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寵
摘要:寫作在小學中年級學生的日常語文學習以及考試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比重,對學生的語文成績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詞匯、修辭、素材等要素,幫助學生進行寫作模式的構建,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詞匯,靈活運用修辭手法,使用多種類型的素材,充分增強作文語言的生動性,內容的充實性與新穎性。本文就主要從這些方面談一談小學中年級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策略。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寫作;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教學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進行寫作能力的培養。而寫作是一項綜合性的語文教學活動。在小學中年級階段,學生主要需要運用大量的詞匯以及多種修辭手法描寫事物的特點,以此增強作文內容的生動性與趣味性。同時還需要運用豐富的素材體現主旨,增強作文內容的充實性。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些方面展開寫作教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充分提高寫作效果。
一、積累豐富的詞匯
豐富的詞匯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從多種角度描寫事物,增強語言的流暢性;另一方面還能夠讓作文語言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相應詞匯的含義,并運用詞匯進行具體的寫作活動,有效強化學生的寫作信心。
例如,在學習《火燒云》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本中積累詞匯并展開寫作。比如,在閱讀“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什么事物是紅彤彤的或者金燦燦的呢?”學生能夠據此聯想到小孩的臉龐和橙子等水果,并寫出“她害羞了,臉龐頓時紅彤彤的”“看到金燦燦的橙子,我忍不住流下了口水”等內容。又比如,在閱讀“看的人正在尋找馬尾巴,那匹馬就變模糊了”一句時,學生能夠理解“模糊”是“看不清”的意思。教師可以提示學生:“什么事物看起來是模糊的?什么時候我們看東西會模糊呢?”學生通過聯想相應的情景能夠寫出“在昏黃的燈光下,房間里一片模糊”“窗戶上有著很多的水霧,院子里看起來一片模糊”等內容。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積累豐富的詞匯,有效提高對事物的修飾能力,充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
二、學習多樣的修辭
在寫作中,通過運用修辭手法,學生能夠從多種角度思考,揭示事物之間存在的獨特關系,從而讓作文語言具有生動性的特點,并能夠增強作文內容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相關修辭手法的使用方法進行學習,并運用修辭手法進行寫作,充分提高語言表達的魅力。
例如,在學習《秋天的雨》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學習相關的修辭手法并展開寫作。比如,在閱讀“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一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能夠將樹葉比作小扇子呢?”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能夠認識到樹葉和小扇子的外形都很小,并且在形狀上都是橢圓形,從而掌握比喻修辭的使用方法。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比喻的修辭對其他事物進行描寫。比如,對于“彩虹”,學生能夠認識到彩虹和立交橋都是半圓的形狀,從而能夠寫出:“鮮艷的彩虹如同一座橋梁,仿佛吸引著我們走上前去,剛看更美的風景”等內容。又比如,對于“星星”,學生能夠認識到星星和人的眼睛形狀比較相似,從而能夠寫出:“滿天的星星如同一只又一只眼睛,在觀看著大地上的人們”等內容。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使用修辭手法表現事物的特征,充分增強作文內容的趣味性。
三、拓展豐富的素材
獨特的寫作內容一方面能夠凸顯主旨,讓作文充分表達情感;另一方面能夠讓作文內容更加獨特,表現學生對社會與生活的深刻感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展開拓展探究活動,讓學生閱讀大量的故事,了解豐富的文化,從而積累豐富的素材,有效充實作文內容。
例如,在學習《海底世界》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比如,在閱讀“海參靠肌肉伸縮爬行,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等文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海參、梭魚等動物為話題展開寫作。學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與課外書籍了解豐富的海洋動物知識,對這些動物的形體特點、生活習慣進行介紹。又比如,在閱讀“最大的海藻長達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長的生物”一句時,學生可以廣泛了解與海藻有關的知識,從而在寫作中詳細介紹海藻的形體特點、顏色以及使用價值。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積累豐富的素材,增強對相關主題的表現能力,讓作文更加具有可讀性。
綜上所述:寫作教學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學生需要對相關的寫作要素進行明確的認識才能夠獲得良好的寫作效果。對于小學中年級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主要可以從詞匯積累、修辭運用以及素材拓展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展開相應的學習活動,有效提高寫作語言的生動性與趣味性,寫作內容的充實性與獨特性。
參考文獻
[1]曾憲恩.基于生活化的小學語文寫作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3):30.
[2]孫元德.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寫作生活化教學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