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英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語文教育規律,是培養學生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下,通過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能夠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融入,使學生更加懂得愛親、敬長、親友,理解修身、齊家等優秀文化,將優良傳統道德精神發揚光大,養成健全人格,形成健康心理。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華夏先哲們的無窮智慧,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和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重要意義。現行統編教材,不僅有豐富的漢語言文字文化,還有傳統文學、人文歷史、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等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素材。將小學語文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有效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那么該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實現教育教學效果最優化呢?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建立多元課程形式,加強認知體驗
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不僅能發展學生的文化品格,讓他們樹立起良好的文化意識,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他們的德育水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使其受到感染、熏陶,教師應基于學生的認知基礎,構建多元課程,用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加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深化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用心篩選適合的視頻錄像素材,用視頻錄像豐富課程建構,陶冶學生情操。其間,為了向學生滲透良好的文化思想,教師要注意帶領他們深入解讀文本內容,深入思索其體現的情感,拓展聯想相關文化知識。同時,課程體系建構不能局限于語文課本,要有選擇性地為學生提供《三字經》《論語》《戰國故事》《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等課外學習素材,增加他們接觸中華傳統文化的機會。
二、改變教學組織方式,促進理解感悟
在教學中,為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要改變以往“講授法”的教學組織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組織適合的課堂教學活動,于朗誦展示、課本劇表演、角色體驗、故事講述等豐富的課堂組織形式中增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悟,加深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其中,在課本劇表演課堂活動組織中,可以“演繹中華經典,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活動。活動中,為學生推薦適合的課本劇表演劇目,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要表演的劇目進行展演,以全新的形式演繹傳統文化,通過表演讓其他同學感受到崇高的道德內涵和豐富的道德情感。課本劇表演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悟,為了激勵學生傾情演繹課本劇,教師可精心設置一些獎項,以激勵學生主動走上舞臺,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展演活動中。故事講述課堂活動組織中,教師還可精心設計三分鐘的演講環節,引導學生用心搜集蘊含豐富傳統文化的經典故事,用一口普通話、一顆中國心講好故事。講故事過程中,將打造一個良好的傳統文化傳承氛圍,引導學生與傳統文化展開“深度溝通”。課堂上,還可圍繞孝、仁、禮等內容設計主題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有序、清晰,學生易于進行學法遷移,教學主題理念則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逐漸深入學生內心,使之受到影響和教育。
如在《景陽岡》一課的教學中,為增進學生對武松身上勇敢無畏、豪邁倔強的優秀道德精神的體會。課堂上,教師可先為學生播放《好漢歌》,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再組織學生自主理解課文思路,細讀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當學生理解了課文中人物形象以后,為他們布景,向他們提供武松的古裝衣著、頭巾、哨棒和扮老虎的披風、頭飾等道具,邀請學生分別扮演成武松、店小二、顧客和老虎的角色,展演課本劇。學生將情境再現課文中對酒館內三、兩個客人在飲酒、閑聊等場景的描寫,直觀展現武松打虎精彩段落,用“閃”等動作表現武松勇敢無畏、智勇雙全、有勇有謀的優秀品質。學生在準確表演的同時,也能促進自身對武松這一歷史人物的體會,可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探究古典名著的興趣,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三、豐富運用互動內容,突出語用理念
為了讓中華傳統文化“落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性格品質,課堂上,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運用互動環節,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展示平臺,以促進他們高效吸收中華傳統文化。如在教學古詩詞時,可構建詩詞創作環節,鼓勵學生擴寫、補寫、改寫詩詞內容,將古詩詞與習作訓練有效結合,提高學生讀寫轉化的能力。同時,考慮到學生在詩詞創作中往往缺少形象感,教師可精心設計給畫面配詩的創作環節。在這個環節,為學生出示形象的圖片,請學生看圖悟詩。其間,向他們提出一些問題:“圖中包括了哪些形象?圖中的形象有哪些特點?圖中的形象有哪些內在聯系?你由圖片聯想到了什么?”在問題的激發下,學生將認真捕捉圖中意象,再深入挖掘畫面中的意蘊,能夠較好地完成給畫面配詩的任務。通過多次給畫面配詩的演練,學生將熟練進行古詩詞傳統文化創作,能使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更高效。課堂上,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續寫故事,于創新創作中運用中華傳統文化,展示中華傳統文化創作成果……在展示平臺搭建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一個相關主題,鼓勵學生進行隨筆創作,展示自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不同理解。
例如,在《江南春》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了解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增進他們對自然美的感受,讓他們入情入境,在讀中感悟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以及廣闊、深邃和迷離。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學生品讀完古詩,理解了詩意以后,教師可為他們搭建一個展示平臺,引導他們應用自己所掌握的漢語言文化將古詩改寫成200字左右的作文,科學組織語言,從聽覺、視覺、觸覺幾個角度描繪詩人對事物的觀察,把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出來。詩詞內容改寫中,有的學生這樣寫道:“春天到了,詩人走在江南的街道上,盡情欣賞著江南美景。一棵棵大樹長滿了嫩綠新芽……”還有的學生這樣改寫道:“已是陽春三月,江南早已草長鶯飛。草木凋零了一冬,嗅到了春的氣息……”通過活動,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牢牢掌握并靈活應用詩中的漢語言文化。
四、創設賦權增能,培養組織素養
為激發學生多方潛能,教師要賦予他們一定的權力,鼓勵學生在特定角色扮演中自行組織中華傳統文化體驗活動,以豐富他們對文化的親身體驗。創設賦權增能時,可賦予學生廣播員、記者、講解員等不同角色的權力,引導他們針對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展開宣傳。在學生扮演廣播員、記者、講解員等角色時,教師要引導他們帶領大家共同走進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世界,共同了解雕塑、木刻、版畫、陶瓷等精美的民間工藝,共同欣賞戲劇、評書、國畫、皮影等民間藝術,共同講述中秋吃月餅、端午賽龍舟、元宵鬧花燈等獨特的風俗習慣,從中認識到傳統文化需要代代相傳,進而使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傳承意識。同時,在訓練學生的文化組織能力時,教師可專門設置一個“教師小助手”的崗位,請學生協助老師傳達中華傳統文化學習任務,組織相關教育活動。如請“教師小助手”負責組織古詩文競賽等傳統文化傳播活動,師生共同領悟經典的傳統文化,打造良好的古典文學氛圍。同時,可請“教師小助手”帶領大家共同繪制傳統文化主題的黑
板報、手抄報,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體驗,使其自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另外,還可創辦閱讀興趣小組、詩歌朗誦小組等,請學生自行在小組范圍內組織相關學習活動,讓他們受到較好的文化熏陶。詩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形態之一。日常教育活動中,教師可精心組織“詩歌朗誦小組”,賦予某位學生小組長的權力,請各個組的小組長自行組織詩歌朗誦活動。其間,有的小組為了增加詩歌朗誦觀賞性,體現本小組的綜合素養,將組織小組成員用PPT、燈光、配樂等手段烘托詩歌朗誦氛圍,以領誦、全組齊誦、表演朗誦、配樂誦讀等不同方式有感情地朗誦《浪淘沙(其一)》《書湖陰先生壁》等古詩,以弘揚經典。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創設賦權增能,學生將通過詩歌朗誦活動的組織,自覺繼承和弘揚祖國詩歌文化。
五、實施多元評價,提高思辨能力
多元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做出深刻思辨,獲得良好的中華傳統文化學習體驗。實際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成為一個“思想者”,可開展“說一說”的評價活動,改變以往單純聆聽教師講解的教法,鼓勵學生成為“講述者”,大膽評說歷史人物的功與
過、歷史事件的重大意義、民風民俗存在的價值等,以激活他們的思辨能力。同時,可利用課前三分鐘,精心安排“講一講”的活動,于講述活動中鼓勵學生發表自己對課文的評價。另外,也可精心設計“評一評”“辯一辯”等豐富的評價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評論,主動進行思辨。其中,在“評一評”評價活動中,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文等篇目,再鼓勵他們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并繼續了解與古詩文相關的繪畫、書法、建筑等藝術,拓展學習古代戲曲、對聯、謎語等民族文化。當學生學習完傳統文化知識以后,教師可針對他們的學習過程、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傳統文化知識積累等展開評價,以促進學生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在“評一評”環節,要注意以激勵性評價為主,以更好地點燃學生中華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激勵他們熟練誦讀更多傳統文化作品。在“辯一辯”評價活動中,可為學生設計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辯論主題,再鼓勵他們深入思索,展開激烈討論。豐富多彩的評價活動能啟發學生主動思辨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話題,提高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鑒賞。
六、結束語
為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豐富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體驗,我們要建立多元課程,改變以往的教學組織方式。同時注意豐富應用互動內容,并創設賦權增能,有針對性地實施多元評價活動,高效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真正在學習祖國文化知識的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并將之傳承、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陶素潔.論小學語文教學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J].下一代,2019(6):1.
[2]趙莉.中華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課程融合的實踐探究[J].教育革新,2019(6):44.
[3]孫小娟.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和傳播探究[J].考試周刊,2019(61):1.
[4]馬國福.小學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親切感[J].國際教育論壇,2020,2(7):67.
[5]王建青.研究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作家天地,2019(18):28-29.
[6]吳聰娣.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育人價值[J].教育觀察,2020(35):3.
388050033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