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金 李淑忍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小學數學教育的創新教學方式越來越強調實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又要重視教學后的評估,而實施素質評估則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改革。本文對小學數學素質評估的具體實施過程進行了探討,以期對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質量評價;數學能力
在基礎教育中,要把立德樹人作為基本使命,把更多的優秀的人才引進到學校,把素質教育推向全國,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學生的基本素質,并逐步形成了一個熱門的課題。教師的素質評估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教師的素質是否能夠得到切實的評估,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改革。小學數學是小學的一個主要學科,對其進行評估,有利于提高其教學水平,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1小學數學質量評價的實施過程
數學素質評估既是對學生的數學學習,也是對教育的一種評估。這就要求老師在合理的時間內,對學生的學業狀況進行適當的規劃。從數學的基本素質出發,對學生的數學知識和運用能力進行了評估,因此,對數學的評估可以看作是對數學的全面評估,也就是對數學的知識和技巧的評估。在小學階段,其內容和具體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數學的基本素質是五種意識(符號、數感、空間、統計和應用),數學思維能力、認知能力和應用能力。因此,必須從教育實踐出發,構建有效的課堂,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質。
教師和家長是評價多元評價的重要因素。學生的自我發展水平低,對學生的數學教學更多的依靠家長和老師的引導,從而建立起一個多元的評估系統,以提高教學效果。作為評估的主要對象和實施人員,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作業的完成狀況最為敏感。教師評估既能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缺陷,又能改善教學的方法,因此,在評估過程中,老師要負起更大的職責。首先,要根據學習的現實情況,對每節課、單元、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其次,要實現對學生的多元化、多維度、多級的評估。例如:在教學中,老師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評估:一是讓同學們通過例子來掌握平移和旋轉,了解軸的對稱性;二是通過觀察和操縱來了解軸對稱,可以繪制對稱的軸線,也可以完成軸的完整。同時,老師還可以編制一份定量的評估表格,使其能夠對學生的全面質量進行更全面的評估。
(1)數學認知評價。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意識,既是教育的核心,又是提高學生的數學認識水平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因數與倍數”的課堂上,老師可以給同學們展示一個問題:小明在一家文化用品商店里購買了幾個練習簿和鋼筆,支付50元,店主要收13元,在得知物品價格后,就詢問他能不能快速地確定13元的價格?許多同學在開始考慮購買的時候,會考慮購買的數量,這實際上是在運用“因數與乘數”的概念,用“加、減”來進行運算,會耗費大量的時間。
(2)數學應用評價。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活學活用是其主要目的,也是檢驗其動手能力的一個主要目的。老師從多個角度考察學生有沒有解決現實問題的技能,如追尾問題、相遇問題、圖形面積問題、雞兔同籠問題,學生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部分父母也可以參加。
對學生進行多層次的評價,是對學生進行數學能力培養的一個階段性過程。為此,教師必須不斷地改進和改進教育系統,提高教育質量。多層評價可以劃分為課間評價、單元評價、期中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能更好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的主要素質培養。課后評估是非常重要的,老師要對學生在課堂提問時的反應的準確率等進行評估,評估的內容有數學思考(基本知識)、數學認知(在教室里活躍的演講和獨立的見解)、數學應用(有條理性的問題)。同時,要使學生的個人評價、學生的相互評價和老師的評價相融合。
單元評估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能反映教師的單元教學,又能協調下一單元的教學方案。在完成各單元作業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踐編寫一份定量的評估表,對學生進行測試,并對其進行全面的評估,從而能及時地了解學生的知識,發現問題所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出發點
興趣是良師益友。在小學,老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段特點,在課堂上設計教學情景,使他們能夠主動地參加課堂教學,從而達到對學生的數學核心能力的提高。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使孩子們體會到其趣味和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提問,指導問題的解決,使每個環節都能獲得較好的學習經驗。
隨著高年級階段的學習,數學的概念逐漸變得模糊,這給某些數學基礎薄弱的同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此時老師要想的是怎樣使課堂更容易進行,從而使同學們的思想更加積極。即時評估是提高課堂教學品質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老師應充分認識和掌握學生心理狀況,正確運用“即時性評估”的方法,并運用適當的言語進行評估。例如在“分數的含義與本質”中,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設定適當的情景,并詢問:為什么1/3是“分數”?為什么把半個西瓜用1/2表示?問題會立刻引起同學的聯想。老師再用一個多媒體進行教學示范,“1”為一個單元,一個“1”表示一份,“/”為一個平均分,“2”與“3”為分母,即將兩份和三份進行平分。接著,老師回答問題:20株樹木,有一株枯死了,這株枯死的樹木能代表多少?通過與人的交互,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了他們的核心能力。
結語
總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應該抓住核心素養這一總的總趨勢,深化新課程的改革,根據學生的特點,以興趣為導向,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創造出一種高效的課堂。教師要準確把握核心素質的內涵,重視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采取多元化、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占元,李巖.學科建設視角下的小學課外實踐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1):193-194.DOI:10.16681/j.
[2]馬敬雄.用而有度 簡潔高效——小學數學教學中課件合理使用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05):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