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盼
摘要:中職語文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是對中職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基于 “課程思政”的理念,分析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挖掘《我的母親》這篇文章中的思政資源,闡述如何在的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等方面對思政教育融入中職語文教學進行探索實踐。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程思政;老舍;我的母親
語文不僅是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課程,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更是提升學生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因此,語文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以文化人的同時,還應充分發掘語文課程中的思政資源,引導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
一、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
課程思政要求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語文作為中職學校的基礎課程應承擔起以文育人的責任。同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的課程目標第七條提出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而老舍《我的母親》中的家國情懷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應走入課堂。基于課程思政和課程標準的的要求,中職語文教學中有必要融入課程思政。
(二)重要性
國家大力推進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之際,課標將語文核心素養歸納為“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四個方面。課程思政的融入對于學生審美與文化核心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根據馬斯洛的人本主義需求層次理論,提出自我實現為人的最高層次需求,而思政品德對于每個人的自我實現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任務。
二、思政資源的挖掘
老舍《我的母親》這篇回憶性散文,是在1943年其母逝世后創作的。文章按照時間的順序講述了母親的孤苦不易。老舍是其母在四十一歲時冒著高風險所生的,所以老舍生下來后,母親暈過去半夜,雖寥寥幾字,但背后的兇險程度可想而知。母親躲過了高齡產子的危險,但未能躲過生活的不幸。老舍一歲半時,八國聯軍入侵,滿族護軍的父親陣亡,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了寡母的肩上。戰火連天的時代下,寡母為著全家的生計,不僅承受著身體上的勞累,更飽受精神上的摧殘。正是深沉的母愛和母親軟而硬的性格影響了我,讓我在國家危難時刻,勇于挺身而出遠離家鄉,奔赴西南,投身于抗日戰爭的最前線,為國家抗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教學方式的選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教學中緊緊圍繞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教學法的三個關鍵環節,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用合作探究、自主研討、小組交流等教學方式,通過拋出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分享心得、交流思想。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基于課程思政的理念,將文中老舍在戰爭年代中的精神追求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重構了《我的母親》的教學內容,以“戰火重重 母愛濃濃”為中心思想,師生共同賞讀老舍在戰火與母愛交織下展現出的家國情懷。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以導啟思、問題導向、實踐體驗等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適當、合理的引導,實現語文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
(一)在語言品鑒中初步感知
教師拋出“請找出文中老舍于家于國的情感體現的句子,并加以簡單的賞析”這一問題,讓學生分小組對問題進行協作探究,隨后分別就老舍于家于國情感體現的句子通過分享與交流的方法進行分析。
對于家的情感體現的這一方面,學生多能找到“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這一句。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有些同學也能簡單的進一步通過一個巧妙的比喻,用失去根的花草來比喻失去慈母的孩子分析出母親對老舍生命般的重要性,從而分析出老舍對家深深的眷戀之情。對于國的情感體現的這一方面,學生能找到“卻跑西南來”,結合社會環境,學生能夠分析出老舍懷著滿腔熱血奔赴西南,投身于抗日救國的熱潮中去。大部分學生只能單純地分析出作者一心為國這一層面,但是作對母親無時無刻不在擔憂的情感并沒有分析出來。此時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引導,并追問此時一心為國的老舍,對家是毫無牽掛的嗎,這一問題拋出后,很快有學生找到“母親怎樣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這一句,并能順著思路對“可是我不能回去”從情感上分析出老舍想回去陪伴照顧母親的急迫之情,但理智上國家至上的家國情懷自己又不能回去。由此分析出老舍于家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情,于國的舍母離家,一心為國的家國情懷。
(二)在涵泳誦讀中加深理解
賞析理解老舍的家國情懷后,引導學生進一步帶著自己的理解融入情感進行誦讀,并鼓勵其他學生積極進行點評。通過自由誦讀、個別誦讀、播放范讀多種朗誦方法鍛煉學生誦讀能力,同時并結合點評誦讀得失這一小環節,來提升鑒賞品評能力。學生在讀的時候重點把握體現作者家國情懷句子中的詞語,如“可是我不能回去”應放緩朗讀速度讀出作者于家于國兩方面的情感,又如“我怕,怕,怕,怕……”這里作者極度害怕失去慈母的心情幾個“怕”字應讀出層次感。
(三)在情感體驗中領悟內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水到渠成的 進行思政滲透,從而激發出學生的情感,以情感人。
播放《你好,李煥英》中母親對女兒未來期許“我的女兒,我只要她健康快樂”的經典片段,讓學生感悟最樸實無華,但也最真摯動人的母愛。播放《經典詠流傳》由武漢協和醫院醫護工作者合唱的《和你在一起》,通過觀賞當下疫情期間最美逆行者的事跡,幫助學生深刻感受理解當下新時代中如何繼承和踐行家國情懷。兩則視頻的觀賞,幫助學生形象化地理解家國情懷的內涵。
中職語文課程本身便承載著德育功能, 我們應在堅持文道并重的原則上,利用好語文課堂主渠道,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思政教育點滴深入語文教學,真正做到思政教育無處不在。
參考文獻:
[1]徐放,王梅.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學融合的嘗試[J].文教資料,2018(2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