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熳



【摘要】自2017年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核心素養”成為研究熱點。現行使用的部編版教材非常重視閱讀教學,將課外閱讀納入了教材體制。本文以《朝花夕拾》為閱讀支架設計活動,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閱讀指導;朝花夕拾
一、語文核心素養
從20世紀前期,我國的教育學者就培養閱讀能力提出了很多意見,隨著2017年新課程改革,核心素養成為各學科的研究熱點,楊若男的《語文核心素養研究》全面解釋了核心素養。2017年,教育部正式把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定義為:語文素養的核心要素和關鍵內容,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
二、《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指導規劃
整本書閱讀是落實語文教學理念和推進語文核心素養最有效的手段,為閱讀教學提供載體。《朝花夕拾》是七年級上冊名著導讀推薦的第一部經典作品,是45歲的魯迅寫下的十篇回憶性散文,作品中浸透著一個成熟的文學家、思想家的豐富情感。有對童年快樂時光的懷念,也有對兒童教育觀的思考;有對生命中重要人物的深情回憶,也有對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望;有對丑惡靈魂的控訴,也有對封建孝道的強烈諷刺。這些無不飽含著魯迅對社會、對民族的深刻思考。
《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計劃用五周完成教學,內容如下:
第一周是通讀整本書,課型為導讀課,《走近<朝花夕拾>,認識不一樣的魯迅》。第二、三、四周是分專題精讀,課型為推進課,分為童趣類、人物類、批判類進行分析。第五周是拓展閱讀,由學生分享閱讀心得。
三、落實《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
(一)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傳統的“語言教學”傾向于口語與書面語表達豐富和流暢,而新課程改革的“語言建構”,是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形成個性化的語言體系,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進行交流溝通。
語言建構的基礎是豐富的積累,而整本書閱讀為語言建構提供最有效的載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將已經積累的語言材料與自己獲得的語言材料建立聯結,整合成為有結構的系統,能有效完成交際活動,在真實的閱讀情境中實現能力的轉化與生成。
活動一:在批判類專題中,猜圖導入,根據圖片猜《朝花夕拾》中對應的故事,并復述故事情節。學生在已有的語言積累上,與閱讀語言材料建立有機的聯系,建構成自己的語言,完成語境中的表達。
活動二:在童趣類專題中,找出魯迅童年生活片斷,描述畫面與“大”“小”魯迅的內心獨白。例如,看五猖會前,父親讓“我”背《鑒略》,在文中找出魯迅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的句子,學生根據這些句子,代入魯迅的角色,建構自己的語言,體會魯迅內心的獨白。
活動三:在批判類專題中,通過寫批注形式,分別對貓、老萊、郭巨、陳蓮河、衍太太進行審判。如下:
活動四:在人物類專題中,為魯迅作品中的某一人物寫小傳。小傳從人物的經歷、特點及與魯迅的關系進行總結。這是學生完成閱讀之后,進行語言材料的整合,在寫作的靜態教學中,實現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二)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辨識、分析、比較、歸納和根據基本的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從而體會語言的情感,理解思維的脈絡,提升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加深思維的深刻性與獨創性。
通讀完《朝花夕拾》十篇文章,通過思維導圖將十篇文章進行概括。在名著閱讀中,多角度的思維導圖能夠促進對名著閱讀的理解和分析可視化,如,對名著內容的把握、情節的梳理、人物的分析、主題的理解等。這一活動,可從人物、事件、魯迅的態度等進行梳理歸納。
(三)審美的鑒賞與創造
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審美體驗、發展審美能力。教師應該以讀者的身份解讀文本,結合學情,創造貼近學生生活的閱讀情境,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強化審美方面的能力與品質。
在人物類專題中,根據人物特點,模仿文章中人物在魯迅朋友圈就寫過的事件進行留言。如下:
(四)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中華傳統文化是歷史沉淀的精華,值得我們反復誦讀。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意思是讓學生能繼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鑒賞能力,擴大文化視野,強化文化自覺意識,樹立文化自信。溫儒敏建議教師采取“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而名著閱讀也是如此,在開展《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之時,通過閱讀魯迅其它作品和其它作家介紹魯迅的作品,多角度了解魯迅,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閱讀量,提高審美趣味。同時,通過了解魯迅,讓學生初步形成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思考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從而增強民族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首先,了解魯迅人生軌跡,閱讀林賢治的《人間魯迅》。在人物類專題學習中,通過閱讀《孔乙己》《白光》《狂人日記》《藥》等作品,了解魯迅筆下有哪些類型的人物,了解人物的特點,初步探究人物悲劇的根源。在批判類專題中,閱讀《阿Q正傳》《祝福》《紀念劉和珍君》等作品,了解魯迅批判的是國人的奴性、愚昧無知、被科舉制度毒害等內容。
立足“語文核心素養”,在整本書閱讀指導中,教師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思維提升、審美鑒賞與文化傳承為教學目標,摒棄陳舊的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師以讀者的身份,解讀閱讀內容,理解與整合閱讀材料,形成系統的閱讀指導策略。在整本書閱讀活動中,不僅提升了教師閱讀指導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是一件值得不斷探索與研究的事情。
[本文系廣州市海珠區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教師專項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1+X”閱讀教學實踐研究”(立項號:2021C032)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楊若男.語文核心素養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