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
摘要:如今,我國義務教育體系以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為重點,在此背景下,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養全面且均衡的發展是我國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美術課程作為學生“美”的素養的培養方式。從美術教學來看,“引導——啟發——實踐”可以簡略地概括整個教學流程:美術教師以塑造課堂氛圍,引導學生探究,以優秀的藝術作品,啟發學生“美”的靈感,最終以實踐教育的方式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美術素養;實踐教育
【案例背景】
2011 年我國教育部門提出了《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該標準明確推行了美術課程的改革,并提出了美術課程給學生帶來的情感體驗與感受,同時,這也揭示著美術課程的育人功能恰恰是在于對學生想象力、觀察力及創造力的培養。因此,初中美術課程更重視以引導、啟發與實踐為主。對此,初中美術通過應用“引導·啟發·實踐式教學”來加強學生對美的感悟、對美的體驗、對美的向往,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課例描述】
一、學情分析:通過小學階段美術教學的影響,初中學生已經具備對色彩表現、繪畫光影的基礎審美能力,同時也能簡單地運用吸管、墨水創作較為淺顯的畫作。整體上學生具有基礎的審美能力與出色的色彩運用能力,絕大部分學生偏好電子金屬、現代國風等較為新潮的藝術體驗,部分學生對于黑白光影并不感興趣,絕大部分學生缺乏對印象派、野獸派等藝術作品的審美。就本節課教學課時《寄情山水》而言,本節課中所包含的藝術作品賞析更貼近學生對于現代國風審美,因此,對學生來講,鑒賞中國山水畫并不困難。但本節課同時也是一節鑒賞“寫意”課,中國山水作品大多注重留白與詩詞的搭配,學生往往會感覺很枯燥。
二、教材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課《寄情山水》,旨在引導學生學習中國畫中關于“樹”的畫法,讓學生能夠對中國山水畫有著一個較為淺顯的認知與了解,同時,本節課還囊括了關于中國山水畫畫具材質、繪畫形式與內容的通識類知識,要求學生掌握山水畫的步驟方法,能理解“勾、皴、染、點”的含義。這些知識點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也是后續中國山水畫鑒賞課程的基礎,本節作為本章的重要內容之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初步了解中國山水畫發展的概況
②對其材質、形式和內容有所認識
③能理解“勾、皴、染、點”的含義
2、能力目標:①學習中國畫的樹的畫法
②掌握山水畫的步驟方法
3、情感目標:①通過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和家鄉的感情,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②讓學生感受畫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四、重點和難點分析:
重點:初步了解山水畫的內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畫的四個步驟
難點:能用筆墨表現山水,理解詩境與畫境的統一
【情境一】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中國山水畫發展的概況
情境描述:利用多媒體展示中國山水畫發展情況,以宋代山水畫為主,以《清明上河圖》作為壓軸,同時播放有詩情畫意的山水風景配以山水為內容的音樂,引導學生進行仔細的欣賞與觀察。
提出問題:向學生提問“你知道有哪些描寫祖國山水的名詩名句?”然后組織學生對“你看到的山水和畫家筆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問題展開討論。
結果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飛流直下三千尺”;學生看到的山水更偏向寫實,色彩艷麗,圖片清晰,而畫家筆下卻較為模糊,注重渲染與留白。
設計目的: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用音樂、圖文渲染教學課堂,以現代高清攝影照片對比古代寫意山水畫,讓學生仔細觀察山水畫的高妙指出,引導學生投入到創作者的情感中去。
【情境二】通過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啟發學生
情境描述: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學生在“情境一”中提出的描寫中國山水的詩句配以圖片,通過欣賞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啟發學生思考,配備或激昂、或靜謐的音樂,進一步加深課堂教學氛圍。
提出問題:你們覺得山水畫與照片里面的共同點是什么,為什么?
結果一:共同點是同一處風景吧,雖然視角不同,但是因為(畫的)同一個景點。
結果二:氣勢一樣吧,比如畫的山都很沉穩,第二幅畫的山壁都很陡峭,上面還有松樹。
設計目的:學生學會思考,將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山水相聯系,根據畫家視角、情感的不同,體會不同的意境。同時,啟發學生知道中國山水畫的精髓在于“意境”,并進一步了解中國山水畫的畫法風格,了解山水畫中峰、石、云、水、樹的復雜表現。
【情境三】以實踐聯系幫助學生掌握山水畫基礎作畫方法
情境描述:結合中國山水畫的系統美學理論,圍繞“氣、韻、思、景、筆、墨”六要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作畫場所,展示“線 — 披麻皴、點 — 點錯皴、面 — 斫垛皴”的基本定義,從在陰陽、疏密、遠近的質地范疇描畫上開展實踐。
提出問題一:“勾、皴、染、點”是指什么,應該怎么畫出這種效果?
結果一:以勾、皴、點、染的不同技法,抒狀風、晴、雨、雪的不同氣象,從而實現巒光山色、樸茂靜穆的平深布局。
設計目的:進一步引導學生數學董氏山水畫技巧,讓學生體會“勾、皴、染、點”不同技法的特點,可以利用單個描繪,讓學生著重了解每一個技法,也可以直接作畫,鼓勵學生用全部畫景體現“勾、皴、染、點”四點技法的不同,引導學生用“勾、皴、染、點”四點技法創作一幅完整的山水畫,提高學生作畫能力與鑒賞能力。
【教學反思】
在初中美術課堂中,引導·啟發·實踐式教學綜合性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多層次的學習體驗。美術教師在推行引導·啟發·實踐式教學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知識點內容進行梳理,然后將不同的知識點均勻且遞進地分布在教學內容中,進而才能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些知識點的學習,完成對知識的遷移,從而有效達到美術教學的教育目標。引導·啟發·實踐式教學本課時的主要教學方法,也是引導學生體驗的三個步驟,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往往更偏好于“記憶”學習。因此,充分調動學生的腦、手與心,讓學生與知識產生共鳴,是將外界知識內容過渡為學生技能的有效方法。
【結束語】
引導·啟發·實踐式教學注重對教學內容的內層次,更多的強調了通過層次化的教學方式,一步一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那么作為美術教師要把美術教學的內容“有趣化”,讓學生主動去學,讓學生能夠將“所學”變成“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