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善萍
【摘要】案例導學方法應用有廣泛空間,教師在數學導學環節適時滲透案例信息,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觸動,讓學生自然進入到數學思考和討論環節,在深入研究中啟動數學思維,建立更多學習成長點。學生對數學案例有主動思考的意愿,因為案例帶有任務屬性,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責任感,教師在課堂導學環節推出案例內容,能夠為學科教學帶來更多學習激勵,形成重要導學方式。
【關鍵詞】小學數學;案例導入;教學應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利用案例展開導入設計和組織,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教師精選案例內容、設計案例問題、豐富案例形式、組織案例任務、展開案例反思,都能夠對學生學科思維形成沖擊,起到導學啟動的效果。學生對數學案例比較敏感,特別是生活化的案例信息,能夠與學生生活認知形成對接,其調動作用更為突出,教師科學應用案例展開導學設計,能夠為學科課堂教學注入豐富動力,增加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精選案例內容,啟動數學教程
教師精選案例內容,要對教材做深度研究,對學生學情有一定把握,這樣才能順利啟動數學教程,為學生學習創造良好條件。數學案例大多帶有生活屬性特點,學生對這些案例有更高認同感,教師精選案例內容時,要做好對接思考,針對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展開操作,以提升其激發效果,讓學生自然進入到案例研讀環節,在深入思考和廣泛互動中啟動學習思維。
如教學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簡易方程》,教師拿出天秤,搬出一些砝碼,讓學生準備一些小物品,準備現場做平衡操作。教師介紹天秤操作要領,學生參與操作熱情很高。教師對學生測量操作進行點評,要求學生尋找更多物品做測量操作,列出更多復雜的算式。學生再度進入到實際操控環節,教與學達成更多和諧。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拿出天秤,讓學生主動進入操控環節,這是典型的數學實驗操作內容,其案例特征更為鮮明。學生對數學實驗操作最有感覺,教師抓住學生心理展開設計,將學生帶入特定學習情境之中。數學案例有不同呈現形式,實驗是特殊形式,激發效果更為突出。
二、設計案例問題,激發課堂思維
導學方式有很多,教師利用案例進行設計和組織,讓案例成為導學手段,需要對案例做出細化處理。首先是研究案例內容,要與教材內容形成融合和對接,引導學生順利進入學科核心。其次是研究學生學習訴求,對接學生生活認知進行問題設計,讓學生在問題思考和問題討論中建立學習起點。最后是案例導學效果評價,教師利用觀察和調查等手段,對學生數學思維啟動情況做出科學判斷,以確認案例導學價值。
教師精選案例作文導學任務,能夠對學生形成多點沖擊,如果能夠推出一些思考問題,無疑會讓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如教學《折線統計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教材先列舉了“張小楠”身高數據案例,學生閱讀后,對折線統計圖有了一些直觀認識,教師針對學生反饋情況,推出案例任務。學生先對數據做分析,然后確定折線圖設計思路,對相關數據做規劃,將不同的點連接到一起,折線統計圖便呈現出來。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要求學生做操作介紹,學生積極發言。這是一個模仿操作的任務,教師利用問題做推動,讓學生自然進入到實踐操作環節,并現場做展示和介紹,將學生學習思維調動起來。從學生學習表現可以看出,教師教學布設是比較到位的,讓學生在具體探索過程中建立折線統計圖相關認知。
三、豐富案例形式,優化教學氛圍
教師推出案例展開導學設計,需要對案例打開形式做規劃處理,數學案例大多以問題形式呈現,教師不妨借助媒體手段,展示一些生活畫面,讓學生自行搜集數學數據信息,或者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這樣可以形成自然導學。案例還可以圖形結合形式呈現,教師組織學生對數學案例信息做整合處理,能夠順利啟動學生學習思維,激發學習主動性。學生對直觀情境比較敏感,教師利用媒體手段做導學設計,其適合性更高。
學生對數學案例內容有主動探索的主觀意識,教師針對學生學習期待做設計和調動,推出更多案例任務,能夠順利打開教學程序,啟動學生數學思維。在教學《因數與倍數》,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小卡片拼接圖形:我們手中都有12張卡片,將這些卡片拼接成圖形,研究一下,能夠拼接出多少種圖形?學生根據教師要求展開具體拼接操作,很快就有信息反饋。在導學環節,教師讓學生利用卡片做具體操作,這是典型的操作案例,學生都能夠主動行動起來,并順利找到操作要領,在具體分析解讀時,建立倍數和因數的概念認知基礎。
四、組織案例任務,規劃學習路線
課堂導學運用案例展開設計,推出一些學習任務,學生會積極響應,其助學效果顯著,教師要對案例任務做反復推敲,給學生帶來更多深度思考的機會。學生對案例展開分析和討論,能夠順利進入到深度學習環節,教師要借助案例設定任務,為學生規劃清晰操作路徑。學生進入任務環節后,能夠主動整理梳理關系,建立任務探索意識,通過主動思考和多元互動,形成嶄新學習啟迪,滿足學生探索學習需求。
如教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拿出一張圓形白紙,開始做對折、再對折,打開圓形白紙后,讓學生看折痕,將圓形平分成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是全等的。這樣可以將圓形看出整體“1”,其中一個部分被看成是“1/4”,其中的兩個部分被看成“2/4”,根據這個案例做類推操作。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利用白紙做折疊操作,對分數的概念做探索,對整體“1”有了更直觀的理解。特別是分成幾個等份后,幾分之幾的概念逐漸建立起來。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物品做對應操作,對分數概念做強化理解。學生已經找到操作思路,都能夠主動行動起來,利用身邊的物品做類似操作,在動手操作中建立分數認知。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組織案例任務,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這些操作任務都比較簡單,學生自然會主動響應。教師及時做出引導,學生在數學思維自然啟動。
五、展開案例反思,促進認知內化
課堂反思沒有固定位置,在課堂導學階段滲透反思內容,教師對教學設計做優化處理,能夠及時做出教學調整,以提升教學適合性。導學是課堂起點,教師主動展開反思設計,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教師對學生學習反饋做及時處理,教學反思會隨時發生。教師組織學生對數學案例做深度分析,這個操作本身便帶有反思的意味。學生進入案例核心,對案例展開梳理和研究,很容易找到學習突破點,教師適時做出反饋,對教學方向做出調整,能夠提升教學設計匹配性。
教師在導學環節滲透反思內容,需要對學情做客觀評估,以便做出準確判斷,對教程做針對性調整,以滿足學生學習實際需要。如教學《球的反彈高度》,教師推出的數學案例是:這里有一個彈性很好的皮球,現在靠近墻壁的地方做一個數學實驗,當小球在一定高度時自由落體,小球會反彈多高距離呢?我們不妨實地觀察一下。教師示范操作,學生都能夠全神貫注地觀察,對小球反彈位置做出觀察判斷。教師繼續設計:小球處于不同高度,其反彈高度會不同,每一個小組分配一個小球,集體操作這個實驗,連續操作幾次,看小球處于不同高度自由落體后的反彈高度有什么樣的變化規律,計算出反彈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幾分之幾。學生接受實驗操作任務后,都能夠主動參與其中,教師開始巡視班級,發現小組得出的實驗數據不準確,其原因有多種,教師及時做出糾偏設計:小球下落屬于自由落體運動,不能施加外力,反彈高度判斷要準確,不妨幾個人同時觀察判斷,確保實驗數據的準確性。經過調整設計后,學生再度進入實驗環節,其操作更為規范,所得數據也更為準確。教師對學生操作情況做觀察,及時做出教學反思,對學生操作存在問題做糾偏處理,確保數學實驗操作順利展開。數學方案設計需要嚴謹,出現問題要及時做出糾偏處理,這本身就是反思行動。
導學環節滲透案例內容,學生接受更為容易,其助學效果顯著,教師要對案例信息做整合處理,對案例打開方式、案例問題設計等做創新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深度思考的機會,順利啟動學生學習思維。小學生直觀思維比較發達,而數學案例大多是鮮活的材料,直觀性更高,學生能夠快速做出回饋,其調動作用更為突出,教師要合理設計案例內容,針對學生學習期待做出案例安排,讓案例成為重要導學手段,引發學生數學思考。
【參考文獻】
[1]張光榮.案例導入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1(01).
[2]許繼朝.案例導入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2).
[3]趙惠艷.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運用生活案例[J].中國教師,201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