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英
摘要:隨著應試教育邁向素質教育改革的腳步,我國各級學校也逐步提高了對德育課程的重視程度。素質教育不是簡單的教會學生琴棋書畫,而是以育人為前提,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培養方向來教育學生,所以在素質教育中,德育是第一位的。
關鍵詞:初中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校方與教師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副科看待,意識上對該課程存在看輕的問題,所以不會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水平,教學效率自然難以提高。在教育教學中,思想意識上的重視程度是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根本原因,校方與教師的重視程度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和家長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如果不能增強意識,轉變態度,那么教師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做再多的改進,學生的學習熱情再高也無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現狀
(一)教師備課不充分
初中階段的教育相比小學教育已經提升了一個高度,不管是在教學難度還是在教學質量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正值青春發育期的學生思維更加活躍,有時不會跟隨教師的節奏聽課,出現上課走神、課后不完成作業的現象。因此,需要教師精心準備課程,才能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部分教師備課不充分,甚至對其不夠重視,上課時直接拿著教材就開展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教學方法下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并且使得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二)課堂教學模式固定
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理解和學習能力方面已經有了明顯的分層現象,但是如果還是沿用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即教師采用統一授課方案,那么就會打消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積極性,而學困生則出現聽不懂和學不會的現象。統一、固定式的授課模式容易導致班內兩極分化現象嚴重,不能有效促進班級學習效率的提升,而且會在側面影響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另外,如果教師想要采用新的教學模式也會比較難以推行。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教學的構建策略
(一)引領積極討論,構建高效課堂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已經明確指出,要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點,引導學生建立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科學精神與公共參與四大核心精神。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對教材基礎知識進行講授外,還要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道德踐行能力對學生進行重點培養。但是,單純的理論講授無法讓學生真正領會到學科教學的真諦,通過發散學生思維,要求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從而實現思想的啟發以及良好道德修養及法律意識的培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將班內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向組內下達不同的討論主題及任務,通過設問、反問、轉換問題等方式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二單元《公民的基本權利》這節課時,教師就可以開展相應主題的討論活動,在向小組下達討論任務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公民的基本概念”“公民的基本權利有哪些”“我們享有哪些人身自由”等基礎知識的了解,或者可以給他們布置一些探究類的學習任務,如“我們現在是否可以參加選舉?如果不具備的話,有哪些條件不滿足呢?”“對于公民的基本權利,有哪些是初中生擁有的?”亦可以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解決“國家頒布的哪些法律法規用于保障教育的公平性”等問題。學生討論爭辯的過程便是深化學科政治認同這一核心素養,形成對國家、民族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這也是落實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構建有力的措施之一。
(二)創設生活情境,構建高效課堂教學
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脫離生活而獨自存在,承認生活對我們學習的重要性是開展一切學習活動的前提。而且,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活動中也強調要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模擬、角色飾演以及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深挖事件背后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強化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例如,在講解《友誼與成長同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有關友誼的電影或視頻片段,影片中主要講述主人公與朋友陪伴長大,當自己遇到生活中的困難時,可以向朋友尋求幫助,并可以向朋友打開心扉,講述自己內心的苦悶;當自己取得成功時,有朋友前來祝賀,為自己感到開心等。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資料,對友誼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認識。通過這樣的情境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對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學生在生活情境的引導下,能夠展開合理的想象,對落實情感教育、學科素養以及培養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念具有重要意義。
(三)開展教學實踐,構建高效課堂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初中教育各學科的有效滲透,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認可,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僅僅依靠理論知識講授已經不能讓學生完全理解和掌握,只有通過實際的運用才能將這些知識內化并吸收,也才能達到提高道德與法治觀念以及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教學目的。例如,在教學《網絡生活新空間》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借助互聯網技術平臺,收集有關互聯網發展和興起的歷程資料。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理論的興起,學生德育工作走進大眾視野,作為學生德育工作的前沿陣地,道德與法治課程也越來越受重視,但是多年積弊非一日能改,想要提高本門課程的教學效率,還須走很長的路。首先要從根本的思想上解決問題,要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受重視程度,樹立起要學好道德與法治的觀念。其次要從表面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改革創新,讓學生擁有想學好道德與法治的心理。
參考文獻:
[1]吳佳佳.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7).
[2]韋乂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探析[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4).
[3]臧柳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評價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新課程(中學),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