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君
摘要:當前,互聯網對教育越來越具有積極影響力,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智能技術已經日益普及,混合式課堂教學已經越來越多地被運用。文章立足于大學英語課程混合式教學,探討了“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課堂混合式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獨立院校;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
在大學英語課堂應用混合式教學時,教師應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要素,將從互聯網上獲取的素材與教學文本相結合,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混合式教學模式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論是在課上還是在課后,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都能實現教師與學生的高效溝通,構建一個多方位的教學交流平臺。
一、現代大學英語課程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缺陷
(一)“啞巴英語”現象嚴重
目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一些缺陷,部分教師只重視提升學生的英語成績,忽略了英語口語教學的實際運用,導致學生學到的只是“啞巴英語”。英語是一門語言,用于學習、交流和溝通,想要學好英語,學生必須掌握運用英語溝通交流的能力。
在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較少,學生對英語口語的學習也不夠上心,還有部分學生存在英語口語問題,達不到大學生英語水平的基本要求。
(二)課堂互動性不足
在傳統的英語大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過于形式化,并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導致學生沒有學習目的,有時只顧著玩手機。
同時,在課堂互動時還存在兩極分化的現象。對英語感興趣的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地與教師互動,而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只坐在教室的后排,逃避教師的提問。這種流于表面的課堂互動,削弱了英語這門學科應有的高互動性,學生和教師都沒有“動”起來,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大學英語課堂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單一乏味,無法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講授著備課的內容,無法與學生開展交流,阻礙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相互探討的途徑。
二、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策略的優勢
(一)通過互聯網獲得優質學習資料
與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方式相比,混合式教學更重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和學習精神。在互聯網上,學生能獲得更多的信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和教師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內容,積累豐富的英語詞匯量。同時,教師也通過互聯網收集更多的教學素材,而不局限于課本中,既能開闊學生的英語學習視野,又能拓展學生英語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二)營造生動有趣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氛圍
教師運用互聯網,能使原本枯燥的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積極投入課堂討論,營造生動有趣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氛圍,使教學更有針對性、趣味性。同時,教師可以通過電子設備,有針對性地接受學生的反饋,從而開展高效的課堂講解。
此外,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師能運用科技手段來優化和改革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創新的實踐能力。
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措施
(一)通過互聯網創新教學模式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和主體化。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課程的安排是由教師統一設置,講授什么內容,也是教師在備課時已經提前決定好的,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絕對主體,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學生滿足的個性化需求。教師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能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課堂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教師通過互聯網能選擇多種主題和角度的英語教學素材,從學生的現實需求出發,以多元化的視角講解英語知識。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積極主動地延展英語教材中的知識,培養邏輯思維,促進學生知識層面的提高。
如在講授“fight with force of nature”時,教師從互聯網上獲取資料,簡單介紹拿破侖這個人物,并設置一個人物簡介模塊,讓學生對這個模塊進行補充。很多學生做了比較充足的課前預習,并通過互聯網獲取了大量資料,運用播放視頻、口頭講述等豐富的形式,對這一模塊進行補充。有的學生選擇口述拿破侖簡介,有的學生制作課件,介紹拿破侖的生平,并在課堂上播放自己收集的相關視頻資料,分享自己的感想。這樣一來,課堂氛圍變得更好,教學效率也得到有效提升。
(二)實現教學內容緊跟現實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教材的文本,而教材的編訂有一定的滯后性,無法及時更新,而互聯網則為傳統教學模式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補充。大學英語教師運用混合式教學,能通過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更加貼近現實的生活內容,營造一個豐富而立體的課堂環境。學生也能從現實出發,與教師展開積極的互動、交流,從不同角度去審視英語學習內容,然后根據自己的需求,通過互聯網來延展自己感興趣的英語知識,拓寬大學英語學習的廣度。
如在講授“the pace of life”時,單元課文與當前的現實情況聯系十分密切,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收集相關資料,整理后用英語表達出來。這樣一來,既能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又能讓學生把文本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同時,互聯網的資料能緊跟時代發展,使課堂教學更有現實感,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趣味性互動。
(三)增強學生多樣化互動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只能單方面地接受知識,始終處于被動的模式中,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大學生的思維日趨成熟,已經有了自主學習的觀念,他們對“我要怎么學”“我要學什么”這兩個問題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觀點。教師通過互聯網開展多元化的教學,能使學生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提升英語素養。同時,學生也能自主地將課堂內容與社會發展熱點相結合,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如在講授“fight with force of nature”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what is the nature? what are the forces of nature?”這兩個問題,并向學生展示一些關于自然的圖片。同時,學生也可以將自己收集到的圖片向其他學生展示。通過這樣的啟發思考,學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回答問題。然后,教師要繼續引導學生,為學生展示洪水、干旱、火山爆發和地震的自然災害的圖片,并英文標注volcano、earthquake、snowstorm、avalanche等。這些圖片可以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更加貼近,從而引導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The forces of the nature mean the power aspects of nature and weather.”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這一單元的內容,教師還可以開展情景對話,圍繞自然災害這個主題,還原自然災害發生前后過程,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以及師生交流的多樣性。
(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單方面講授知識,學生單方面接受知識為主,這種模式無法實現學生的知識內化。而混合式教學模式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使學生更加專注于自己的英語學習,積極主動地探究英語知識,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教師通過互聯網,能將課堂上的英語知識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積極主動地參與英語學習的動態過程中,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提升英語素養,各項能力都能平衡發展。
如在講授“the pace of life”時,教師可以運用問題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教師播放一個介紹當前生活快節奏的全英文視頻,并讓學生根據視頻,歸納出段落大意。這樣一來,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提高英語聽力水平。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是大學時期一門重要的課程,在學生學習和未來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逐漸不能適應大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只有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將傳統課堂的優勢與智能化教學相結合,真正落實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混合教學模式具有在線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能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應當積極應用教學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模式,開展混合式教學,為大學英語改革開辟新道路。
參考文獻:
[1]劉列斌.智慧教育背景下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以湖北經濟學院U校園智慧平臺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
[2]王越.新文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效果的路徑提升探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
[3]劉爽.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銜接問題探討[J].山西青年,2022(7).
[4]章素蘋.基于移動APP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
[5]王亞敏.新媒體下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報業,2022(4).
[6]何彬.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英語廣場,2022(6).
[7]鄭娜娜,張金煥.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以大學英語課堂為例[J].校園英語,2018(44).
[8]黃菜方.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設計研究[J].英語廣場,2022(5).
[9]劉悅.基于線上平臺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研究[J].現代英語,2022(1).
[10]孫光宇.基于翻轉課堂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創新與實踐[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9).
[11]鄧奕華.藍墨云班課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智慧課堂效果探析——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6).
[12]蔡立穎.信息技術環境下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研究——評《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探究》[J].高教探索,2020(1).
[13]劉鳳,何芳.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與評價模式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9(2).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