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鋒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能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是檢驗教師的教授情況,也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知識點的一個重要標準。而小學生正處于發育階段,空間及邏輯思維非常薄弱。如能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就有助于學生理解,更有助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運用線段解決問題恰好是這方面的技巧之一。有很多數學問題,如果教師一味地從字面上去分析講解,用抽象的語言來描述,即使教師講得口干舌燥,而學生卻未必能理解。然而,線段圖以其普遍性、形象性、多樣性的特點可以幫助學生輕松、愉快地解決復雜關系的實際問題,這也是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是教學實踐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線段圖;自主;方法策略
一、探析線段的普遍性
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教材從二年級開始安排線段初步認識的教程。在其往后的小學教材中雖然沒有對線段做進一步的講解。但是從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幾何圖形知識點要求來看,無疑是對線段圖的深化,且循序漸進,由簡入繁。線段的運用不僅是學習幾何的基礎,更是解決部分數學問題的有效技巧。生活中隨處可見線段,如,高度、寬度、物體的棱和地圖,等等,它都是線段的演化。可見,學好線段,并能靈活地運用對我們的學習及生活都很重要。
二、探析線段的形象性
線段是小學生學習的好助手。“兩點一橫”能把很多的數學知識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簡單明了。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形象化。有效幫助學生快速地解決問題,也促進了學生的理解表達能力。例如,“明明和紅紅有同樣多的鉛筆,如果明明送給紅紅6支鉛筆,紅紅又買了14支鉛筆,那么紅紅的鉛筆支數就是明明的3倍。紅紅和明明原來各有多少支鉛筆?”這道題對于小學生來說讀起來比較長,且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因思維的局限性可多學生讀完題后對此沒有什么印象,更無從下手。如果我們用線段來剖析這一題,如下圖所示:
上圖用線段可以形象地表現出現在紅紅是明明的三倍,因原來明明和紅紅一樣多,當明明送給紅紅6支鉛筆時,紅紅比明明多了12支鉛筆,而不是6支鉛筆,這是難點所在。又因紅紅買了12支鉛筆,所以紅紅比明明實際多出了6+6+12=24支鉛筆,即是多出的兩份。求出每份有多少支,可以列式24÷2=12(支),再把12+6=18(支),就可以得出明明和紅紅以前的鉛筆數了。
從例題中顯而易見,運用線段可以把一些復雜的數學問題形象地表現出來,能使問題簡明化,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
三、探析線段的多樣性
“線段”看起來很簡單,但在實際運用中能表現出它的多樣性、復雜性等。用線段來解決數學問題時,可根據數學問題的內容用不同形式線段表現出來,達到更多直觀、簡明的效果。在此筆者列舉三點在小學較為常見的線段圖如下:
(一)單式線段分份圖
在一條線段上通過分份來表示整體與部分之間的數量關系。畫線段分份圖的基本步驟是:先畫出整條線段來表示標準量單位“1”——其次是按題目的題意把這線段分好多少份——然后找出部分量所占的份數——最后標注所求問題。
例如:光明小學五年級(1)班的學生共有45人,其中女生占全班總人數的5/9,女生有多少人?
根據題意可畫線段圖:
以上是總數與部分的數量關系的最好表現形式之一。
(二)復式線段并列對比圖
把不同的兩個量轉化為線段,而后進行對比它們的數量關系。畫復式線段并列圖的基本步驟是:先標好不同數量對象的名稱——其次根據數量對象的量畫出線段,畫線段的同時要注意線段并列在同起點線——然后標上數量及分數——最后找對比的關系。
例如:某商店標價上衣比褲子貴1/3,經售貨員介紹上衣比褲子多30元。那么這套衣服上衣與褲子各多少元?
根據題意可畫線段圖:
以上是上衣與褲子對比的線段圖,從中可以快速地理解題意并解答。如果數量對象有三個以上,還可畫三條以上的線段圖。
(三)線段變換圖
在單式線和復式線段基礎之上進行的變換,多用于解答較為復雜且難于理解的數學問題,它的主要畫法要根據實際數學問題的題意而進行對線段的變換。
例如:一輛卡車和一輛轎車同時從A、B兩地相對開出,兩車在途中距A地60千米處第一次相遇。然后兩車繼續前進,卡車到達B地、轎車到達A地后立即返回,兩車又在途中距B地30千米處相遇。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根據題意可畫線段圖:
觀察上圖,卡車和轎車第一次相遇(即兩車共行駛第一個全程)時,卡車行駛了60千米,兩車第二次相遇時,兩車共行駛了三個全程,則卡車共行駛了60×3=180(千米)。由圖可知,卡車共行駛了一個全程還多30千米,所以用180-30所得的差就是A、B兩地之間的路程。
以上通過線段圖把數學問題進行了簡明直觀的轉化,不僅能幫助教師更好地講解題意,而且可以讓學生快速地理解。
參考文獻:
[1]劉善娜.把數學畫出來[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