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德
摘要:在初中階段,學生對于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然而對于生活中長期存在的事物或身邊真實發生的事件卻沒有過多關注,導致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時拋棄了原有的生活化經驗。作為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在學習時采取的學習方法,還要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明確開展生活化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時,讓學生對生活實例引起足夠關注,并借助各種生活化教學手段,讓學生的實際生活與課堂教學之間建立聯系,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促進學生將課堂中掌握的知識應用于生活。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素材;應用策略;
引言
作為初中教育的重要內容,道德與法治教育對于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一方面,相比于其他教學內容,道德與法治教育具有較強的概念性,教學內容枯燥,概念抽象性較強。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能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這樣道德和法治教學內容會較為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另一方面,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較強,此時開展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能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還能提升初中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有助于初中生的全面發展。此外,開展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符合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其通過多樣化、靈活化的方式,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有助于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
一、以生活實例創設教學情境
作為教師,應該從學生對生活的體會和感悟入手,創設多種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產生學習興趣與動力。在設計課程時,教師要注重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選取與課堂內容相關的素材。例如,在開展《家的意味》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先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歌曲《我想有個家》,以此來導入新課,在歌曲播放完畢后,教師可提問“你是否有特別想念父母的時候”“你記憶中和父母一起做過的有意義的事情是什么”等問題。這樣學生在聽歌的時候,會聯想到與父母的點滴,進而深化對課程內容認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
二、豐富生活化教學內容
對于一個人價值觀念的塑造和思想品德的引導是一個較為長期的教學任務,教師的教學不應當局限于課本,而應當進一步引入更多的素材和內容,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傳統課堂教學的枯燥和乏味,同時更多內容和素材的引入,也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并且在素材內容分析的過程當中,強化學生對于概念和知識的理解,這時教師就需要重視生活素材的收集,將生活素材引入教學當中,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助力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優化。例如,在講述七年級第二單元第四課《友誼與成長同行》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入一些可以凸顯同學友誼的生活素材,如教師通過觀察進行舉例,也可以讓學生自發舉例,讓學生慢慢感受到友誼的重要性,學會珍惜朋友,學會幫助朋友,進而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啟發。通過學生生活實例的引入,讓課堂教學避免過于嚴肅、刻板、沉悶的現狀,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三、精心設計教學問題,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
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為學生設計問題,也可以根據一些現實性問題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取知識,既能夠加強學生對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又能夠在生活的真實體驗中強化學生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網上交友新時空”時,教師要明確這部分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能夠了解網上交友的特點及其帶來的影響,了解應該慎重結交網友。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實現生活化的教學,教師精心設計了問題,通過教學問題讓課程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之間建立聯系。教師:“互聯網的普及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交友平臺,無論是微信還是微博,我們都能夠及時在線上與他人進行互動。可以說,互聯網為我們的交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我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通過文字聊天、表情包聊天,都可以獲得快樂。但是我們在網絡上營造的形象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形象相同嗎?比如,我在現實生活中不喜歡說話,沉默內向,但是在網絡中我善于言談,喜歡和不同的網友互動,這表明了網絡的什么特點?”從網絡的虛擬性入手,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互聯網會讓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緊密嗎?網上交友可以當真嗎?根據教師設計的問題,學生聯想到自己在網上與網友聊天的經歷,可組織學生分享自己不同的經歷,無論是愉快的還是不愉快的,從而讓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網絡聊天和分析網絡交友。
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中心,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為學生展現生活的多面性,尤其要引導學生從自身的知識經驗出發學習新知。例如,在“建設美麗中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聚焦時政和社會熱點來創設生活化情境,如根據“扶不扶”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和諧社會中出現人們不敢扶倒地的人這一現象的原因,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探討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從而達到實踐的目的,讓學生在思想上形成建設美麗中國的意識,進而嘗試規范自身行為。又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七課 “服務社會”時,對于“課后探究”這一環節,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具體來說,教師首先將學生合理劃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在此前提下,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如街頭清除小廣告、敬老愛老等,讓各個小組分頭行動,并記錄下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感悟。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覺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識,幫助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服務社會的意義,讓學生學會用生活印證知識,從而強化自我認知。
結束語
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遵循“體現生活、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成長、為生活服務”的教育原則,在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組織設計等多個方面持續地進行改革創新,切實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水平,加強生活化元素在教學中的融入,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嚴格篩選生活素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此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并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李強《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年第11期。
[2]郝麗艷《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文理導航》2021年第6期。
[3]李建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分析》,《新課程》2021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