美能力分析
從本質上來講,審美能力是一種心理活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之所以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以及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因為他們在特定時間將某些知識以及某些技巧內化于心[1]。審美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鍛煉而成的,需要學生長期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才能夠提高審美能力。審美能力從內容上來講,分為形象記憶力、色彩鑒別力、視覺想象力等多種能力,學生只有做到各項能力協同運用,才能夠切實提高審美能力[2]。
二、美術學習對高中生審美心理結構的影響因素
(一)視覺感官的個體差異
學生能夠正確欣賞美術作品的前提在于對色彩、線條以及明暗等具有較強的視覺敏銳性。但從實際角度來看,少數學生難以通過足夠的視覺或觸覺等感官活動欣賞、理解美術作品。并且不同學生家庭背景以及個人經歷各不相同,不同學生的視覺感官存在差異性,因此審美心理和審美結構各不相同。
在高中美術教學活動開展期間,學生視覺感官的個體差異首先體現在對形式關系、空間關系等敏感度不一致。教師詢問學生如何感受美術作品時,每位學生的回答內容往往各不相同。例如,部分學生偏好于從美術作品造型角度深入理解作品表達的內涵,部分學生喜歡從色彩明亮程度以及色調柔和度等方面進行分析,部分學生還會對比作品內容與現實生活中的實物。因此,學生群體的視覺感官個體差異會導致學生在實際學習期間審美想象以及審美感知各不相同。
(二)審美個體差異
從本質上來講,審美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不同學生的審美需求各不相同,少數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以消遣娛樂為主,這些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因此需要在某一時間段內通過欣賞美術作品緩解自身壓力。部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以內心感悟為主,這些學生通常對藝術具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希望通過欣賞美術作品提高自身審美技能以及創作技能,而部分學生欣賞美術作品以期自身能夠得到全面發展。消遣娛樂是低階審美,內心感悟則對學生美術學習要求較高,而全面發展則是高中美術教學活動的重要方向,也是學生最高層次的審美需要。
(三)藝術傾向的個體差異
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社會不同發展時期的繪畫作品以及藝術創作形象各不相同。受到興趣愛好以及心智水平的影響,每位高中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都會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究。如部分學生喜愛美術作品的平面之美,部分學生喜歡美術作品中涉及民間工藝品的實用之美,部分學生還會對美術作品深入思考其中的各種細節或進一步探究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因此,藝術傾向的個體差異會對高中生審美心理結構產生一定影響[3]。
三、高中美術教學現狀分析
(一)機械接受美術知識,忽略鑒賞主體地位
美術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高中美術不僅僅是繪畫課程、鑒賞作品課程,更是藝術享受課程。但是從實際教學來看,很多學生僅僅將美術課當作娛樂課,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充分重視美術知識的學習。少部分學生對于具有抽象元素的美術作品雖然具有較強的學習興趣,但僅瀏覽了幾分鐘便去做別的事情,因此在課堂上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型學習狀態[4],即便美術教師要求學生完成某些教學目標,他們也只是機械性地開展學習,難以與教師保持良好的溝通,無法形成良好的審美體驗。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美術教師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論是美術作品鑒賞課程還是繪畫課程,教師都需要充分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認識到自己是在鑒賞美術作品,而不是機械性地接受教師講的美術知識[5]。
(二)學習負擔過重,無暇顧及美術知識的重要意義
衡量一所學校教育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該學校的升學率,而升學率又與學生高考成績有關。這就使得部分學校過于看重學生的文化課成績,而對于美術課這類非考試學科并沒有制訂嚴格的教學制度。同時,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對于美術課的認知存在偏差,也就無暇顧及美術知識的重要意義。雖然應試教育理念正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而逐漸削弱,但是部分學生和教師依舊存在過于關注文化課成績的現象。此外,由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倘若學校僅僅為學生提供一學期的美術課程,將很難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6]。
(三)學生審美水平參差不齊
高中美術教學質量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審美水平參差不齊。美術課程本質上是藝術文化課程,既突出了文化性質,又突出了人文教育。但是,由于高中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導致他們的審美能力各不相同。對美術知識感興趣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鑒賞水平通常較高。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越來越大,可能會導致后續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水平出現兩極分化,最終導致部分學生藝術創新意識以及審美能力缺失[7]。
四、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措施
(一)通過欣賞美術作品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
教師首先需要讓學生充分感受美術作品,了解美術作品的外部形象。例如,學生需要從構圖、線條、用筆、用色等角度理解作者的繪畫手段。通常來講,部分美術作品由于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可能會讓學生在欣賞初期感到興奮或悲傷等[8]。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教師必須注重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得學生對該作品感興趣,然后教師再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內涵的理解[9]。以“石雕藝術”一課為例,學生在鑒賞石雕藝術時看到兵馬俑的圖片,會被兵馬俑這種技藝精湛的人像雕塑所吸引,對我國古代工匠的技藝感到欽佩。教師如若讓學生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那么學生在欣賞初期可能會對纖夫產生憐憫之情,而這一情感又與作者產生共鳴。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教師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進而有利于學生開展后續鑒賞活動[10]。
(二)通過欣賞美術作品提高學生對美的想象
能力
學生對某件美術作品的第一印象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基于自身的認知和思維能力構建而成的。因此,要想引導學生讀懂作者的精神世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背后的真正內涵,教師就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充分提高學生對美的想象能力,使學生能夠結合美術作品中的各類元素在腦海中進行加工再創作,以此來形成獨特的理解。以《巴爾扎克像》為例,教師應引導學生想象,究竟是什么樣的事情能夠讓一位老人徘徊在黑夜中。學生基于自身認知和查找資料,最終了解到這座雕像的真正內涵是人要具有探索、拼搏、奮斗精神。此外,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以及對美的想象能力。
(三)加強師生互動交流
不同于其他學科,美術教學活動開展期間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課堂高效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高中生的思維認知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發展初期,同時他們的審美能力也處于發展階段。當前,美術課程的主要教學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正確參與審美活動,培養審美能力。教師需要在美術教學期間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以及體驗,引導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發現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以此幫助學生在審美中實現精神的升華以及心靈的洗滌。
當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教師可結合相關的音樂或者舞蹈,幫助學生從視覺、聽覺等多個維度加強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教師還需要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了解學生的審美心理,幫助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美術知識。
此外,教師還需積極調節課堂教學氣氛,通過向學生提問或與學生共同探討的方式將學生帶入美術作品當中。教師要結合不同美術作品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問學生,要求學生自主分析思考并完成相關學習活動。如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前首先可引導學生自主瀏覽美術作品,在此期間教師不應為學生設立具體的學習目標。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真分析美術作品的構圖。最后,高中生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上與成年人都十分接近,并且在上課過程中能夠結合自身思維認知判斷教學內容。因此教師也需要結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為其提供合適的教學內容,通過與學生加強溝通交流,避免學生出現僅僅對美術作品的表面進行鑒賞的現象。教師需要引導每一位學生積極發言,在此期間關注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認識,對于部分不明確的問題需要與學生共同探討。師生互動交流能使學生感受美術作品的形象美、形式美以及內容美,從而讓學生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能夠獨立評價并說出某一幅美術作品究竟美在哪里。
(四)借助信息技術優化美術作品欣賞形式
通常來講,美術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美術作品,但是這種教學方式長期下來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還會讓部分學生認為美術課程僅僅是一門看圖說話的課程。因此,教師需要更好地使用信息技術來教學。例如,學校可購置一批虛擬現實設備,教師在講授相關美術作品時可利用虛擬現實設備讓學生體驗作者的心路歷程,同時教師還需要借助音響、電子屏幕等相關設備,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學生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多感官協同學習,能夠更好地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審美能力。此外教師還需依托線上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輔助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利用課后以及寒暑假通過線上教學平臺欣賞教師提供的美術作品圖片,不斷強化自身審美能力。
(五)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素養
學校不僅僅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更是一座研究室,而教師則是研究室中的研究者。因此,美術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與其他教師共同探討之前教學存在的問題,通過與其他教師合作探究學習優秀的教學方法,深入了解學生的學情以及思想認知,從而成為一名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工作者。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首先應培養學生的感知以及想象能力。其次,教師利用計算機以及虛擬現實設備等豐富學生的美術作品欣賞形式。最后,教師需要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深入了解學生的學情。
【參考文獻】
[1]劉茜.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探討[J].課堂內外(高中教研),2021(06):112.
[2]謝姍.高中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方法[J].科學咨詢,2021(09):199.
[3]苗菁菁.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策略探討[J]. 美術教育研究,2022(03):184-185.
[4]邱尚文.高中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探究[J].讀與寫,2022(09):190-192.
[5]齊進.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芻探[J].成才之路,2020(32):62-63.
[6]伏云.高中美術欣賞課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J].甘肅教育,2020(09):142.
[7]羅朝勇.淺談高中美術教育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07):668.
[8]寇永東.高中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58):133-134.
[9]莫仁金.淺談高中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措施[J].速讀(上旬),2017(02):97.
[10]吳利清.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中外交流,2020,27(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