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靜
摘 要:本文論述了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新環境下,為了防止脫貧后返貧,構建政、校、企合作模式,文章分析了政、校、企三方融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 脫貧攻堅 政校企合作
1 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扶貧開發作為黨和國家的政治方向、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大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國完成了現行貧困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減貧規模和速度的奇跡,為其他各國脫貧攻堅提供了可借鑒、可實施的寶貴經驗,助力全球減貧事業,為全球貧困地區全面脫貧作出了重大貢獻。國際社會消除貧困的經驗充分證明了教育對改善貧困的積極作用,職業教育在其中發揮了高效、便捷的強大動力,“職教一人,脫貧一家。”職業教育在構建貧困治理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通過職業教育增強貧困群體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我國扶貧脫貧戰略及政策的重要內容,有效的職業教育支持也將是我國后脫貧時代反貧困戰略的重要部分。[1]
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結合目前鄉村振興戰略前提下,政、校、企三方聯動,除了消除貧困縣(區)思想意識落后、經濟基礎條件差、生產力落后等因素以外,還要緊密合作,打造合作新模式,促進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培養引進技能人才,促進扶貧成果轉型發展,成為解決貧困縣(區)脫貧后不返貧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
2 構建政、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在國家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新環境下,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經是防止脫貧后返貧和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推進貧困縣(區)、優秀企業產業、高職院校深度合作,創造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鑒于此,提出政企合作、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基本框架和構想,建立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合作的模式,推動鄉村振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
搭建由政府組織協調,高職院校牽頭,企業聯動,校企聯合培養的校、政、企三方互動互聯的新型合作模式。
院校和政府、企業雙向互動:一方面,高職院校培養復合型優秀技能人才輸送到政府和企業,滿足政府、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和企業的人員可以到高職院校開展短期培訓,學習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行業領域內最新的行業和技能標準,應用于工作實踐。
企業和政府、院校雙向互動:企業結合自身實際和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建設需要,投資、開發有利于本地經濟建設發展的產業和項目;企業與高職院校結合,開展校內實驗、實訓和產業基地建設,為企業培養企業需要,崗位融合度高的高質量員工。
政府和企業、院校雙向互動:貧困縣(區)政府創造有利于人才、企業產業發展的良好就業環境和營商環境;高職院校為政府輸送發展地方經濟的優秀技能人才,企業為貧困縣(區)帶去項目和解決當地貧困人口就業問題。
綜上所述,政、校、企三方互動互聯的新型合作模式對于培養優秀人才、促進企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 政、校、企合作模式對產教融合和鄉村振興的積極意義
構建校、政、企合作發展的模式,對于培養優秀人才、促進企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校、政、企三位一體的發展過程中,學校承擔培養適應當前經濟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的責任,為社會和企業培養適應性強、創新性好的優秀人才;政府承擔營造學校和企業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制定有利于人才、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企業承擔社會經濟發展和吸納社會人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社會責任,增強產教融合,使產教融合的成果在實際中應用。
3.1 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統籌規劃政策合力
我國目前的產教融合政策在實施開展的過程中,由于涉及到了多個行業的主管部門,還并未形成一個政府、企業、學校各司其職,各負其職的新模式,共同進步發展的全新局面,仍然存在政策激勵并未同步,保障服務并未到位,管理權限的邊界并不清晰,協同力度各不相同等問題,比如許多中小企業的機構中大部分都存在缺乏高校和企業以及科研機構等機構的對接渠道等。面對這類問題,只有不斷加強對制度的創新,完善頂層設計,突出統籌規劃的引領作用等,緊緊圍繞培養高質量人才服務發展的核心任務,盡快消除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隔閡和障礙,避免相關政策出現真空區域,形成強有力的政策合力,才能幫助產教融合政策提供高質量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3.2 加強人才吸納和培養渠道,創新新型教學模式
通過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的模式能夠加快產業發展的步伐,與高校拉近距離,企業能夠給高校學生提供實習的場地,同時還能讓學生參與到整體的生產實踐過程中;學校將教學內容與項目生產研究的內容進行有效結合,根據具體的要求完成各項任務,以此來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育人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創業能力以及自主創新的意識,同時還能幫助教師實現教學和實踐相結合的進一步深化改革。通過企業中真實的實習過程,能夠有效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遇到的技術困難,提高教師教學實踐能力,創新更加新型的人才培養教學模式。
3.3 幫助企業提高經濟收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企業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給高校育人提供了建設性的參考建議,學校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展開具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企業競爭力。高校給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人才方面的支持,還是培養了一批批具有職業素養的人才,給企業發展帶來更多經濟收益的同時還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4 校、政、企業三方融合存在的問題
政府對校企合作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還沒有建立科學完善的校企合作教育政策與制度體系,也沒有配套校企合作對企業和學校的獎勵方式,對校企合作中的企業、學校利益均保護不夠,沒有制定專門的制度來明確劃分校企之間的權、責、利,沒有專門的校企合作機構來負責協調、監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作,致使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主管單位、勞動部門、教育部門的支持力度不大,統籌協調不暢,難以獲得相關部門的充分支持,推進難度較大,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居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均不明顯。
高職院校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雖然積極尋求構建穩定、長效的合作模式,但是由于高職院校受國家政策和地方政府制約因素較多,沒有成熟的校企合作保障方式,也沒有相關的制度、條例把校企合作列入法律保障的范疇之內,沒有制度和法律來制約雙方的合作行為,表現出的社會現狀是,學校積極參與,熱情高漲,企業消極應付,主動性差,長此以往,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無實質性合作內容,致使校企合作僅呈現于框架協議層面,無法開展更深入的合作。
目前,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中,凸顯出一些問題。在教學和科研領域方面,校企融合度不高,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科研方面,企業和高職院校沒有足夠的人員和精力共同制定詳細的計劃方案,加之校企之間沒有完善的監控制度,致使企業不可能真正融入其中,以致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的崗位需求無法完全匹配,而企業在人才培養和教學科研方面也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在校企雙方合作的過程中,由于權、責、利邊界不清,實施細則界限模糊,導致校企雙方特別是企業一方無利可圖,校企雙方深度合作處于“雞肋”的尷尬境地。
5 校、政、企新型合作模式實施策略
5.1 政策支持,完善制度,統籌協調
5.1.1 政策支持
貧困縣(區)政府對產教融合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制定相關積極有效、能落地,切實能給高職院校和企業帶來實實在在好處的產教融合優惠政策鼓勵校企合作。比如:給予高職院校以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在配套經費、辦學場地、實驗、實訓設施的投入上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政府投入;鼓勵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把開展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作為考核企業的指標之一,督促企業發揮社會責任和義務。對于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知識產權以及政策上的優惠和鼓勵。
5.1.2 完善制度
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要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明確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高職院校和企業兩者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產生的科研成果權益歸屬、產生收益利益分配、虧損責任、違約責任劃分等,以合同或者協議的形式來明確各自的權、責、利。[2]通過法律法規、制度、合同、協議、考核、評估等形式來約束雙方的合作行為,提高合作的自覺性,維護各方的共同利益,使合作得以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
5.1.3 統籌協調
政府要積極協調學校與企業的利益,做好橋梁紐帶作用,一是統籌協調,積極協調各方資源,制定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鼓勵行業企業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高等職業教育。二是宏觀指導。政府在校企合作辦學的方向、合作內容、財政經費投入等方面應發揮宏觀指導作用,同時又充分尊重校企雙主體辦學的自主權,切忌越俎代庖,避免介入管理事務。[3]真正做到政、校、企一盤棋,政府宏觀統籌和居中協調,校企聯合具體實施,共同化解合作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共同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5.2 校企共建,共生共贏
企業和職業院校都要盡可能地結合雙方的優勢資源,最終實現利益共享。
5.2.1 共建實訓基地,聯合人才培養
學校人才培養要根據社會需求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作為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為了保證高職院校和企業產教融合的教學質量,在校內外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共同制定實踐教學環節課程的制定與實施,并邀請企業對理論教學內容提出指導性的意見或建議,在培養過程中,校企聯合培養,充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企業對人才的具體需求,共同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和企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4]
5.2.2 側重實踐環節,提高職業素養
學校要側重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根據企業工作內容和崗位有針對性的開展人才培養,結合當前推行的1+X證書認證,抓好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和企業頂崗實習環節,通過頂崗實習環節使學生對所學基礎理論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提高理論認識水平,完成理論和實踐高度融合,完成理論和實踐相互指導和提高。減少企業的再次培養成本,盡可能讓學生盡快適應工作崗位,做好從學校學生到企業準員工的角色轉換和崗位無縫銜接。
5.2.3 創新培養模式,差異化培養人才
由于企業各崗位存在差異性,為了精準匹配企業的崗位需求,更好地培養適合崗位需求的人才,校企共建訂單班或者定向班等,建立以崗位需求為基準的產教融合新模式,實現高職院校人才的差異化、科學化培養。例如: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就業崗位包括智慧物流、倉儲配送、貨運代理、采購與供應鏈管理等崗位,可以根據合作企業的崗位人才需求開展訂單人才培養,緊密結合企業急需的人才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共同制定和實施,同時重視企業文化融入課堂,在校期間開展未來職業人的責任感、忠誠度、抗壓性、誠信教育,把企業文化滲透到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課程始終,讓學生認同企業文化和成為職業人做好心理準備,為學生更好地融入企業發展做鋪墊,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社會適應性。
5.2.4 開展校企雙實踐,打造雙師隊伍
為了使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更好地實施,育人目標和觀念高度一致,學校和企業都要開展教師和企業員工定期培訓和掛職,雙向交流實踐活動。學校選派優秀教師發揮教學、科研優勢,到企業開展行業基礎知識培訓,帶領企業開展科研工作,推廣科研成果,運用于企業實踐,給企業帶來收益。企業給教師提供掛職鍛煉機會和場所,教師通過參與企業的科研和技術改革,提高了自身實踐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彌補校內教師實踐能力較差、行業經驗欠缺,與社會行業領域存在知識脫節的現象,使教師由單純的教學型轉變為教學、實踐、科研多面手,實現一專多能。而企業可以向合作院校積極推薦本企業的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能授課的行業領域專家和企業管理人員到合作院校擔任兼職教師,改善院校師資隊伍的結構,增強學校師資力量,加快學校“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5.2.5 校企共贏,合理利益分配
為了保證校企雙方的長期合作關系和合作主動性,要通過法律建立校企雙方利益的保障體系。[5]
對企業而言,首先,校企合作后,企業能優先選聘優秀畢業生,保障企業的人力資源;其次,能把校企合作的技術創新及科研成果順利轉化為企業效益;校企合作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比如政府可以給校企合作企業減免稅收,獲得政府補貼,校企合作收益能按投入比例分成;最后獲得良好的社會聲譽,為企業樹口碑和創建知名度打好基礎。
對高職院校而言,首先,學校可以依托企業改善實驗實訓設施設備,擴大了校內外實訓基地和場所;其次,可以引入企業實戰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家來共同指導和培養學生;最后,能獲得政府或企業部分科研經費支持,能把成果轉化成經濟效益,服務社會經濟。
本文為酒泉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度校級科研項目“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新環境下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戰略性研究”最終成果,項目編號:jzky[2020]-9。
參考文獻:
[1] 張勁英,陳嵩.“后脫貧時代”職業教育如何行穩致遠[J].教育發展研究,2021.11.
[2] 洪霄.推進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29期第32卷,總663期,59-61.
[3] 陳春法.制約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問題及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2月第35卷第2期,59-61.
[4] 李靜.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創新機制研究[J].科教文匯,2021 年第 22期,總第 538期,138-140.
[5] 屈璐.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企業角色定位的實證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21年第4期,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