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明
摘要: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為滿足中學生健康發展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應當滲透愛的教育、美的教育、科學素養的教育。我們更新教育觀念,用好教學素材,引導學生逐漸形成科學的三觀。
關鍵詞:愛的教育;美的教育;科學素養教育;語文即生活。
一、中學語文教學,應是愛的教育。
1、愛的教育的內涵。
語文教材是充滿愛的教材。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描寫了母子情深讓人禁不住潸然淚下;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對母校的眷戀之情無以傾訴;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展現了愛國少年糞土萬戶侯的英雄氣慨;戴望舒的《雨巷》,讓人看到了一個迷惘的青年男子,為了愛情,亦是為了理想和追求。字里行間有親情有愛情有家國情懷,有人間真情更有世間博愛。這樣的教材是愛的教材,是教師應該認真鉆研、學生應該認真學習的好教材。我們要仔細品讀深入挖掘其內涵,讓學生既學知識,更感悟人生。
2、實施愛的教育的可行性。
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在贊頌教師奉獻的精神,更是褒揚教師愛的使命。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的。
語文教學滲透愛,作文批改體現愛,語文活動展示愛。人與人與人之間要了解就需要互相交流,組織語文活動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在在活動中,學生能夠培養自己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還可培養團隊意識協作意識豐富知識,增進友誼。在在正常的上課之余,還要時不時地設計這樣的語文活動,讓學生在小小的活動中把自己對父母對同學對他人的愛展示出來,讓他們變成充滿愛心的人,不僅在活動中展示出愛情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就熏陶成了充滿愛的人。
以平等信任的態度去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教育家曾經說過,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孩子會撒謊會偷東西,那么在這種期待之下,他一定不會令你失望。愛的教育亦是如此,教師應該以一種平等的認真地信任的態度與孩子們交流,關心學生全面成長,充分發揮語文課育人功能。
二、中學語文教學,應是美的教育
1、美的教育的內涵。
語文教材是充滿美的教材。《沁園春長沙》,展現了萬山紅遍層林浸染的壯美;《再別康橋》,展現的金柳青荇浮藻的柔美;《燭之武退秦師》,展現了愛國志士巧退雄師的智慧;《荊軻刺秦王》,展現的一代義士舍身成仁的大美。美的形式很多,美的內容也非常廣泛。
經典文學中的美學也蘊涵著獨特深刻的體驗。運用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及現實生活中的經典案例去尋找啟迪學生,使他們能夠認識到生活的美好是值得追求的,但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是要具備追求的能力。而中學生正是處于不斷積累各種能力的時期,只能夠等到各種能力都成熟后才能夠追求,并收獲理想的生活。
2、教學中滲透美的教育的可行性。
北大校長曾經對學生有一個“三不”的要求,非常簡潔,即:不說謊、不告密、不獨利。不說謊,就是尊重事實,敢于面對現實,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承認事實,不讓自己陷入說謊的困境,不陷入用一個謊言去掩飾另一個謊言的陷阱。告密是一種卑鄙行為,往往為人不齒,但現在社會中,告密的小人往往獲得了足夠的利益。目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學生干部,這種制度,其實在無形中是鼓勵了告密行為。這實際上是不合乎美的教育。不獨利說的是要有公德心。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就是獨利而非公德之心。不要把學生培養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孫文的“天下為公”也是美的教育。也許對美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誠實而不說謊,守信而不告密,具有公心而不獨利,崇尚自由且尊重他人,這應該是現代公民的社會素養。
三、中學語文教學,還應是科學素養教育
1、科學素養教育的內涵
科學素養應當包括探索科學的興趣和質疑現狀的勇氣;在生活中能夠運用科學方法去探索問題,培養科學精神,有利于科學世界觀的建立。科學素養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通過后天的培養逐漸形成的。
只有了解學生內心的困惑,才能去引導和幫助他們。高中學生的反智行為很多,喜歡把小概率事件當真理;用情緒代替立場;或者盲目相信傳統觀念、抵制科學觀點:女人學得好不如嫁得好;凡是我不懂的都是沒用的、買菜用不上微積分;崇拜民間科學家,他們的發明嚴格來說不算科學研究最多算是專利。
2、語文教學倡導科學精神,培養科學素養。
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很多優勢:語文教材文體眾多,說明文培養學生求真嚴謹的科學態度,記敘文鍛煉學生的科學寫作思路,議論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科普類文章可以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探索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探究習慣,培養科學精神。通過語文學科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學習到相關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在感性化的形象中接受科學素養的熏陶。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拓展課外閱讀范圍,豐富學生的科學常識。
踐行科學素養,既要提高注意力,習慣專注;還要學會傾聽,善于交流合作;更要堅持誠實守信,不說謊不告密。
具有基本的科學素養,具有起碼的審美能力,具有愛與被愛的能力,這是對現代中學生最基本的要求。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中學時期語文教學,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學生也將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