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勝 黃志友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改革;核心素養;策略
在初中階段,化學課程為學生開辟了一個觀察世界與物質的新視角,同樣也為學生帶來了新的學習難題。對此,教師應推進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既要將化學與學生生活融于一體,又要讓學生擁有自主探析與實驗探索的空間,同時還要用信息化資源輔助教學,進而可以達到高效化、智慧化的教學效果。
一、以生活情境為基礎,強化學生辨識能力
在化學學習中,觀察能力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一方面,學生應建立宏觀視角,能通過物質的表象特征、實驗的現象成果等要素分析其微觀變化與化學規律;另一方面,學生也要建立微觀視角,能夠通過了解物質微觀粒子的關系與變化,進而了解化學物質的組成方式、結構特點以及由此呈現的化學性質。通過兩方面的觀察能力,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化學認知水平和判斷意識,能做出更加綜合、普遍、科學的結論,并能從化學視角了解和認識世界。對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重關注學生觀察能力與辨識能力的成長,尤其可以借助情境的呈現效果,聯系學生的實踐生活,進而達到良好的培育效果。
例如在學習“溶液的形成”這一課時,本課是學生全面認識并了解溶液的學習板塊,學生需要通過理解溶解這過程,進而掌握對溶液的認識。在教學時,將學生的生活實踐融入情境創設的過程中,通過引發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并能夠通過觀察總結出相應的成果。首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由動畫制作的情境內容:一位工人在一天的勞作后回到家,脫掉衣服后發現衣服上有很多污漬,由此他開始了回憶,在他工作的過程中,先后接觸了很多化學物質,而后他將衣服用清水泡了起來。這時,筆者便向學生提問:你們分析一下這位工人衣服變臟的原因,并且說一說他將衣服泡進水里后形成的溶液中都有哪些離子?其次,在這樣的情境與問題引導下,學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展開分析與討論。有學生則提出,在融入水中后,溶液中有氯離子、鈉離子等。最后,在學生討論過后,筆者還會要求學生提出更科學的衣服清洗方案,讓學生結合所學的溶液知識,通過宏觀與微觀雙層面的觀察,進而解決生活中的衣服清洗問題。
二、以開放實驗為方法,提升學生創新意識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還應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實驗意識與創新思維,要求學生能根據所學知識和常識判斷,進而設計科學合理的實驗活動,通過猜想、設計、驗證與具體的操作過程,掌握利用實驗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進一步為學生開放實驗課程的形式,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實驗的過程中進行創新與突破。
例如在學習實驗“實驗室制取氫氣”時,常規教學中的化學材料有固定要求,需要采用鋅與稀硫酸進行反應,而學生的操作過程只需要根據演示實驗進行重復即可,這樣的實驗內容顯然不具備實效性。因此筆者進行了開放性改造,本實驗開展前學生對于生成氫氣的反應有所了解,其中很多金屬與酸的反應都能實現,那么為何選取鋅與稀硫酸作為實驗室制取氫氣的藥品呢?在該問題驅使下,筆者組織學生展開了探究活動。首先,學生進行分組實驗,依據所學課程提出不同的實驗方案,比如學生提出了鎂、鐵、鋁、鋅、稀硫酸、稀鹽酸等可用藥品,進而通過不同的小組進行實驗驗證,就可以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其次,在學生小組實驗探究完成后,筆者便會組織學生開展分享會,讓學生分享自己選擇的實驗方案,并說明實驗現象與結論。通過這樣的實驗教學過程,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實驗與創新思維發展。
三、以數字資源為內容,深化學生化學認知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善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外,還應積極運用數字資源,幫助學生理解化學課程中的微觀世界,提升學生的化學認知,并對化學變化與平衡狀態有新的理解。例如在學習“酸和堿的中和反應”一課時,學生需要通過學習了解中和反應的基本特征,但學生對于微觀層面的化學特征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對此筆者便借助了三維動畫,將溶液環境中的動態平衡現象進行呈現,從而讓學生能夠了解到中和反應的實際狀態與情形,進而達到深化教學的目的和效果。
四、結語
總之,教師應全面推動初中化學課程的改革與優化,既要發揮生活與化學之間的聯系作用,又要突出開放式實驗教學的重要功能,同時發揮數字資源的輔助教學效果,進而達到高效、完善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曲有玲.基于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方法研究[J].新課程,2020(49):48.
[2]李萬榮.新課改理念下初中化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華少年,2019(03):133.
[[3]徐鐘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初中化學教學改革研究[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21(9):0137.
[4]刁金連.化學分組實驗教學在薄弱初級中學的實踐探析[J].師道:教研,2021(10):2.
[5]高國勝.小微課 大效應——談微課在初中化學復習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21(1):3.
基金項目:邵陽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項目。
作者簡介:李文勝(1990-),女,湖南邵陽,碩士研究生,講師。
通訊作者簡介:黃志友(1989-),男,湖南郴州,博士,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