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楣
摘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是每一個家長的責任,也是教師的重任。良好的習慣并非一朝一夕養成的。小學教師要做好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可以利用學校德育活動,培養學生行為習慣;從細節處著手,找準養成教育的契合點;重視家校合作,開展家校聯動活動,加強家校聯合教育研究等教育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德育活動;養成教育;家校聯合
祖國把未來和希望寄予青少年,青少年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代表著新時代中國的社會風氣和國民素質。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兒童應該從自身的活動中學習,教學應該從兒童的經驗和生活出發。”即生活是培養兒童最好的場所,教師應該學會從生活中取材,將教學與生活相融,以學生習慣的活動方式作為教學內容,能夠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從而增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暢游在知識的海洋中。
一、學校開展德育活動,培養學生行為習慣
小學德育為小學生提供真實的生活世界,連接課程與生活,以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體驗和領悟,賦予課程教學生活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由此可知,德育對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意義。因此,學校可以開展德育活動,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
(一)打好基礎,養成良好的習慣
要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學生初入學起就要引起重視,并為學生奠定禮儀教育基礎。禮儀教育在于讓學生“明理知儀”,即既要學習禮儀的理論知識,明白禮儀的重要性和意義,也要將理論化為行動,要學練結合,熟能生巧,最后成為習慣。因此,在禮儀學習中,教師要做好示范,規范動作,讓學生學好禮儀,練好禮儀,最后養成習慣。
例如,在禮儀教學中,筆者可以在班上隨機挑選一名學生上臺扮演教師,再由筆者扮演學生,于是,筆者和這名學生在講臺前示范“學生與教師見面打招呼”的禮儀,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互換表演示范,能夠讓其他學生有較強的代入感,也能夠將禮儀教學課變得有趣,激起學生的興趣和表演欲,學生都紛紛舉手表示想要上臺進行角色扮演的禮儀示范。這樣的教學課堂既生動,又高效,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開展班級活動,鍛煉學生能力
開展班級活動也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一種方式。班級活動既能凝聚班級活力,又能在活動的開展中,挖掘學生各方面的潛在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獲得滿足感,繼而更努力地鍛煉自己的能力,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筆者曾在班上開展了一次以“牽手誠信,領悟愛與責任”為主題的德育活動。活動基于教育學生愛護學校讀書角的圖書,筆者帶領學生來到圖書角,將破損的圖書展示在學生面前。于是,學生自主地在讀書角展開了主題活動的討論,最終決定拯救破損的圖書。如,有的學生找來干凈的報紙制作封面,并用鋼筆在封面寫上書名、作者;有的學生認為不僅要對圖書進行“救助”,更要提醒其他的同學愛護圖書,于是他們自發制作了一張“愛護圖書,分享閱讀”的海報張貼在讀書角入口處,以作提醒。
二、關注細節,找準養成教育的契合點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在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中,教師要注意細節教育。正如韓非子所言:“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細節對學生習慣養成的教育起重要作用。
(一)循序漸進,從小事做起
小學生年齡小,因而對事物的認識不夠深入。所以,教師在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時,切勿拔苗助長,要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教學要循序漸進,先從小事做起:如從學習用品的擺放、坐立姿勢,到作業、書寫的規范、進出門的禮儀……小到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環節都進行訓練;每學期有計劃地確定一個教育主題,有計劃、系統地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行為習慣養成教學要有針對性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自律性不強。因此,教師在進行養成教育時,不要一味地對他們提要求,抓完成率,要主張方法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如:開運動會或是外出參觀、活動,教師要把愛護環境衛生這個要求具體化為“每個同學帶個塑料袋,把果皮紙屑包裝袋等垃圾裝入袋中,帶回來再扔棄”。只要布置學生完成書面作業,就一定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寫字姿勢,時刻提醒學生做到“三個一”(眼睛離書本一尺,胸脯離桌邊一拳,手離筆尖一寸)。從具體、有針對性的要求中引導學生明晰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成長。
(三)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習慣養成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教育中最為實在的一環,是檢驗德育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行為習慣作為最貼近學生生活成長的一種方式,拉近師生距離,能更有效地呈現行為習慣教育效果。
在前文中,筆者以師生互換角色扮演進行禮儀教育,從而激起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引得學生踴躍參與師范禮儀動作,這就拉近了師生的距離。此外,教師還可以和學生打成一片,利用課間或者課外活動的機會,多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愛好、習慣,從縮短行為上的距離到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此舉能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方式、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行為模式,從而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德育質量。
三、開展家校聯動活動,加強家校聯合教育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學校教育要實現學生“和諧全面發展”,離不開“兩個教育者”——學校與家庭的共同協作教育。家校聯合,助力學生校內校外成長教育。教師要多與家長溝通,建立起信任的橋梁,從而獲得家長的支持,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
(一)以誠相待,用誠心架起溝通的橋梁
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離不開家庭教育,學生在家深受家庭環境和父母的影響,所以要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作用。在教師與家長的協同合作中,要搭建信任的橋梁。因而,教師要做到:
1. 在與家長的溝通中,要重視家長的意見,換位思考,尊重與理解家長,多溝通交流,多互動;
2. 在家訪和家長會等各種與家長接觸的活動中,要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如提前準備好學生在校表現情況,包括學習上、活動上、人際交往上,要讓家長看到教師對自己孩子的關心,同時也讓他們充分了解到學生的在校表現情況;
3. 傾聽和重視家長提出的建議。如果建議不中肯,教師要耐心地說明理由,獲得家長的理解,這樣有助于教師后期的溝通管理工作,同時也能讓家長感受到教師的重視。
(二)充分挖掘家庭教育潛力,發揮家庭教育作用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因而,家庭對于學生的影響作用不可忽視。在教育中,家庭環境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尤其是行為習慣的培養。當前,家校合作共育已成為熱潮。教師能夠獲得家長的幫助,教育效果將事半功倍。因而,探索一條家校合作養成學生行為習慣的教育路徑迫在眉睫。充分挖掘家庭教育潛力,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家校協同合作,能夠給教育帶來積極的教育作用,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為此,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僅教師要充分開展學校德育活動,培養學生行為習慣,從學生細節處找準養成教育的契合點,更要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構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鄔志輝.現代教育管理專題[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3]周曉紅.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