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月蘭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瑰寶,本就涵蓋了我國各個民族精神理念、文化思想,屬于我國群眾智慧結晶以及文明成果的具體表現,經過了時間沉淀和積累,對群眾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觀念以及道德風尚等多方面都會造成影響,具有較為顯著的教育價值。小學語文老師們必須意識到自己所擔負的重大責任,落實好向小學生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和古老文明的任務,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滲入學校語文教育之中,提高學校語文教育的藝術性和趣味性,推動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培育小學生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素養。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滲透策略
引言:
新課改理念在提出之后,各個學科教育工作實施面臨的要求也明顯有所提高,語文教師展開教學工作時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知識講解,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同樣也十分重要,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主動挖掘教材之中所存在的優秀傳統文化,希望借此來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有效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接受語文教育,同時還能接受優秀傳統文化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文化教育[1]。
一、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重視滲透傳統文化,認同把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的教育觀念。小學語文教師要明確語文課堂上滲透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結合教材中已經具備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以及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理解狀況,科學設計教學目標,使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能夠始終處于正確的路徑上。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紙的發明》這一節課時,可設定“探討我國四大發明對當時以及現如今的社會影響”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和感受[2]。
二、創設多類教學情境
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所以要想讓小學生更容易理解,那么就要借助多種類型的教學情境。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當積極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教學氛圍。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可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在教授《孔融讓梨》一課時就可以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教導學生在生活中看到好玩的東西或者品嘗到好吃的東西時,要多想想對方,懂得“尊長護幼”的道理。另外,教師也可以在教室中張貼我國的一些名人字畫如山水畫,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讓學生時刻處于傳統文化的影響中。
三、傳統文化教育滲透于古詩詞教學中
古詩詞凝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學生通過學習豐富的而優秀的古詩詞,能陶冶情操,滋養心靈。在進行古詩歌講解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一些感悟詩歌魅力、體會其情感的朗誦表演。學生在反復、有節奏、有感情的詩歌朗誦中,感悟詩詞中所蘊涵的情懷。教師應引領學生感悟詩詞,與創作詩詞的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延伸傳統文化教學,挖掘作者所處時代背景資料,從現代“穿越”到古代,進一步了解作者創造詩詞的背景。
比如,學習唐詩《送元二使安西》時,教師先為學生介紹作者——唐代詩人王維的一生經歷以及社會背景,從而通過對作者本人以及社會背景的了解,讓學生體會其創造詩歌所蘊藏的深情厚誼。與此同時,鼓勵學生在課下多讀一讀唐代詩人王維的代表作,如《山居秋暝》以及《相思》等,體會王維的創作風格,深入感受山水詩藝術風采的濃厚意蘊。學生逐步加深對唐詩宋詞的理解,也使他們認識了古人的創作思想以及藝術風格,與詩人的情懷同頻共振,體悟詩詞內涵,升華精神,厚積文化素養。
四、開展傳統文化主題講座活動,提高傳統文化滲透水平
在進行傳統文化融合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時,語文教師需要開展一系列傳統文化主題講座活動,利用豐富的互聯網教學資源和課本教學素材來進行更多的主題實踐活動。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請相應的民俗文化學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保護人、歷史學者來學校進行交流或訪問。在開展的傳統文化大講堂或者傳統文化主題講座期間進行更多的掃盲活動,幫助更多的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可以讓學生快速地開拓視野,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社會閱歷和學習閱歷,增長學生的個人知識儲備量,為其步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和研究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此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布置一些心得書寫任務或者日記書寫的任務,讓學生對所經歷的傳統文化主題講座活動進行相應的反思以及回憶,進而發現更多和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相關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和教師以及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的交流,進而養成良好的探索習慣,激發出更加強烈的求知欲望。
結束語
總之,小學語文處于蒙學時代,為語文課教學的最基本階段,通過培育學生對中國傳統優良歷史文化的學習興趣、對中國傳統優良歷史文化的研究愛好,引導學生奠定學習中國優良傳統民族文化的優良根基,并引導學生體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生活,均為小學語文教育的應有之意。因此小學語文教育應充分利用課堂,讓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得以全面滲透。
參考文獻:
[1]周冰.植入傳統文化,點亮小學語文課堂[J].第二課堂(D),2020(10):36-37.
[2]劉碧玉.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1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