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自強
摘要: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學習差異。將分層教學的理念融合到教學工作中,能夠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思維,有助于綜合效率的提升。課堂學習的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完成知識的教學引導,卻存在著學生練習應用時間不足的問題。為此,需要將部分的學習任務延展到課后階段,通過課后作業的方式實現繼續學習。在課后作業設計中融合分層理念,能夠產生更佳的應用效果。基于此,本文展開探討。
關鍵詞:初中英語;分層教學;課后作業設計
引言:
初中英語學科的整體學習難度提升,學生需要掌握更多的英語單詞以及英語句型、語法等知識。課堂教學階段學生僅能夠對許多知識內容產生認識與理解,難以達到掌握的目的。因此,須通過課后作業的方式復習課堂所學,并牢固掌握相關知識。合理的課后作業模式,對于學生的課后學習效果產生著直接的影響,融合分層教學理念的課后作業模式,就能夠適應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一、完成層次的劃分與分層教學引導
在層次的劃分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心理認知對于學習態度以及學習行為的影響。具有指向性的學生層次名稱與學生的心理認知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分層教學中常用的A、B、C三個層次或者上、中、下三個層次名稱,就會影響到學生的認知。為此,英語教師可以選擇個性化名稱為學生進行分組。例如,可應用顏色的名稱或者無序字母作為分層小組的名稱。在以“紅、黃、藍”為分層名稱的小組劃分中,紅組即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黃組是學習水平相對較為普通的學生,藍組是學習水平較差的學生。在每次的綜合考察后,教師還需要完成小組的組別流動調整。
在教學的活動中,教師需融合分層教學的觀念,關注到不同層次學生各自的英語學習需求。可以將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平均分配到學習小組中,以優等生的學習熱情帶動普通學生與后進生[1]。例如,在口語的練習中,優等生的口語能力較強,可以在小組中作為示范。
二、分層的英語課后作業內容的設計
英語的課后作業有著不同的作業形式,常見的形式包括聽說作業、活動作業以及書面作業等,教師需要靈活地應用各種作業的形式。
1、分層課后作業的內容設計
首先,在聽說作業的設計中,教師需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明確作業的目標。例如,在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相關內容會話練習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設計作業的難度。紅組的學生需要說明自己上學應用的交通工具,同時還要對于使用交通工具的感受以及大致的路途狀況進行描述。這一會話中,路途狀況的描述難度比較高。黃組的學生則可以適當的減少一部分的任務,僅說明自己應用的交通工具以及感受即可[2]。藍組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較差,可以減少發散性的會話練習內容,要求學生說明上學的方式即可。
其次,在活動作業的設計中,教師同樣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水平差異。英語的活動作業形式多樣,如制作英語趣味簡報,編排英語的課本劇等。課本劇這種方式既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英語的寫作、會話訓練,也可以在課堂中展示給全體同學帶來樂趣,是一種有益的活動形式。為了適應于學生的能力狀況,教師可以建議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重要程度的英語課本劇角色,例如,藍組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較差,為了減少學生背誦角色臺詞的負擔,可以擔任臺詞較少的配角。
另外,英語的書面作業在設計中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水平差異。書面作業與其他的作業不同,通過一定量的書面練習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將會加強。例如,在記憶單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單詞的含義繪制簡易的單詞思維導圖,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準確記憶單詞的含義與字母順序。在布置這種作業時,需要考慮到學習水平較差的學生在理解以及制作中的困難,可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模式制作小組單詞導圖[3]。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負責提供設計思維,水平較為一般的學生則完成資料的收集,同時由學習水平較差的學生完成整體的信息整合即可。
2、分層課后作業的評價設計
課后作業的評價中,教師仍舊需要應用分層作業評價的思維,根據學生的層次制定出相應的評價標準。教師需要認識到,作業評價會影響到學生的作業積極性以及對英語學科的學科情感。因此,在作業中教師要積極地鼓勵學生,肯定學生在作業中的優秀表現,同時委婉地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激勵目標。
結束語
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多關注學生存在的學習差異,并選擇適應于差異狀況的教學理念。分層教學理念就能夠適應于學生的差異狀況,在作業設計中實現分層設計,能夠提升學生的作業綜合完成效果。為此,首先需要結合作業的內容完成分層設計,其次在作業的評價中教師也要選擇分層評價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吳翠萍.“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作業分層布置實踐[J].校園英語,2022(03):108-110.
[2]王瀟雨. 初中英語分層作業的設計與實施[C]//.2021傳統文化與教育創新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021:77-79.
[3]楊鳳江.減負增效——分層作業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2021(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